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妙语连珠增加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2015-06-18龚仲熙

新课程·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堂素养

龚仲熙

在兜兜转转之后,语文课堂教学终于拨云见日,课堂上的“语文味”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一致追求。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主体前提在于教师的素质。其中,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汉语文化教育能力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增加课堂的“语文味”,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如此,语文课才能有浓郁的“语文味”。而语文素养的基础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想要在课堂上身先士卒,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是不可或缺的

前提。

1.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流畅

坚持用普通话表达,拒绝方言土语。根除教学语言的坏习惯,如口头禅、重复唠叨等。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让学生有效地汲取信息。

2.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准确

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准确的词、句得体地和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此外,如果教学内容涉及其他的学科,也要力求准确应对。当然,这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地准备,通过不断学习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3.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凝练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以便让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课堂语言中领会教师的意图,把握课堂的重点、难点。叶圣陶先生在给一位语文教师的信中写道:“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哩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达过于冗长、繁复,则会导致语无重点、索然无味,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其丰富的情感,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具有感染力,更能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身上也会慢慢地飘散出“语文味”了。

1.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语言的情感

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课本中的一篇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童话、寓言,构筑了一个个精美的世界,哪怕是议论文与说明文,也洋溢着严谨、思辨、明晰的理性美。不同内容、不同情调的课文教学,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敛,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曲折。这样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快把学生带进文本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

2.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学语言的情感

语文课堂上,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让“导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之间产生交流和感情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评价”恰到好处,真诚的表扬和赏识,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当时的学业,有时候甚至能决定他们日后成才的趋向;可以让“结语”如绕梁三日的华美乐章,让学生沉浸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可以巩固“诵读”这一环节在语文课堂上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课堂方法之一就是反复有感情地诵读,教出语感。琅琅的书声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朗读技巧需要亲自示范,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朗诵让学生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语文味”“语文美”了,更是教师自己对语文的深厚感情。如此耳濡目染,可以促进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思想性

富有语文味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需要的时候要展现出它的深刻来。

1.课堂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指讲话内容具体而充实。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穿插时代背景、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内容,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引经据典、吟诗背文,丰富学生文化的积淀。

2.课堂教学语言要言之有据

“言之有据”指说话有充分的证据或事实根据。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据”来自文本,来自工具书,来自各种文学或理论著作,来自师生的人生体验。教师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主观臆断。在有“语文味”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世界观、人生观的广阔视野,为一生的成功奠定基础。

3.课堂教学语言要言之有“人”

“言之有人”指说话内容有人文关怀。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汉语人文情感、汉语人文精神、汉语人文思想、汉语人文能力。“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和生存智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钱梦龙先生也说过:“教学的艺术,总而言之,应该是促进‘人不断向上的艺术。”因此,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关切,对“人”的心灵的关切,对“人”的命运的关切。这种人文关怀,一定可以激励、唤醒、鼓舞他的学生。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好教师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懂得而且体会到,不具备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孩子们的工作。”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组织教材、言语表达、教法选择等必须牢牢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充分认识和把握上。

1.教学语言需要生动有趣

一堂课45分钟,中学生很难整节课保持注意力。必要的时候,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调节课堂的气氛,减少“说者有心,听着无意”的尴尬,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正如教育家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语言,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

2.教学语言要注意变换节奏

中学生大多喜欢新奇的事物,他们好动好说,善于观察但不长于思考。教师要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变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排除外来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再“牵”回来。

3.教学语言要机智

求学阶段的孩子思维相当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课堂上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教师应能四两拨千斤,迁移转化而不留痕迹。

钱梦龙先生在上《故乡》一课时,曾遭遇学生突然提出的“跳鱼怎么会有两只脚”这一意外问题。这时钱老师先引导学生讨论“鱼脚”问题,然后提出一问“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及时收拢,在收放自如中突出了教学中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具有极佳的引领示范的作用,连珠妙语增加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对学生的言语和智力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让我们物尽其用,使自己和学生都成为真正具有“语文味”的人。

参考文献:

段静静.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D].陕西师范大学,2013-05.

?誗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课堂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