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下对外汉语四字格语块教学探析
——以中级精读课文《中国龙》为例
2015-06-22刘水
刘水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教育研究
文化语境下对外汉语四字格语块教学探析
——以中级精读课文《中国龙》为例
刘水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以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文《中国龙》为例,提出了针对四字格语块“构式性特征”应运用语境教学法的拓展性观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等三个环节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调研统计,检验了这一教学创新的效用。
四字格语块;构式;语境;教学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精读课教学一般是遵循“从生词→语法→全篇讲解”的传统模式,这在常规情况下是行之有效的。但在有些课文中,当遇到大量的汉语语块,尤其是中国比较典型的“四字格语块”时,此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尽管外国留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也能明了语法,但对于“语块”这种具有超越字面含义和语法组合的汉语特殊现象却往往难以理解,陷入云里雾里。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早在远古时代,龙就被赋予上天入海、呼风唤雨的本领……它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千变万化,神秘莫测;它和人类一道去战胜灾难,征服自然……”。
这一段引自《中级汉语精读教程Ⅱ》(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十二课《中国龙》,课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四字格语块(注:本文所说的四字格语块包括固定搭配和成语),它们成了留学生难解的语言障碍,症结在于生词表里的单、双音节词他们看得懂,组成多音节词就不知所云了。而该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四字格语块组成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气势磅礴,既彰显出中国龙的精气神,又散发出汉语言文化的魅力,我们认为这正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汉语言文化中,当词语一旦构成语块时,就具有了某种“构式性特征”。所谓构式,“就是指这样的形式或意义,对它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完全从其组成成分或业已建立的其他构式中推导出来”[1],换言之,汉语语块具有一种整体性意义,该意义不是其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Wray曾指出:语块是“由连续或不连续的词语或其他有义元素预先建构成的一组序列,它作为一个整体而被储存在记忆中,并在需要时整体提取出来,并非经由语法分析而产生”[2]。如今,学界对于语块理论的“预制性”和“整存整取性”基本已达成共识[3],问题在于:基于这两种特性,对于汉语语块的教学不可因循守旧,而应不落窠臼,独辟蹊径。李晓琪指出:现有汉语教学模式存在的显著问题,就是语法和词汇分家,这种彼此孤立化的方法对于学习者帮助十分有限,使其在真实场景中对汉语的实际使用难以尽如人意,在流利性、准确性、连贯性和得体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欠缺,造成了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严重低下。因此,在教学规定的八个课时里,针对“语块”特别是“四字格语块”如何教?遵循什么理路和方法?如何在教学中凸显一定的民族文化性?在目前尚没有一本专供中级汉语精读教师使用的指导用书、在没有成熟章法可参照的困境下,我们可否重新设定更适应留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二、四字格语块的教学思路、内容与实践
(一)教学新思路与目标
众所周知,汉语是典型的意合性语言,通常要借助人们的主观领悟和语境融合来达到对语义的整体把握。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应当从功能出发,重在应用,将词、语法和语境三者共同融会贯通才能达到理解。词和语法自不必多述,在语境问题上,常常会涉及到一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语境既是文化的一种生成样态,也是新文化孕育的生成环境,所以在“四字格语块”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语境去模拟和激发,使留学生在一种文化熏陶的氛围中自然习得其“预制性”和“整存整取性”的双重效果,比起“生词—语法”讲解法的机械、分割式套路,产生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对外汉语教学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输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语境教学法的目的,不仅在于要让留学生获得对四字格语块整体涵义的把握,更在于要在一种融会贯通中,使其去通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晓和理解。因此,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在文化背景的语境中去引导学生获得“整体化”习得汉语语块的能力,在这其中,又反过来加深对语境的本源体——中国文化的了解、认同和感悟。
为此,以中级精读课文《中国龙》为范例,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安师大国际教育学院2011—2014学年6个学期共6届中下级班的102名学生,分别来自英、法、韩、俄罗斯等国家,由于生存环境、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他们对中国龙的了解非常贫乏,只知道李小龙、成龙和卧虎藏龙,其他的一无所知,甚至还把中国的龙等同于西方邪恶的龙——因为在中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1)西方的龙都生有巨翅,形象狰狞、丑恶;有毒,可喷火,且习性贪婪、凶残,嗜守财、破坏、吃人;而中国的龙无翼,形象美妙、威严、刚健,主司云雨,普降甘霖,滋润大地万物,其品行和善、慈祥,具有超凡主宰能力,是人类的图腾和保护神。(2)西方的龙象征着“邪恶、战争、灾难、恐怖”等,基督教用以代指魔鬼撒旦;而中国的龙则象征“真、善、美、吉祥、尊贵、幸福”等受到崇拜,中国人无不以“龙的传人”为荣。在这种内外迥异的文化教学背景下,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通过对本课词语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与中国龙的本领有关的词汇网。
2.能力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语境模拟,借助游戏教学、互动教学等趣味手段,全面训练其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并能用四字格语块进行搭配与扩展,结合主要的句型框架进行口头和书面的成段表达。
3.情感目标:激发留学生学汉语、爱汉语的热情,使其能区别对待中国龙的善和西方龙的恶,并藉此理解中国龙的精神本体——中华民族与中国人“与人为善、爱好和平”的民族文化心理。
(二)教学内容
本课共9个自然段,约1200余字,我们从课文中精选了57个四字格语块,按照词性把它们分为4类:
1.名词性22个,如:自然灾害、狂风暴雨、民间祸福……
2.动词性29个,如:上天入海、呼风唤雨、翻江倒海……
3.形容词性3个,如:惊慌不安、吉祥幸福、和平安宁……
4.其他类3个,如:所知极少、气候干旱、禾苗干枯……
接下来,通过塑造多种语境,引导留学生学习和运用上述四字格语块,为体现学生是主体,我们以其“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第一环节:游戏比赛、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游戏中学→学中游戏→练习中学→学后实践”的学法,设计了一个游戏,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语块的理解和记忆。具体做法如下:把课文“化整为零”做成57个四字格语块卡片,分发给每位学生。首先,要求每人能读准发音,理解其意,可以通过查词典、与同学讨论的方式作好准备,这是“读”的练习;其后,听教师说某个词,这个词在谁手中就立即举起来,这是“听”的练习。最后,用汉语说出意思,可借助动作、拟声等方式使大家明白,这是“说”的练习。做完以后,谁错得多谁表演个节目。例如:描写龙飞过时情景的四字格语块:
“山摇地动”,学生会说:地震时山和地都像这样(晃动桌子):的的的……,这就是“山摇地动”。
“雷鸣电闪”,学生会说:下雨时天上的云,轰……碰在一起,然后欻……是闪电,这是“雷鸣电闪”。
这样的语境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后面的连词成句、连句成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第二环节:教师点评,总结归纳
此环节与第一环节可以交互进行。如果学生答得好,教师则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有不足之处,教师则予以补充,并带学生一起对重点语块进行归纳总结。具体做法如下,例如描写龙的本领的四字格语块“无所不能,无所不会”。
教师展示一张中国龙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龙的头像牛,身体像蛇,尾巴像鱼,爪子像鹰等,它上天入海、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无所不会”。那么请问这两个语块是什么意思?学生随即回答,就是“什么都能做,什么都会做”。接着,教师再出示相关练习,考查学生的替换能力:
(1)我跟好朋友什么话题都谈论,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无所不谈)
(2)马克好像什么都知道,国内国外,只要问他,都能回答出来(无所不知)
(3)父亲是个兴趣广泛的人,琴棋书画什么都精通,花鸟虫鱼什么都喜爱
(无所不通)(无所不爱)
做完练习后,学生发现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部分就是:“无所不……”,于是,教师用构词法予以解释归纳是一个常用固定短语,是四字格语块的“带空”结构。“所”是助词,放在动词前面,其作用是跟其他三个字一起构成词组,“无”和“不”是否定副词,以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因此“,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就是没有不能V的、没有不会V的,或者说什么都能V、什么都会V。
又如:千变万化
课文中说到中国龙可以“千变万化”,学生会联系到另一个成语“千方百计”,教师仍然用引导的方式,让他们发现:这两个词都包含有的“带空”构式,可以填入名词,都表示“很多的……、各种各样的……”。于是,指导学生又填入其他单音节词以扩充词汇量,如:千军万马、千差万别、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等,学生根据这个规律,就很容易推出其意思。
3.第三环节:综合连贯,学以致用
为帮助学生能流利、准确、连贯地运用上述语块,进一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第三环节设计如下练习:根据每段意思和所提供句型,用学过的短语编一个中国龙的传说。这里一共有数段,每段都给出了一些句型框架,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把讨论结果写下来,这就是“写”的练习,然后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表达。例如:
(1)第一段段意:远古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句型框架:在……的古代,人类对大自然……
为了……,于是就……
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对大自然感到神秘莫测,
为了满足人们战胜灾难、征服自然的想象,于是就产生了无数有关龙的神话传说。
(2)第二段段意:雨水对人类的重要性,中国人希望龙主司雨水。
句型框架:如果没有……,怎么会有……?
……多了,会形成……;……少了,会造成……;
于是……把……的向往寄托在……身上
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如果没有神龙保佑,怎么会有风调雨顺?
雨水多了,会形成洪水泛滥,疾病流行;雨水少了,会造成田地荒芜,害虫泛滥,于是,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龙的身上。
这实际上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的练习,也体现了一种“化零为整”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记忆库,培养了他们有意识运用四字格语块来组织语言的综合能力。而且在文化心理认同上,也进一步树立了“中国龙是正义和力量的象征”的理念。
总之,从第一环节、第二环节到第三环节,通过词卡展示,学生参与交流和教师引导,将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交替训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学习、我进步”的喜悦。
(三)教学实践的课后延伸
为进一步增强留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加深其对中国龙文化的了解,使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布置一个课后作业:通过上网、旅游、逛街等方式找一找哪里有中国龙?学生抱着很大的兴趣,在一周之内找到了诸多答案。例如:有的学生说今年是龙年,在中国家庭中可以常见龙的剪纸,代表着吉祥幸福;有的学生在网上看到中国人过节时观龙灯、赛龙舟和舞龙灯;还有的学生在芜湖美食街巴将军火锅店门口发现有两座龙的雕像,挺拔威武。
这种实践培养了留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自我获取信息的方法,同时也使他们真实体会到: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可见龙的形象,感受到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四字格语块的教学效果调查
为了考查“四字格语块游戏→串讲课文→语段扩展练习”与传统的“生词→语法→串讲课文”的教学模式哪一种更能促进教学和习得,课后,教师要求历届中级下班的留学生完成一份该课教学效果的简单问卷调查,问卷采取实名制。
表1 中级下班对《中国龙》新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表设计
表2 反馈统计结果
通过表1的调查和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喜欢新教学方法的学生超过了85%,他们都认为:此法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便于理解课文,记忆牢固持久,有利于学以致用和生活交际,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提升是当今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实践证明:基于文化语境生成的四字格语块教习法对于学习者来说非常乐于且易于接受,教师针对新时代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需要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和尝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不仅是对“整体化”习得汉语语言精髓的“构式性”理论话语体系的贡献,也是推动中华文化异域认同,推广和拓展国际化交流的一种积极建构。
[1]陈珺,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49.
[2]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薛小芳.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J].当代修辞学,2013,(3):37.
Teaching Analysis on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Taking Intensive Articles in Middle School The Chinese Dragon as An Example
Liu Shui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Taking intensive articles in middle school The Chinese Dragon as an example,the paper proposed expanding views of context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applied for “structural type characteristics”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it updat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from three links of teaching goal,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practice;it also tes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hrough research statistics of teaching effect.
Four-character structure;structural type;context;teaching practice
G424
A
1672-0547(2015)03-0122-04
2015-02-22
刘 水(1976-),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基于语块理论的对外汉语会话教学研究”(2011SQRW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