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优化历史作业设计
2015-06-19莫程龙
莫程龙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升作业质量,是正确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也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减负”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明确减少作业不等于降低作业要求和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减负优化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111
前不久,江苏省召开了工作推进会,旨在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既是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减负” 的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身处一线的普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要求和质量,而是更需要教师从深层次上严格把好作业质量关,切实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从而在根源上减轻学生的负担,真正体现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理念。
那么教师应如何使作业少而优、小而精,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略的看法。
一、作业设计要追寻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精神
传统的作业设计一般只侧重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其能力素质,使其在学习中处于较为僵化、被动的状态。在课改中,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务虚,难以把握,仍将教学的重心斜向于“知识与能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三维目标是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因此,在优化作业设计过程当中,教师应依据课标,遵循学生认知情感需要和规律,重视对教学材料的深度挖掘,编写出相应题目,从而使学生从作业中获取必要的知识经验。比如可让学生收集有关伟人、名人的故事、图片、个人简介,还可以以写故事的形式“话英雄,赞名人”等等。这样的作业,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相关历史信息和知识,提高历史能力,又能使其以榜样为力量,反思和感悟历史,找到人生道路上前进的方向。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灵活性、多样性与实践性
在布置作业的时间上,传统做法是学完新课后再进行布置,如今我们可以打破常规:课前可让学生到图书室或上网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到社会上搞调查研究,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一定的准备等等。课中可以安排一些无纸化作业,如考察、表演、小实验、小制作等,学生通过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再及时加以有针对性的分析点拨,帮助他们理清思路。除了课内活动外,亦可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积极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从课内学习到课外学习的良性循环,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其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作业设计还应趋于开放性和思维性
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和构成包括诸多因素,除知识传授以外,还包括能力培养以及潜力开发。笔者同样认为,布置作业不是为了追寻一个统一的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方法及其对人或事的客观评价能力。所以在作业的内容设计上应体现出开放性、探究性,这样的作业主要有:①专题搜集性作业。即围绕某一专题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平台和渠道广泛收集、整理信息。它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一个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多方位、多层次的相互融合。②自主性作业。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要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由自发学习向自主学习的有效过渡。③研究性作业。这种作业布置模式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布置研究性作业的时候要讲究可行性、实践性以及趣味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指导,但不可越俎代庖,让学生单独或团队协作完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任迫在眉睫。因此,新时期下作为体现这一目标的作业设计也被赋予了崭新内容和时代内涵。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时刻遵循“有教无类”的精神,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转变作业设计思路,提升设计内涵,杜绝一刀切。与此同时,作业的设计既应体现“人性化”理念又要符合“科学化”原则,方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