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2015-06-18吴岩

黑河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工具性预设课程标准

吴岩

自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使语文教学在教材的挖掘和利用、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因此,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走出误区。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应该实现并达到的目标。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赋予语文课程新的理念:“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做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改变传统的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现象,并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是,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很大的偏差: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夯实,偏重了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偏重了人文内涵的发掘。甚至过于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同其它学科的联系,安排了许多非语文活动内容。表面上很活跃,让人眼花缭乱,实则将语文课上得面目全非,看着既像班会课又像活动课,唯独不像语文课。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忽视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个别偏重了表演;中、高年级忽视了朗读训练、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写作方法的渗透,少数偏重了人文内涵的挖掘以及课外的拓展和延伸。

我们要切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课的要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二者的统一上。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防止顾此失彼或者两者分离,否则将背离《课程标准》的理念。

二、“必要的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

新的课程理念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一部分教师走入误区。教师放手点过于牵强,哗众取宠,指导不到位,常常让学生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合作、探究,目的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探究的空间。可事实并非如此,个体思维能解决的绝不需要合作,简单思维能实现的何需探究。我们还经常看到:教师一声令下,读课文、小组讨论。于是,好学生能参与讨论,其他学生放任自流,不仅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夯实,还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

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就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甚至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其实,并不是课堂上安排了“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需要教师的 “必要指导”,如果教师完全放手,离开了指导策略,究竟能教会学生何种学习方式,学生哪有“能力”可言?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辅组成。”这一主张与要求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说明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是获得知识的有效形式,也就是说既要克服“满堂灌”,也要克服“自主、合作、探究”一贯到底。教师该讲的还要讲,如写作方法的渗透、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等,一定要讲在关键处。我们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在学生自读、自悟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立足与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要善于提供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善于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去完成合作、探究的任务,从而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现代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动态生成的师生双边活动。预设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预设的根要扎在《课程标准》的土壤中,吸收教材的有机营养,体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预设出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而为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做好充分准备。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能认真学习把握《课程标准》,并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融汇到教学预设中去。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预设”操作,它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也就是说原有的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案是“死”的,可是学生是“活”的,一旦走入课堂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些教师一旦遇到“预设”外的教学信息,就会显得很茫然,不知如何处置;还有的教师对新生成的信息置之不理,避而不谈,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大多数人认为关注了生成,就会影响或冲淡目标的达成度。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成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焰,抓住瞬间生成的东西,这是我们应把握住的难点。在课堂上解决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好教材,要善于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质疑问难上去调整预设中的不足。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是给予学生多少信息、解决了多少预设外生成的信息。课堂有了意外的生成,教师就要凭借严谨的预设、平日的积累和敏捷的思维,让“意外”成为惊喜,使“插曲”成为乐章,那才是我们想看到的充满教师和学生智慧的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必要的接受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教学之花才会越开越艳。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工具性预设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