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宏观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2015-06-19吴思何
吴思何
[摘要]历史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学生在高考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欠缺越来越明显,如何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让高中的历史教学适应高考的需要,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整体目标宏观思维深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99
江苏省2014年历史高考试卷第22题要求学生根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以及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节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从学生考完的反应、试卷评析以及平时的课堂训练来看,学生对这种综合论文形式的题型往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其要点,得分较低。这是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历史宏观思维、语言组织等能力欠缺所导致的。
现阶段高中历史学科的整体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视为现在以及将来历史学科建设的关键,而历史宏观思维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好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倡以整合、发展的眼光学习历史课程的新研究范式及思维方式,新课程下的高考对历史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近几年高考必考的小论文,就是考查学生历史整合思维、宏观思维的一个体现。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宏观思维就成了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而这种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必然又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呢?
一、未雨绸缪,夯实基础
历史宏观思维是把历史知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使我们达到对历史发展具有科学认识的过程。虽然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其基础知识的丰富程度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怎样才能让知识对思维有所帮助呢?这要求我们将知识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体系严谨的系统,这种知识系统具有更加宏观的概况性质,更科学的表达方式,因而能够使人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运用,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有鉴于此,教师要想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能达到比较高的阶段,就必须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时引导学生进行更细致全面的学习,对历史事物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只有基础知识扎实以后,才能在以后的综合考试和高考中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达到对知识信手拈来、为我所用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识记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后,学生不一定具备合理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练习的能力,还必须进行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提高宏观思维能力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合理组织教学、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步步地得到提高。
历史的宏观整合,相对于基本的历史知识,是一个更高的历史学习阶段,逻辑规律相对抽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耐心,注意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起初,学生可以聆听教师对某段历史的整合和讲解,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某种方法或思想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当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思维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情境和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和问题并解答,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地思考历史,解答历史,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当然,在历史教学中笔者主张重视宏观思维和宏观能力培养的意识和方法,而不主张宏观思维和能力的成果统一性,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所重视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只要学生在训练中能够获得学习的本领和意识方法,并且没有史实性的错误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产生统一性的结果。
三、依托教材,万本归源
在今天的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参考书满天飞但良莠不齐,而参考书的内容又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同性质的参考资料为各种类型思维的发展创造了不同的可能性。那么我们选参考书应以什么为标准呢?在高考的大环境下,笔者建议合理使用国家统发的教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和学习的课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高考考点最后的归宿和依托还是教材,这样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达到为高考服务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润物细无声”。比如:在学习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宏观梳理,形成总体的知识体系和单元宏观思维体系。如果在教学中真的可以进行很好的总结梳理,那么学生在做2012年全国历史高考试卷第4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下图)时就不会太匆忙紧张了。平时看似无用的训练,其实达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四、定向高远,深度培养
要想使学生的宏观整合性成果具有很高的合理性、全面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深刻性指能够透过一些表面现象探究问题的实质。思维深刻的学生可以深入探究问题,寻找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思维的广阔性指能够整体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各种关联中去认识事物,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也善于把握事物的重要细节和特殊的因素。思维的独立性指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一般不依赖别人的帮助,不满足得到现成的答案。他们喜欢独立地探究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些思维的品质是历史学习向更高阶段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学生一旦具备了这些较高的思维品质后,就能独立、深刻、新颖地以某个知识为切入点将历史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宏观整合,在高三的综合训练和高考中就能游刃有余。
上海高考历史命题组组长李宏图曾说过:“中学教学应走在高考的前面,平时的历史教学应体现历史观和多维思考的能力。”所以学生在高考中要想脱颖而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重视对学生历史宏观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让教学既符合高考的考查要求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叶澜.重建教学过程观[J].教学研究,2002(10).
[3]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6]王映学,赵兴奎.教学反思:概念、意义及其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
[7]王爱.历史教学中补充史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中学历史教学,2009(10).
[8]苟德仪.多岐为贵,不取苟同:“人造史料”系列争鸣文章读后——兼论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J].中学历史教学,2009(12).
[9]黎璎.中学史料教学反思[J].中学历史教学,2012(6).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