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2015-06-19徐四英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百草园读后感

徐四英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在教师引领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乐于感受、探究文本。在积极语用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基于文本—基于体验—基于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阅读动机文本体验探究教师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3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也就是说语文阅读教学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热情,充分肯定学生的原初体验,重视学生在体验阅读中对自身的重构,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

但是现阶段中学语文阅读课无视学生的阅读起点差异,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导向僵化与人云亦云的模式。学生没有主动阅读文本的热情,也体会不到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

积极语用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快乐地阅读和主动地表达,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认为,理念更新是基础,回归文本是关键。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乐于探究文本。

一、基于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动机

美国凯勒教授在他的“ARCS学习动机模型”中指出,动机的激发包括四个部分: 注意、相关性、自信和满意。这四个部分代表了一组激励个人的必要条件。首先,这课程要吸引学生注意;其次要建立起相关性,即使好奇心被唤起,如果内容与学生没相关性,动机也会丢失;第三是自信,自信来自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成功的积极的期望;但要维持动机,第四个条件就要起作用,那就是满意,满意是指对自己的成就的一种积极的情绪,它意味着学生的成功得到了认可和认证,而这种成功支持他们内在的满意的情绪。经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课前要求学生写好读后感是激发他们阅读动机的好手段。课堂上我们就读后感进行小组以及全班分享。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我们印发了《朝花夕拾·小引》,要求学生熟读此文,再反复读课文,完成600字以上的读后感。

课前,检查学生们的读后感,大家对于百草园的看法是一致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我”获得了无限乐趣的所在。鲁迅先生把美丽的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写出了童年无限的生活情趣,充分体现了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热爱探求知识的品性。

但是对于三味书屋的描述,大家有不同看法,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种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陈腐的,严重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作者对它的不满和厌恶,以及对封建私塾的批判。另一种认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是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写出儿童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课上,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感,并挑选两篇认为最值得交流的,在全班进行讨论。读后感的分享交流非常重要,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地阅读文本,努力地写好读后感。教师可从学生的读后感中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二、基于体验,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从读后感可看出不少学生的初体验还是浅层的。很多学生受课后三种主题影响,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有的甚至是先选择一种,然后再去印证。在小组分享读后感时,持不同看法的同学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以读后感为基准,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四小组),探究作者写三味书屋到底是不满批判还是甜蜜的回忆。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然后分组讨论。

这样的探究不同于对教师课前预设问题的探究,因为这是源于自己的体验,源于不同体验对照,源于学生的好胜和进取,所以学生能兴致盎然地认真阅读并思考讨论。归纳学生意见:

(一)认为三味书屋束缚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腐败的批判。其证据是:

1.文中,鲁迅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再拜先生。2.童年鲁迅请教先生“怪哉虫”一事却碰壁,说明老师迂腐,也扼杀学生兴趣;课程刻板,只读经书;书塾设有打人戒尺和罚跪规则;师生关系不亲密。3.读的书晦涩难懂,大家课上常溜去后院玩,或画画。总之,三味书屋是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气氛压抑,学生不自由,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与百草园快乐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二)认为三味书屋依然是作者对童年甜美的欢乐的回忆。其证据是:

1.书屋的环境是庄严、幽雅的。2.记忆中的老师“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他对学生的态度在总体上是和蔼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也不常用……”这说明他对学生是温厚的。先生读书情景更令人回味无穷:“他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老师是个可敬可爱的人。3.师生关系不很亲密和谐,但也没严重对立。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学生跑出教室玩耍时他只在书房“大叫起来”,学生没感觉到恶意,所以对他还是尊敬的。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成绩而充满自许,为卖掉这些画而充满怜惜,从这我们也可看出作者的留恋之情。这些叙述都充满童真的生活乐趣。

在这些基于文本的讨论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积极主动的钻研,进入到作者所呈现的精神世界中,他们所获得的体验远胜于在最开始写读后感时的体验,这种体验更真切更丰富更有价值。这样的探究,对于那些缺乏文本阅读兴趣、只流于浅层次阅读的学生,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而深入地思考。

三、基于探究,重视教师引领启发

学生的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及对文本达到深层理解的程度都有差异,这就要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用自身的丰富积累、开阔视野、独到见解引领学生。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要正确评价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把握作者渗透于文中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是对文本有效解读的过程,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自我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我组织学生更深入地研读:

(一)让学生再回到文本。找出文中描写先生的句子,大声朗读,再赏析。找出文中对三味书屋的细节描写,大声朗读,再赏析。

(二)提供几个材料供学生研讨、拓展。

1.关于写作背景。赏析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及他当时的心境和生存状态。本文是《朝花夕拾》第六篇。《朝花夕拾》文集写于鲁迅辗转流徙从北京至厦门之时,当时,鲁迅先生见多了军阀政府的凶残,“正人君子”的下劣,他对世事感到厌烦,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来排解心中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在《朝花夕拾·小引》(已印给学生)中也有说明:“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2.关于寿镜吾先生。在最爱的三位老师中,鲁迅对寿先生饱含着亲人般的感情。寿先生为人正直,甘于淡泊,不愿做官。他和蔼可亲,关爱学生,很少体罚。先生常帮助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须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先生。几天后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鲁迅去南京东京等地求学,每次回绍兴时,都去拜见先生。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送挽幛致哀。

文中,鲁迅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心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如果说有不满和批判,那也是针对封建教育下先生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3.关于三味书屋。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对于传播文化,培养启蒙儿童等起过重要作用。三味书屋那时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之地。鲁迅12岁那年到这上学,在这度过了人生重要的6年。多年后,他对书屋的陈设对后花园的玩耍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这是不满和批判吗?

师生基于文本的解读、研讨之后,得出结论如下: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家庭生活从小康落入困顿,很遭了一些人的冷眼,甚至被目为乞食者。但无论如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他却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那是他心灵中可自由停泊的两处港湾,在那他保留了纯真烂漫的童心、诚挚自由的人性,这对他以后成为伟大文学家至关重要。三味书屋生活在鲁迅先生的心里,早已充满理想化色彩,早已超越了它的有限性和无意义。文中,鲁迅先生亲切回忆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叙述格调前后和谐统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纯朴自然、善良美好,与眼前世界的矫饰做作、邪恶丑陋恰成鲜明对照。“显而易见,鲁迅先生自由自觉地超越了现实,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童真童趣,引为精神的依托,渡向世界的彼岸。”

综上所述,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是语文阅读教学得以成功展开的前提;而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钱理群先生认为“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动机,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使学生每次上课之前,都怀着期待的心情。而这种期待的心情,正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得以最充分展开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陈立春.美国“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2010 (3)

[2]鲁迅.朝花夕拾·小引[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文安.朝花夕拾的传记批评式解读.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08(9)

[4]钱理群.精神的炼狱——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到抗战的历程[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第71页.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百草园读后感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如何写读后感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寻找百草园
《大闹天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