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
2015-06-23邹平
邹 平
(湖北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
邹 平
(湖北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主要由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四者在结构上具有动态性、相互关联性和整体性三大特征,空间排列上类似星状齿轮。建议全面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合理的素质结构。
社会体育专业;素质结构;齿轮图
为满足国家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从1993年开始设立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至今全国已有两百多所高校布点社会体育专业,以湖北省为例,本省有12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本文对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进行研究,旨为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的整体水平,优化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提供理论参考。
教师的素质结构是由教师素质中各个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列组合而成的[1]。因此研究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需要先确定教师的素质构成体系,然后再确定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所体现出的整体结构。
一、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体系的建立
1.确定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指标的方法和依据
通过对前期搜集文献资料的整理,掌握教师素质体系的概念、建立原则与方法,然后根据国家有关高校教育的政策法规、当前社会教育理念、国内学者对本方面研究成果以及本省12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初步确定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体系的一级和二级指标。
本研究选取了35位在社会体育专业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湖北省高校教授、专家,组成本次函询的专家小组,共进行了两轮的问卷调查。第一轮将初步建立的4项一级指标和45项二级指标寄给每位专家小组成员,回收有效问卷33份,回收有效率为94.3%。通过对第一轮问卷进行整理,把相近的条目进行归并,删除次级条目,确定4项一级和32项二级指标,并将此轮问卷的统计总结和新的指标一并寄给专家小组成员,回收第二轮问卷,整理发现专家意见基本一致,仅有两个二级指标需要适当修改。结束问卷调查,此轮问卷发放33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有效率为100%。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确定选取具有代表性条目,确定的依据有2个,第一个是指标的平均得分在3.5分以上;第二个是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0.25[2](变异系数越大,反映专家评价结果的离散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通常情况下,0.25是临界值,等于或大于0.25表示该指标协调程度不够)。以一级指标为例,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0.000、0.126、0.175,且评价得分均在3.5分以上,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一级指标得到专家的认可,二级指标的确定如上。最后确定了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组成。
2.确定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体系
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体系的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教师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与灵魂,是影响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品德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组成,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觉悟等,这是一个高素质教师所具备的必要条件,而教师是一种职业,也需要高规格职业道德素养,两方面兼具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概括起来就两个字,一是“博”,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主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的知识结构更丰富、全面,因此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语、自然科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是社会体育专业教师所需要掌握的[4,5]。二是“专”,作为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基础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根据培养目标,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并且还要求具有较扎实的体育产业开发、经营与管理、健身指导与培训等的理论知识。同时两方面的知识可以相互融合、影响,共同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整体文化水平。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离不开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围绕课堂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本专业教师所必须熟练掌握的,本研究是从时间上对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指标进行建立的,如课前教学文件的设计与编写,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专业技术动作示范,以及课后的辅导与训练等。除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也是当今教师的一大任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也不例外,因此本专业教师也应具有较强竞赛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技能的培训等能力。自我提高能力是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教师法》第八条第六点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心理素质方面,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其职业成就之间呈正相关[6],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毅力、谦和的仪态等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能在一言一行中,影响到身边的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本研究从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行为等方面对心理素质进行二级指标建立。
二、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
1.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建设者,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规格是不一样,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落到教师肩上,因此,不同时期,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社会体育专业也是如此。例如2014年,教育部提出我国将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一旦社会体育专业也需要转型,则更加强调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对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知识、能力、心理、思想等均发生变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自身的素质结构。不管是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的要求,还是其自身素质结构的变化,都充分说明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模型应该是一个动态系统。
(2)相互关联性
要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能力素质,如果没有思想素质做强而有力的驱动是不可能完成的,有了良好的思想素质,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做支持,也是很难达到的,具备了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条件,没有文化素质的理论指导,同样是不能实现目标的。从另一角度分析,如果能力素质得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进步明显、同行评价提高,教师的自信得到提升,人生价值得到体现,无疑能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并不是各项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系统。
(3)整体性
整体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合理的静态素质结构,在空间上,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空间上有序的排列各种要素,每一种要素都代表着相应的品质、能力或素养,这些要素在整个系统中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且影响着其他要素的提升与发展,缺失其中的某一种,整个素质结构就不完整。另外一方面是合理的动态素质结构,在时间上,如果要素之间发展的水平、层次差距过大,彼此之间的合力关系与合力状态不会处于最佳位置,势必会影响整个结构的运转速度,外部表现为社会体育专业教师整体水平发展速度减慢,甚者停滞不前。
2.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齿轮模型
根据以上研究,以及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类似于星状齿轮图(如图1所示),图中数字“1”是太阳轮,代表思想品德素质,图中数字“2”是行星轮,三个行星轮分别代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图中数字“3”是齿圈,代表的是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等级、水平,齿圈转速越高,整体等级、水平越高,反之则低。思想品德素质是源动力与核心,具有驱动、控制的作用,位于星状齿轮图中心的位置,文化素质相当于理论知识,包括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必备的各科知识、职业发展的思维方式、方法等,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能力素质是文化素质的运用、检验与总结,是产生教学效果的一切行为,心理素质包括智力、个性、情感、意志等,是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发挥作用的基础,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与心理素质是实现思想品德素质的条件,所以位于其周围,中心轮的动力通过三个行星轮传递给齿圈,如果要想齿圈转动的速度达到最快,三个行星轮在确保自身与太阳轮高度配合的同时,还必须相互之间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合力状态,最后将作用力传递给齿圈,否则当行星轮之间或与太阳轮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势必降低齿圈的转速。
图1 星状齿轮图
三、结论与建议
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主要由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四者在结构上具有动态性、相互关联性和整体性三大特征,空间排列上类似星状齿轮,思想品德素质是核心,且具有驱动的作用,位于其他三者中间,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思想品德素质的驱动下,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合力,这个合力外部表现为教师的整体水平。
全部教学工作都需要教师去落实,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走势,社会需要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更加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高校乃至社会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加大教师管理力度,力求全方位、多手段的对社会体育专业教师进行岗前、在岗培训,使其构建合理的素质体系与结构,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再者建立科学、完善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师评价系统,让教师个体清楚掌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1]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77~78.
[2]王国红.城市社区体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36):29~32.
[3]兰自力.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1, 6(2):29~32.
[4]张爱琴,朱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1):60~63.
[5]赵果巍.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与实现途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8(4 ):92~95.
[6]吕斌.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2095-4654(2015)01-0015-03
2014-10-23
G8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