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5-06-18翁根水
翁根水
摘 要: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情况,从课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文的教学价值和学情分析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问题,对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问题做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材价值;学情
语文,教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一直以来,语文都被边缘化,这与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严重弊端是分不开的。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语文教材价值的不确定性或者多样性问题,语文教师对教材处理的个性化与合理性问题等。要改变语文教学困境,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重点在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把自己放置在教材编制者的位置上,研究并合理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内容。那么,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呢?
一、研究课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系统性来看,语文的课程研制、教材编制或许不如数理化学科那么有逻辑层次,但总体上教材的编排是有计划的,知识点是分梯度的。所以,在教一篇课文时,教师应研究课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文本所属学段、所属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等,明确教材编写的知识层次和编写意图,以此作为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依据。
前不久,笔者曾听过一节《卫风·氓》的省级公开课,这节课贯穿课堂的主问题是“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了解答这个主问题,执教者设计了“哪些描写体现了女主人公的什么性格特征”“三处‘淇水融入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有何深意”三个小问题(问题串),分别从神情举止、景物环境、变换称呼三个角度来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了好几次学生的诵读,最后用钱钟书《谈中国诗》里的“中国诗是早熟的,它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作结。整堂课完整紧凑,分析细腻,互动积极,教师很有激情。
这节课算不算成功呢?
《卫风·氓》是先秦时期的经典诗歌,它可以用来作为教学内容的价值很丰富。而人教版把它们编到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意图是什么呢?该单元提示了两个教学目标,根据单元目标要求,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亦设计了如下问题:
1.《氓》这首诗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
从单元目标和课后问题设计要求来看,这位老师的课在教学内容确定上显然与教材要求脱节了,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与教材要求并不相符,自然也就不能解决课后提出的问题了。
由此看来,课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研究课文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课文首先是社会文本,并不是天生为教材而存在的。它的这些原本是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这些文章被选入教材后又增加了新的价值,也就是“教学价值”。教材的价值是具有多样性的,但是教材编写者并没有明确规定文本应该“教什么”,这就形成教师难以取舍的问题,结果只能凭教师的经验选择了。而教师之间的文学修养、教学能力、性格、爱好各有差异,难免就出现“使用同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千姿百态”的现象。
因此,文本该“教什么”,它的教学价值在哪里,也就成了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研究课文的教学价值可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本体式。依据体式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意味着教学内容的不同。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就应该用读小说的方法进行解读,去分析人物的语言、形象刻画、环境描写等。而用读小说的方法去分析《卫风·氓》中“女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失之偏颇了。《拿来主义》的文体究竟是界定为杂文还是议论文,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效果的产生亦会发生很大的偏差。二是文本突出的优点。比如,柳永的《雨霖铃》的细腻的情感和婉约的词风、曹禺的《雷雨》里的强烈的矛盾冲突等,这些作品的原生价值就是应该成为很好的教学价值。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不可以绕开这些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优点。
三、研究学情,以学定教
奥苏伯尔说过:“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开展教
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之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学要弄清楚“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什么”,教师应对学情明确地分析和掌控。学生已经知道的“不教”,今天学生还不需要知道的“不教”,不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不教”。尽可能多剔除“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学内容提炼得很精粹。
《种树郭橐驼传》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赏析示例文章,是一篇较为浅近的文言文,且注释极为详尽,文后有赏析文章,对课文的内容、艺术表现手法都做了很好的阐释。许多内容是不需要我们老师来教的,比如实词的解释,比如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学生自学即可获知。因此,教师在备此类课文的时候,应该先剔除“不需要教”的,再确定需要教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带路或帮忙的作用。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死海不死》就很好地体现了“教”和“不教”的艺术。他的基本教学环节如下:一是请同学们讨论“什么可以不教?”二是换一个角度,请学生提出“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的?”提出高难度问题:“课文最后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涸,作者推断的依据是什么?”如此的教学设计任务轻松而又高效,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西方有谚云:美就是恰当。教学也是这样,最好的教学内容就是最恰当的内容,就是最合乎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而这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参考文献:
孙廷锋.以学定教,乐学善用:贯彻“少教多学”理念,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教育艺术,2013(09).
?誗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