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教材对《最后一课》的取舍
2015-06-18富晓旭
富晓旭
内容摘要:《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小说名篇,曾经也被多国教科书采用,而同为亚洲并且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对待这篇小说的态度则不尽相同。本篇文章则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原因、教材编写原则、教学目标等方面探究两国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关键词:中日 教材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都德的作品,因其长期选入中国教科书中而成为在中国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小说。同为亚洲的日本也有选取这篇小说进入课本的历史。但最终中日两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这篇在两国都可谓家喻户晓的“爱国主义小说”。日本反复删选,最终停止采用,而中国却从选取之日起沿用至今。
我们先来看一下《最后一课》进入中日两国教材的历史。在中国,《最后一课》于1912年由胡适第一次翻译到中国。因为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夕,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好与当时民众高昂的爱国热情相契合,一时间引起了很多国人的共鸣。从1920年开始选入教科书直至今天,近一个世纪而不衰。
《最后一课》被翻译到日本的时间则比中国还要早一些。1902年,由羝梦生与红叶山人(尾崎红叶)首次合译,题目为《童心》。在1927年《最后一课》被选入日本教科书。战后的一段时间,日本被美国占领,这一篇课文从教科书中被删除。但1952年,日本恢复独立,这篇课文再一次被编入教科书,由于诸多原因,从1985年以后日本的教科书就再也没采用过这篇小说了。
一.《最后一课》退出日本教材的原因
《最后一课》在日本教材中经过了多次选入、删除、再选入的反复,最终退出日本教科书,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1.还原历史的真实。首先,我们要提到阿尔萨斯地区。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部地区,在17世纪以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后被法国侵略,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法国。1736年阿尔萨斯—洛林被正式编入法国领土,在那期间法语成了通用语,阿尔萨斯方言也纳入了法语形成了独立的阿尔萨斯语。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在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一战结束又属法国领土。在二战初期重归纳粹德国,二战结束后被法国夺回。
在法国大革命以后,曾经做过统计,大约600万人不懂法语。法国很多地方使用方言,阿尔萨斯地区就是其中之一。阿尔萨斯人使用的阿尔萨斯语属于德语圈。为了改善这种法国人不懂法语的现象,在1795年法国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法语作为初等教育的基础语言,希望普及法语,实现法语的纯洁性。但对于把阿尔萨斯语作为母语的阿尔萨斯人,法语不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却被强迫作为母语来学习,自己的母语——阿尔萨斯语却要被剥夺,所以在阿尔萨斯地区推行法语作为初等教育的基础语言的政策遭到了强烈的抵制。经过多年斗争,战后的法国政府承认了让法语纯正的思想已成为了过去,通过了在阿尔萨斯地区采用阿尔萨斯语和德语进行教育的方针。1971年以后,在初中等教育阶段开始试行包括阿尔萨斯语在内的七种地方语言的教学。[1]小说将阿尔萨斯人的母语是阿尔萨斯语,却被迫把法语作为母语来学习的事实背景做了省略。因此作为小说原产国的法国,在教材中是没有选用这篇课文的。当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渐渐清晰,出于历史真实性的考虑,《最后一课》退出了日本教科书。
2.日本教科书编写原则的改变。《最后一课》因为它所表达出的与其失去语言宁可失去生命的决心和对母语的热爱之情而被大家所熟知。也正因为这种神化般的力量,这篇小说成为小说家都德的代名词。很多国家选用这篇小说进入教科书也都是这个原因。
日本在二战以前第一次选用这篇小说进入教科书。当时正值天皇当政,处于侵略中国的前夕。对学生的教育则强调要誓死效忠国家和天皇。教科书的编写原则也根据这种政治诉求来制定。在二战前,日本曾毫不含糊地将国语教学原则阐明为“以国语为国心”,提出要培养具有民族魂的国语教师。[2]这时候的国语科是为军国主义服务的。这个时期的教科书的编写原则也就自然是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国语进而热爱祖国、热爱天皇的爱国之情。《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也正因为其传递出的对母语深厚情感而被选入教科书。
在二战后,日本被美国占领,开始推进民主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以强调集权、效忠天皇的“以国语为国心”的集权制教育原则已不再适用于当时的日本国语教育。《最后一课》因为这一背景,有一个阶段退出了日本教科书。当日本恢复独立,日本人认识到国家独立的重要。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国语对国家独立的重要性,《最后一课》又一次进入到被选入《国语六(下)》。
1977年第五次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国语科编》把国语科的性质确定为基本上是言语学科。教科书的编写原则也修订为:一是认真遵循国语科的“言语教育的立场”来编写符合国语科性质的教材;二是彻底精选国语教材的整体内容,使学生得以充实而又从容地学习。[3]“以言语教育立场”来编写国语教材就是要强调对语言实用性的学习,也尽可能减少明显的政治诉求。“让学生充实而又从容地学习”则是要少而精地编写教材。出于这两点原则,日本教科书开始精选教材。莲实重彦在《反<日语论>》指出了这篇小说没有说明的历史背景,并质疑了《最后一课》的初衷是由政策强加给阿尔萨斯人他人的语言。田中克彦在《语言与国家》中也批判了「国語」并不是从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来决定语言的多样性的学说,而是伴随着政治时代背景。[4]在中国,蔡元培先生也曾提出过“教育独立”的学说,虽然教育不可以完全脱离政治,但日本这两位先生的质疑也引起了当时教材编写的注意。所以,教材编写原则的变迁也是《最后一课》退出日本教科书的一个原因。
3.日本教科书类型转变。战前受到中国教育的影响,日本国语教育是重视文学教育的国语教育,教科书为文学类型,教科书的选材、学生的作文都偏向文学作品方面。在阅读方面有鉴赏、玩味文章的传统。在明治后期又受到欧洲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文学型教科书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下降。一部分高中生基本没有阅读能力,不会写信,甚至不会写汉字。endprint
这种情况持续到二战结束。在二战后,日本被美国占领,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影响,要求国语科要充分发挥言语教育的功能。删减文学类作品,教材类型转变为“言语教材”,教材要求特别注意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比例适当。通过今天的日语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减少的同时加入了大量适应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内容,重视语言的应用。而由于日本教科书编写原则的改变和《最后一课》违反史实的情况,《最后一课》只有文学教育功能,相对于其他课文的诸多训练意义则略显单薄,所以只得退出了日本教科书。
出于以上原因,《最后一课》最终退出日本教科书,从1985年直到今天都没有出现在国语教科书中。
二.《最后一课》保留在中国教材的原因
1.历史认同感。《最后一课》的背景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给普鲁士。法国在普法战争中作为被侵略国的角度和二战中的中国是一样的。“永不遗忘历史”、“勿忘国耻”是中国教科书编写的一个原则。出于历史认同感的角度,编者为了不让中国学生忘记这段历史,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加学生对祖国独立重要性的认知而选取这篇小说进入教科书,并保留至今。
2.符合教学目标。作为具有复杂而深远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教科书的编写原则一直遵循着“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教学目标。《最后一课》因为其富有让读者读后产生热爱母语进而热爱祖国的情怀的神化力量,成为符合这一原则的爱国主义类文章选入教科书,让学生进行学习。
3.丰富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种大的概念,有很多层含义。据笔者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17篇明显传递爱国主义情怀的课文。大多数传递的是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卫祖国,实现革命胜利、祖国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作为唯一一篇从热爱本国、本民族语言的角度出发来爱国的课文存在于教科书之中,丰富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含义。让学生更加珍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认识到拥有本民族语言对一个国家独立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爱国除了舍生取义,为国献身之外还有多种含义和内容,甚至有很多就是当下我们可以做到的。
三.对教材编写原则的反思
通过两国对待《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教材编写准则的多方面的不同。通过两国对这两篇小说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人对于一篇小说,一首诗歌或是一个事件的解读是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的。既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解读,还可以从文学的角度、精神的角度、人性的角度等多角度进行解读。这在我们的教材编写中也应当注意多元性的解读,这既能拓宽学生的视角,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蔡元培曾提出过“教育独立”的思想,认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来办。这个思想是具有局限性的,教育的绝对独立是不可能,也没必要存在的,现今的教育,我们是提倡教育的相对独立的。尽量减少政策对教材内容选择的左右。所以,在课文编写上,也应当既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传递的力量,又让学生理性地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同时,借鉴日本对于《最后一课》的态度,了解到日本是借由引导学生爱语言,进而爱国家。这种方式使学生的爱国有了切实的着力点。在我国教材编写上可以借鉴,并适当加入爱语言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从中日两国对《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取舍的原因中,我们看到了每个国家选取课文的不同的着眼点和教材编写的原则的区别,从中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本国教材内容选择在情感方面的优势以及他国可以借鉴的方向。相信我们的教材会向着更加多元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注 释
[1]莲实重彦.反日语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98
[2]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59
[3]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23
[4]http://ja.wikipedia.org/wiki/最後の授業.spm=2013.1.0.0.Bvi5En.维基百科
参考文献
[1]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莲实重彦.反日语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