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锻铝合金叶片表面粗晶数值模拟及分析
2015-06-22李治华汪大成周浩浩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文/李治华,汪大成,周浩浩·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模锻铝合金叶片表面粗晶数值模拟及分析
文/李治华,汪大成,周浩浩·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李治华,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叶片锻造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曾获航空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10余篇。
针对2A70(LD7)模锻铝合金可调叶片出现的表面粗晶现象,本文利用Deform-3D软件对现行的锻造成形工艺进行数值模拟,观察锻件的各变形区以及各个场量的变化关系。根据变形量和速度场的变化,分析了叶片成形过程的变形量和变形速度对叶片表面粗晶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合金变形时落入临界变形范围的小变形是形成粗晶的根本原因,其次锻造火次的增加也会导致叶片粗晶的产生。
2A70合金属于Al-Cu-Mg-Fe-Ni系耐热锻铝,具有良好的热塑性和冷热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及其他较高温度下工作的零部件。粗晶是铝合金模锻件常见缺陷之一,在锻件中的粗晶组织以及由粗晶组织向细晶组织急剧变化的过渡区,锻件的疲劳强度降低。大量学者进行了粗晶形成机理的研究,但目前还未见模锻叶片表面粗晶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报道文献。
本文以2A70铝合金可调叶片为研究对象,针对锻造叶片表面产生的粗晶现象(图1)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叶片主要成形工序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变形过程的应力、应变和金属流动规律与叶片粗晶的关系,从而探究叶片成形过程产生粗晶的原因。
模拟工艺
图1 可调叶片表面粗晶形貌
选用Deform-3D模拟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该软件在一个集成环境内综合成形、热传导和成形设备特性进行模拟仿真分析,适用于热锻、冷锻和温锻成形,能够提供极有价值的工艺分析数据。可调叶片锻件总长为370mm,主要成形工序为顶锻→弯曲→预锻→终锻,工序简图和变形量见表1。
对可调叶片锻造成形过程的主要工序进行模拟计算,工艺参数设定包括模具预热温度、锻造温度、锻造速度和摩擦系数等。其中模拟材料为美国的2618,锻造温度设定为450℃,模具预热温度设定为200℃,顶锻设备压下速度为210mm/s,预锻、终锻设备压下速度为200mm/s,摩擦系数设定为0.2。
表1 叶片锻造工序简图和变形量
模拟结果
顶锻、压弯模拟结果
顶锻模拟下料尺寸为φ35mm×410mm,顶锻模结构及顶锻成形后的锻件如图2所示。
图2 顶锻模及顶锻成形的锻件
顶锻件成形后的等效应变、等效应力和速度场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顶锻工序后等效应变、等效应力及速度场分布情况
压弯工序后等效应变、等效应力和速度场的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压弯件等效应变、等效应力及速度场分布情况
从图3a和图4a可以看出,顶锻工序和压弯工序的变形量很小,这与实际工艺中顶锻转轴变形量15.8%、叶身变形量0,压弯件小轴变形量5.7%、大轴变形量17.1%和叶身变形量0的结果相吻合。
根据生产经验,锻铝和硬铝很容易产生粗晶,主要分布在锻件变形程度小而尺寸较厚的部位、变形程度大、变形激烈的区域以及飞边附近。产生大晶粒的原因除了由于变形程度过小(落入临界变形区)或变形程度过大和变形激烈不均匀所引起的之外,加热次数过多、加热温度过高及终锻温度太低也会产生大晶粒。同时铝叶片表面粗晶的产生也有可能是原材料带来的,但锻造成形模拟不考虑原材料的原因。由于在顶锻和压弯工序锻件整体变形量小,2A70合金的临界变形程度在15%~20%,而且是两火完成,所以增加了粗晶产生的可能性,因此,实际生产时建议尽可能减少叶片的成形火次。
由图4c可以看出,压弯件在进行到最终成形时,中部出现了金属回旋的现象。此时压弯件的两头已经和模具接触,但中间部位坯料并未与上模接触,因此在两端下压的过程中,中间部分的坯料处于自由状态,此处的金属有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有可能会出现上述提到的回旋现象。回旋处由于金属无约束,流动速度加快,导致变形激烈,这可能使最终成形的叶片锻件在纵向出现粗晶。
预锻、终锻模拟结果
按照工艺要求预锻件在终锻件尺寸的基础上欠压2.5~3.5mm,在模拟时取中间值欠压3mm,图5为预锻过程等效应变、最大主应力分布情况。
图5 预锻过程等效应变、最大主应力
由图5a预锻件的等效应变分布来看,叶身靠近排气边处的应变值相对叶身其他部位的要大一些,最大值在1.33左右,叶身纵向中间部位的应变值小于其两侧部位,其范围在0.885~1.09之间。图5b是预锻件的最大主应力分布,由图5可知整个叶片所承受的均为压应力,其值分布在-305~14.2MPa之间。
图6为预锻件成形速度分布,由图6可以看出:在成形初期坯料整个变形的速度很均匀,且速度很慢,但随着模具的不断下压坯料金属的流动速度逐渐增加,在靠近排气边的叶身处金属流动速度有了明显的变化,且变化梯度增大,导致变形的激烈程度不均匀,这也是产生粗晶的原因之一。
图6 预锻过程成形速度分布
在预锻件的基础上进行终锻模拟,图7为终锻件两个轴杆处的等效应变分布。
图7 轴杆部位等效应变分布
终锻过程中,成形后终锻件的应变分布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轴杆、叶身纵向左区、叶身纵向右区和毛边处。由图7可知,两个轴杆除毛边外其余部位都属于小变形区,应变值在0.5以下,尤其是大轴位置基本无变形。若变形程度很小,再结晶晶核较少,孕育期又很长,锻件再次加热后将会形成粗大的晶粒。叶身纵向左区的应变值在1.2左右,叶身纵向右区应变值在1.7~2.06之间,说明叶身的变形不均匀。实际变形过程中小轴变形量为2.7%~17.9%,大轴变形量为1.7%~11.5%,叶身变形量为3.5%~23.6%。从变形量的角度分析,由于两个轴杆部位的变形量落入临界变形区,而且整个叶片成形是四火完成,必然会导致粗晶的产生。
图8为终锻件成形过程中金属的流动速度分布,从图8中可以看出叶身部位金属的流动速度相对毛边处的速度要小,而且分布不均匀。
图9为锻造生产的可调叶片实物。可以明显看出在叶片的纵向靠近小轴的部位出现了粗晶,这与模拟结果相符合。
图8 终锻件成形过程中金属的流动速度分布
图9 叶身偏小轴方向粗晶
结论
根据上述的模拟分析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⑴铝合金变形时存在落入临界变形程度范围的小变形是形成粗晶的根本原因。可调叶片工艺中锻造火次过多,且部分工序变形程度偏小,为晶粒粗化提供了条件,是造成粗晶形成的主要原因。
⑵压弯成形工序中,由于金属流动的不均匀,在叶身纵向中部位置出现回旋的现象,导致金属变形激烈,这也是粗晶产生的原因。
⑶终锻工序两个轴杆位置的小变形使出现粗晶的可能性增大。
⑷建议减少可调叶片的成形火次,提高预锻和终锻变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