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5-06-18张志刚

黑河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师学生

张志刚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重要途径,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

1.融洽师生关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互尊互爱,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以及学生之间的活动能够有机地融为一体。这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能够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2.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交流之中,还可以开展互学、互查、互评活动,从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促进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3.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因此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常有灵感闪现。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合、自由的环境,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高学生与人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学习中,有许多环节都要求成员合作完成,这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

1.学生发展不均衡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优秀生具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在小组中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出现“一言堂”的情况,而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思维的灵敏度和敏捷性不足,在学习中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一部分学生“饿得慌”,一部分学生“撑得慌”的现象。

2.小组分工不明确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不明确,导致中等生和学困生产生依赖心理,不积极动脑思考,把任务抛给优等生,自己静静地“享受”学习成果,有的甚至“开小差”。长此以往,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弱者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3.教师提出的问题多而杂

教师常常为了解决一个指向不够明确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而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师误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因而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较多,由于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4.学生缺乏合作意识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有些学生并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合作。究其原因,一是学校不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二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普遍缺乏合作意识;三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更关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而不是在竞争中合作。这些原因致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关系显得生疏,对合作学习缺乏热情。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首先,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应先弄清楚几个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什么情况下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否优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重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讨论的问题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有助于思维活动的开展。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要明确。把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学习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成员的构成既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感情、家庭等非智力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个人任务,如组织人、记录人、中心发言人、补充资料人等,并定期轮换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角色轮换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增强体验。

再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小组长要对各小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尤其要重视对那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指导。我们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但不等于放羊式学习,教师、小组长要掌握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

最后,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及时的评价与反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小组内部成员之间更好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目前很多教师都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快把我哥带走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教师赞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