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地资源 走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之路
2015-06-18洪木妙
洪木妙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开放性的活动,怎样全面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使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正规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我校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过程中,立足本地资源,扎实开展特色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立足本地资源,从特色中定位
对于学生来说,本地资源是最好的教育素材。所以,教师必须秉承“立足本地、开发资源、服务本地”的宗旨,认真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英都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人才辈出,文化积淀丰厚。我们学校虽地处农村,但却有享誉全国的优质水果“新山芦柑”,泉州名小吃“英都麻糍”,闽南古刹“云从古室”,还有著名民俗采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都拔拔灯,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英都七岩八院,中国水龙头博物馆,恒坂阀门基地,溪溢新村,更流传了很多英都风物传说、英都名人故事,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极好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立足点定位在英都本地资源上,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之路。
(一)创自然和人文资源特色
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的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自然资源,开发活动主题。我校周边有云从古室、宝湖岩、坂头水库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我便引导学生开展“争做小导游”“参观美丽的家乡”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带领学生瞻仰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革命烈士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范,激励学生不忘历史,努力学习。在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及人文景观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设计调查过程,形成调查小组,表达调查的感受。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环境,形成“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增强综合实践活动的针对性。
(二)创经济环境特色
作为知名卫浴乡镇,英都镇拥有很多著名品牌。基于此,我设计了“我为家乡建设献一计”“我和家乡同进步”等系列主题活动,邀请本镇的著名企业家或专家给学生作报告,让他们了解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感受家乡文化,明确自己作为英都的一代新人,有责任学好本领,建设家园,长大为家乡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创人力资源特色
英都的特色是人文积淀丰厚,曾经出现过许多名人,如洪承畴、洪科捷、洪世泽、洪启胤、洪汝复等。还涌现出著名的企业家洪光明等许多的杰出人才,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特色教育的好素材。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寻求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形成共同指导的局面,使一些隐性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作用,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此,开展了“英都一日游”活动,了解英都的前景规划;参观洪承畴故居,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参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英东村村貌,让学生感受农村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更加热爱家乡。
二、挖掘教学资源,从课堂中起步
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工作,从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入手,可以丰富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体系,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学科学习。为避免这种状况,我们采取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将各学科中的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力求找到共同点、突破口,做到实施一个活动,多方、多学科收效。当然,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综合活动,它并无强烈的学科偏向,而是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拓展和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其外在与内在因素,以教材为载体,生成新的活动主题。如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的“游云从古寺”“我喜欢读的书”活动;以科学学科为主开展的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以体育学科为主开展的“田径运动知多少”“了解跳高运动”“奥运知识知多少”等活动;以美术学科为主开展的“设计我们的班徽”“画一画我们的学校”等活动。
(二)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如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课题的设想,组织学生搜集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的事例,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益。
三、开展多样活动,从实践中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学,有开展各种活动的时空条件。如通过“动手包饺子”活动,指导寄宿生做饺子馅、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享受劳动果实。此外,通过“文明宿舍”评比活动,让寄宿生把宿舍整理得既美观又整洁,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成长环境。
只要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坚定信念,提高认识,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立足本地资源,从特色中定位,就一定能把综合实践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