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置地理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15-06-18陈立霞
陈立霞
高质量的提问不仅能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现就如何设置地理问题,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谈几点体会。
一、巧设问题的情境
地理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时机,巧设场景,引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利用生活现象巧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有一种熟悉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在学习“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教材中所举的洞庭湖的例子离我们比较远,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我提到闹龙河水库的修建与扎龙湿地面积减小有关时,我发现学生的眼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接下来,我以扎龙湿地为例探讨了湿地面积减小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巧设问题情境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对己知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然后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的学习中,我根据学生基本掌握了太阳直射点季节性移动规律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绘出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并与教材上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规律图进行对比,巧设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通过对比巧设问题情境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我通过对比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日本时,通过对比日本和我国冬季降水的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解决这一难题。
二、提问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富有趣味和吸引力,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我在教学经常引用一些民谚,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如“早穿皮袄晚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这么大?“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体现的是哪座山的南北差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随着科技的发展,蜀人还有这样的感慨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这种民谚既生动活泼,又直观形象,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愉快而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最佳时机上提出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1.问于开头处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我在讲授“中国气候”一节时,首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家住三亚的小兰,想12月份去哈尔滨看冰灯,妈妈提醒她要带些御寒的衣物;7月份,小兰又想去哈尔滨玩,妈妈却说不用带御寒的衣物,妈妈的说法对吗?”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导入新课。
2.问于重难点处
教师在教学的重难点处巧妙提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将思维集中在这些知识点上,从而理解、掌握、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点。如在讲授“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差别”这一重难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015年除夕至初一,东北地区北部和东部有小雪;初三至初四,东北地区中北部有4-5级偏北风,东北地区北部有小雪。居住在黑龙江省北部的北安市(126.52°E,48.23°N)的你们要想在公园散步,需要穿上厚厚的棉大衣或皮大衣,那么在这期间要是有一名英国的孩子在52oN的伦敦泰晤士河边散步,他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呢?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都会认为这名英国的小孩也一定会穿上皮大衣之类的御寒衣服,当我告诉学生这个小孩只要穿羊毛衫时,学生很惊奇,问“为什么”,此时就可以结合问题给学生讲讲这两种气候的差别,并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很显然,这样的提问能诱导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知识。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因人而问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起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全体同学都积极思考问题,然后再选择答问对象。同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问。容易的问题提问中差生,问题较难提问优等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地理课堂上的提问,要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为主,从而增强他们学好地理的信心,养成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