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2015-06-18周鹏飞
周鹏飞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83页和8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
2.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亲身体验中,使学生感知周长的含义。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亲身经历和感受周长的概念,懂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描述不同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提高对周长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五角星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面图形?(生答)
同学们知道的图形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平面图形有关的知识——周长的认识。
看到题目,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我们这节课要研究学习什么内容?(生答)
[设计说明:利用老师带来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复习认识的平面图形和生活中的一些平面图形,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和平面图形有关系。]
二、预设教学流程
1.学生先学
(1)学生学习什么是一周,体会一周的含义
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图画,漂亮吗?老师有个想法,把这些图画镶上黄色的边框,这样这些图画就更漂亮了,是吗?
谁来拿着老师做的模型,边指边说该怎么镶边框?(绕边线一周)
同学们,刚才给这些图形镶边框时候,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这些图形都可以从边线一点出发,绕边线一圈,又回到起点,同学们指的就是图形的一周。
谁来边指边说游泳池的一周在哪里?同桌之间说一说篮球场的一周在哪里。
[设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很模糊,知道那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晰描述,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如何理解“一周”。先理解什么是图形的一周,通过学生边指边说和同桌之间再说,让学生知道一周是从图形的边线找一起点,绕边线围一圈,又回到起点,这就是图形的一周,为出示周长概念做准备。]
(2)自学周长概念
同学们刚才指的那些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请同学们看书自学什么是周长,即在一个平面中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摸一摸课桌面的一周,说一说什么是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说一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长。
找一找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表面有周长,什么是它的周长。
2.暴露学生问题
预设暴露问题1:学生不理解一周是什么意思。
预设暴露问题2:不会描述一个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预设暴露问题3:不知道什么是封闭图形。
3.师生共同释疑
一周是从图形的边线找一起点,绕边线围一圈,又回到起点。这就是图形的一周。
同学们,你们觉得平面中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吗?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不封闭的图形找不到它的一周就没有周长。通过正反例子的比较,学生明确了封闭是什么意思。)
[设计说明:对于周长概念,我首先让学生认识一周,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什么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通过“指一指”和“找一找”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实践、思考和感受,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的长的基础上,试着说说什么是周长,然后再提出疑问,通过练习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三、当堂检测
(略)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答)
请同学们回家自己动手量一量,为自己建立一份《周长健康档案》。(头围、胸围和腰围)
[设计说明:本课的结束环节安排的实践作业从两个方面反映了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一,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很广泛,如配画框、给枕头缝制花边、推算树龄等,这些都会用到测量计算周长的知识;第二,我们身体里藏着周长,比如通过对头围、胸围、腰围等的测量,再去和标准进行对比,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长过程中的健康状况。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本节课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使学生更热爱数学。]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