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改革与德育实效性探究
2015-06-19王波
王波
[摘要]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的德育功能,通过选取教材改革这一视角,对其德育实效性做初步探究,以使本学科德育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德育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75
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三维素质教育,即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这三者中,对知识的关注与培养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特色,实现并提升德育实效,我们可以从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入手,探究其功用,谋求创新发展。
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目前通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已经更新至2013年版,新教材蕴藏着宝贵的课程资源,同时也为从事政治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在此,我们需要对新旧教材进行一个对比分析。
(一)教材内容更为精炼
以往的教材对知识点的组织和设计过多,部分内容的编排甚至会显得杂乱无章,容易混淆学生对知识的判断和把握。新教材吸取了这些方面的经验教训,精简知识点,将易混、重复、过难的知识点做了适量删改。例如,必修一经济生活模块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将其中“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删减成“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适量降低了学生把握这部分知识的难度。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二) 辅助事例与图片更新换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调整课程内容是极有必要的,因为政治学科的特性就要求其与时代步伐保持一致。此次教材调整并替换了多个老旧事例,更新插图,将以往的“老面孔、老案例”全部替换成新鲜人物和事例。例如经济生活中经常出现电视、电脑的插图,由老版本的厚重老式电视机、电脑换成了新版本的超薄液晶电视、电脑,令人眼前一亮,拉近了政治学科与学生的距离。
二、教材改革与德育实效性的结合
对于公民教育三维目标孰轻孰重引发的三维目标关系问题,结合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位,能力是主导,学科知识为基础。为此,在教材组织和教学过程上,要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情来设计规划三维目标。下面,笔者将根据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以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为例。本框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目。世界的物质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这样,本框内容就把整个教材都串联起来了。本框内容较具体地展示了新型融合式综合课程形态在生活与哲学课程内容组织中的运用,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但其中知识内容略有不足,对于初步接触哲学知识的高中生来说,可能会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适量补充说明。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开头设计了一个活动框,以《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上帝创世说的荒谬。这个活动框设计得很好,结合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思考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便于后续教学的进行。紧接着是第二个活动框,介绍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的几种思想。有泰勒斯的“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德谟克利特的“世界的本原是原子”。这些哲学发展史上比较典型的关于世界本原的探讨,都出自伟大的哲学家。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无论是这些观点还是这些哲学泰斗,都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加上哲学本身艰涩难懂,极易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产生厌倦之感,从而影响德育实效性。在此,笔者倾向于通过最新的科技成果,例如神舟系列和天宫系列的探测,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可度、接受度。
由上,思想政治课教材设计要综合考虑其内容呈现的有效性和德育实效性。思想政治课德育教材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较为复杂和困难。但是,教材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其最终目的还是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引导。因此,教材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德育实践中去,在德育实践中考查德育实施的效果和价值,继而重新对德育教材的改革进行审思,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谢树平, 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2]袁伟东, 思想政治课教材处理的理性思考[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1.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