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二语文选修课学习模式探究

2015-06-19潘良德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教师

潘良德

[摘要]改变语文选修课课堂学习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10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高二语文科的教师在高二上学期第1学段完成了必修课程5个模块的上课任务,接下来将进入选修课程的学习。经过备课组成员的讨论,我们把《先秦诸子选读》作为选修的第一个模块。按照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表现,如果教师走老路,按照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翻译课文,总结知识点等环节上课,那么给学生的“伤害”可想而知。学生不但没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品尝到快乐,更难以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切实地感受到它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只是为了高考分数吃力而苦闷地学着文言文,甚至为拿不到高分而苦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习的依赖性强,情绪低落,教师教得累。为了让选修课堂“活”起来,我尝试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课前我把班级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5-6人,各组设小组长一名。接着又把学习内容分成若干部分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本组的研修任务。研修任务具体步骤是:一、由学习小组的一名成员带领全班诵读三遍;二、一名成员翻译;三、一名成员把本则需要积累的重点词、句式圈出来提醒全班同学记住;四、一名成员解读本则蕴涵的思想和具有的现实意义;五、一名成员从选修课本中找出与本则有相同思想的文句;六、学习小组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 ;七、学习小组与教师对话:老师,让我考考你。

以研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第一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为例,这个小组为全班展示了以下内容:

第一步和第二步略 ;第三步学生认为需要积累掌握的内容有:

重点词:(略)

(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文言句式:(略)

(1)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第四步,学生认为本则蕴涵的思想:一、礼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所以必须加强自我约束,不自我、不任性,一切行为要合乎礼的准则。所谓礼仪,体现在与人相处中对他人的礼让、礼敬,对自我的约束,以及对欲望的节制,这就是孔子崇尚的“克己复礼”精神内涵。二、礼的关键在于内化和自觉。要做到仁,最重要的是自己渴望拥有仁心并且躬身去实践。

具有的现实意义是通过礼对于自我的约束,使个体的行为合乎礼,减少人与人之间冲突,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这就是“克己复礼”的目的。

第五步,学生找出与本则有相同思想的文句是本课的第六则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六步,学生质疑环节中,有学生提出,一切行为要合乎礼的准则是“神人”“圣人”的要求,我们凡夫俗子能做得到吗?

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凡夫俗子一切行为要合乎礼的准则是很难的,只能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应尽量合乎礼的规范,做有礼之人。”

第六步,学生问:“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礼节,那你认为学生与老师交往应注意哪些礼节?”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回答。

按照这样的设计,我这节课只上完两则的内容。

课后评课时教师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你一节课就只上了两则的内容,上课进度很慢,什么时候才能把《论语》选读上完 ?其中一位领导尖锐地提出:语文课不应模式化。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思索中,我的这节课真的失败了吗?设计的学习模式是不是太复杂了? 我不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吗?在随后两周的文言文实验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这样的教学模式。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有何感受呢?一位学生在本节下课后对我说:“还是老师教学得到的东西多。”所有的小组轮流发言后我又问他,他说:“还是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上讲台发言好,起码我们不能睡觉了。”有许多学生为了上台发言提前学习本组研修的内容,有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还有学生开玩笑地对我中说到: “老师,我原来以为文言文很深奥,自己学不了,去研究了才发现它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难以理解,反而感觉《论语》挺有意思的。其实,只有自己学了,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老师,你下岗了!”等等,更可喜的是这两周学习时间中,学生由原来的不问问题到争着问、问得多、问得更有深度,许多问题是我没想到的,问的范围之广、之细更是始料未及。我体会到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受益匪浅,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对我来说更重要的认识是:过去太不相信学生,不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太自以为是了。

几点思考:

一、文言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学生怕学文言文,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势在必行。归根结底是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走进文本。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只不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探究性,一定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才能完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这一节课通过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模式,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参与到课堂来,交流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激励了自我,学生在参与教学体验中获得了进步的喜悦,同时也获得知识上的满足,这正是我想要的。尽管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但这完全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语文教师的观念未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

丰富渊博的知识是一名教师立足于三尺讲台的基础,时代发展了,语文教师更应善于学习,勤于学习。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时空,提升理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思考能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是,当前仍有些教师坚守自己多年养成的“经验”故步自封,仍以书本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毫不动摇,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仍然坚持唱独角戏,上课面面俱到唯恐遗漏了“重要”的知识点,而这一切最终导致冷落麻木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基于此,新课改形式下,语文教师应注重更新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构建语文学习兴趣的平台。我认为只要学生乐于学,乐于探究,即使上课进度慢也无可厚非。就本节课而言,学生能从自己的探究中认识到“一切行为要合乎礼的准则”的观点,要比教师的说教“言行举止要规范,要讲文明,有礼貌”好很多倍。

三、语文新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我们除了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较高的认知水平,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挖掘文本与现实相关的学生关注的话题,促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解读本则蕴涵的思想和具有的现实意义”的环节,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本则语录的现实意义:它给我们现代人转达了哪些做人与处世的道理?这些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带给我们现代人哪些有用的营养?它与现代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是相吻合?我认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语文教师
文言文阅读专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