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
2015-06-18王乐昂
王乐昂
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而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考试分数,往往只注重前两个目标的完成,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懂得理解别人的情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情感 新课程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交流。又说:“情者,文之经”,语文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生产。语文文本所传递的情感,一般为喜怒哀乐,有的让读者喜出望外、踌躇满志;有的令人黯然泪下,激情满怀;还有的让人义愤填膺,感慨万千。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中适度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定能够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从而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喜欢语文,以至于热爱语文。
一.做有表情的语文教师
马卡连科说:“做老师决不能够没有感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左教师”。教师的表情应该让学生感到真诚、自然、亲切。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教师发自内心的、纯真的、动人的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经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能用真心才能换得真心,只有用真情才能赢得学生。
二.启发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唤醒、启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产生诱人的魅力。
如《小抄写员》这一课文怎样以父亲对儿子的误会造成悬念来吸引读者的?亲情是在怎样的波折中加深的?课文用了哪些细致生动的心理描写体现少年为父分忧的拳拳赤子之心?课文怎么描写温馨的氛围映衬和解的?这样一步一步地启发,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全神贯注地投入作品的赏析之中。
三.在朗读课文中熏陶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三分诗,七分读”。朗读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用心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朗读一方面要注意掌握停顿、重音、节奏和语调等技巧,另一方面则要认真分析和把握作品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和创作风格。从而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情感变成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家说什么,使自己入情入境;又能再现作品中的人物、情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抒发了眷恋故都之情,流露了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其感情基调是抑郁深沉的,读时就要深沉而舒缓,要有较多停顿并适当延时。朱自清的《春》则鲜明地表现出了新鲜、活泼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就要读得轻松、明快。还如读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要读出豪迈铿锵的气势,而读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则要读得低沉、舒缓。
四.聆听音乐、激发情感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好的文章与音乐也应有着不解之缘。因此,我非常喜欢把音乐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当代中学生,他们对音乐本就情有独钟,必要的时候让学生聆听一首与课文联系紧密的乐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不失时机的播放了崔京浩的《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朴素的歌词。动人的旋律。深情的演唱,学生听得动情,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那一刻,谁能说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没有感受到伟大的父爱?这样的情感教育要比教师空洞的讲解要更有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知道“之乎者也”,只知道这个字怎么写的书呆子,也不仅仅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识渊博”的知识型人才,更应该是“心灵美好、情感丰富、道德高尚”有着良好修养的知识加人格型人才。向着这个目标,让我们关注情感教学,共同努力,谱写语文教学新篇章。
五.在形象分析中体验情感
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情感的形象来思维”。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对作品形象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我们可以从朱自清写的“父亲”的背影中去发现、理解深厚、真挚的父子之情,从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去发现、感受词人对丰收年景的喜悦、期盼之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力引导学生“入情”,从而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作者单位:湖南双峰教师进修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