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民族预科语文教学

2015-06-18李强

文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文章以四川省属高校新编民族预科《阅读与写作》教材为例,阐述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民族预科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分析挖掘了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预科 语文教学

一.大学民族预科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

作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更多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开设的特殊办学层次,具有民族性、预备性、过渡性的特点。其培养目标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强化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进入本、专科(高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从民族预科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来看,教育和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尊重多样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成为本民族中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是民族预科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从现阶段各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的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由于受到学制、学时、课程设置、教学定式、课程考核和升学方式等制约,民族预科教育对学生的文化传承功能被严重削弱,往往流为一纸空谈。

民族预科班的举办形式主要有院校式和基地式两类,学制分一年制和两年制,以一年制居多,学制短,学时紧。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的主要课程是汉语文、数学和外语。笔者收集比较了四川省内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省外的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黄河科技大学、吉首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民族预科课程设置情况。各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计算机、体育等,也有个别学校将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纳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但各校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一致的,均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

长期以来,预科教育存在着“预”和“补”的争论,至今喋喋不休。不少学校还是把预科当成补习班来办,多数教师依然把预科教育当成是补习高中课程的阶段,从而重复高中课程知识,沿用中学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举办院校式预科班的高校,比如四川的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由于学生结业时将语文、数学、英语纳入直升考试科目,并以这三门课程的成绩决定升学去向,这无疑相当于第二次高考,给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实施素质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都显得有些遥不可及了。

二.加强大学民族预科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挖掘和渗透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它的延续和传承己经成为民族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必然职责。

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民族预科语文教材中不仅积聚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更是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精神的汇集,加强预科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成为时代的必然。

1.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政治的开放,经济的全球化,民族的融合,文化也处在多民族交汇和世界化的进程中,导致了不良文化因素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继承与弘扬,发展与创新,自觉地抵制消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保证文化的健康发展。

2.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需要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这些表述充分说明了语文课程教学在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民族预科的语文课程教学应当自觉承担起向学生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使命。

语文就是语言文化,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语文课程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生命情感、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所以,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要义。

3.民族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需要

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必须。预科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确立人类自觉规范共同生活秩序的基本价值法则,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确立社会大众所信仰所奉行的道德信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人生准则,将自然的人塑造成文明的社会的人。

不仅如此,处在成长关键期的民族预科学生,还要面对本民族文化和它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多重冲击,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帮助他们甄别善恶,区分是非,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质。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人文性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热爱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风尚,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中华民族的复兴,本质上讲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复兴。

中华民族的崛起,必须大力建设新时代的中华文明,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精华,摒弃糟粕,在新的更高的层面上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文明。立足我国现实,正确处理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科学吸收其他民族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文明重新登上世界文明宝塔的顶端。endprint

三.四川省属高校新编民族预科《阅读与写作》教材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她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打上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烙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样,语文教学,也指汉语文教学。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学者们做过种种精辟的概括提炼,在此不一一赘述。本文仅以四川省属高校新编民族预科《阅读与写作》教材为例,初步挖掘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不甘落后、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拼搏奋斗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阅读与写作》教材中多篇课文蕴涵了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橘颂》(屈原)、《羽林郞》(辛延年)、《巨鹿之战》(司马迁)、《滕王阁序》(王勃)、《江汉》(杜甫)、《野庙碑》(陆龟蒙)、《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论毅力》(梁启超)、《相信未来》(食指)等,通过文本故事或作者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勤奋拼搏、负重前行,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道德追求

中国文化崇尚道德,中华民族素以文明之邦著称。儒家学说的代表孔子和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忠、恕、孝、悌”等一整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

新编《阅读与写作》教材多篇文章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和道德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修身

修身,即加强个人修养,要修身养性,平心静气,以达到自我完善、内外和谐。如《橘颂》中屈原以橘树自比,表达诗人忠贞不渝、秉德自守、刚正不阿的高尚人格追求;再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陶渊明)、《红烛》(闻一多)、《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徐文长传》(袁宏道)、《回答》(北岛)、《芙蕖》(李渔)、《人性自私论是和谐社会的腐蚀剂》(李光远)、《钱》(梁实秋)、《略论人生价值观的世俗化倾向》(丁东澜)等,均表达出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品质的精神追求。

2.忠孝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忠孝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忠,指忠君爱国;孝,指孝敬父母长辈。

忠孝思想在文本及作者身上有多处体现。如屈原、李斯、王安石、辛弃疾的忠君爱国;《江汉》(杜甫)、《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囚绿记》(陆蠡)、《法门寺》(季羡林)、《听听那冷雨》(余光中)、《红烛》(闻一多)中蕴涵的爱国思想;《柳子厚墓志铭》(韩愈)中通过“以柳易播”事件对孝道的肯定,《宝玉挨打》中贾政对贾母的恭敬顺从。

3.宽容

宽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几千年来, 中国人养成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的宽容品格。如《谏逐客书》(李斯)、《容忍与自由》(胡适)、《我的母亲》(老舍)、《让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不同的芳香》(李慎明)等文均蕴涵了这一思想。

4.正道直行

中华民族崇尚气节,重视情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宝贵财富。从屈原、司马迁、陶渊明到李白、杜甫、柳宗元、辛弃疾等等,他们的身上和他们的作品,无一不闪耀着这一精神光芒。

5.以道制欲

传统文化重理性,讲节操,抵制纵欲主义,积极追求道德人伦规范,强调礼仪廉耻,人的情感欲望必须以道为准则,所谓“情不悖道、欲不逾道”。在新编《阅读与写作》教材中,这一传统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帝王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上。如《长恨歌》(白居易)、《假道伐虢》(《左传》)、《谏逐客书》(李斯)、《读司马法》(皮日休)、《野庙碑》(陆龟蒙)等,借用历史史事,对帝王进行规劝、警醒、讽刺、开导。

6.劝学

劝学的内容在教材中也有反映。苏轼《日喻说》阐述“学”与“道”的关系,强调了认真学习、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墨池记》(曾巩)则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努力上进。《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有关于柳宗元刻苦学习的记叙,而通过作者韩愈追溯到他的《师说》,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以人为本、民为邦本

从孔子的“性善论”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人本、民本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之一。如《察今》(《吕氏春秋》)中提出“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谏逐客书》(李斯)、《读司马法》(皮日休)、《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都江堰》(余秋雨)、《切勿放松农业》(张红宇)等,均闪耀出民本思想的光辉。

在今天,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贵和持中

注重和谐,坚持中庸。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注重和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一体。天人合一,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而存小异,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持中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选文中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陶渊明)、《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我的母亲》(老舍)、《冬天》(朱自清)、《《人性自私论是和谐社会的腐蚀剂》(李光远)等,要么从作者自身经历和人格追求上,要么从文本本身反映的思想内容上,体现出和谐中庸的精神。

(五)豁达乐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华民族具有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精神,从而当他们身处逆境、遭遇坎坷、面对危难之时,能淡泊名利、处变不惊、物我两忘,进行自我调适、心灵静化和自我完善。这种精神和境界是儒释道佛各家思想兼收并蓄、互相合流、互相补充的结果,铸就了中华民族性格中坚忍不拔、直面人生的韧性。endprint

在《阅读与写作》教材中,从屈原、司马迁、陶渊明到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等的人生经历,从《逍遥游》(庄子)、《橘颂》(司马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陶渊明)、《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滕王阁序》(王勃)到《论毅力》(梁启超)、《相信未来》(食指)、《呼唤生命教育》等文本,也都或隐或现地映射出这种人生态度。

(六)自由精神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积极精神。

这首先表现为下层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反映在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斗争中。如《羽林郞》(辛延年)中胡姬的抗暴抗辱、《逍遥游》(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囚绿记》中作者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游园》(汤显祖《牡丹亭》节选)中杜丽娘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宝玉挨打》(《红楼梦》节选)中贾宝玉的抗争和叛逆、《爱尔克的灯光》(巴金)中对于自由和光明的追求等等,都是自由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教材中还有多处通过引用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格言警句,传递出传统文化精神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然,任何文化都有两重性,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比如“贵和持中”精神往往同时衍生出压抑个性,排斥竞争,为人做事模棱两可,缺乏原则;而豁达乐观精神,又可能陷入到保守满足、不思进取的消极状态。

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以现代眼光批判地继承,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精神和当代文化精神相融合,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审慎地作出选择,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最终实现文化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吉克跃林等.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模式研究[J],民族学刊,2011,(6).

[2]刘端.卜爱华.少数民族预科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J],民族论坛,2010.(12).

[3]晋春.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杨涛.中学语文教育的文化精神[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哈丽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孙正华等.阅读与写作[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介绍:李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少数民族预科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教学与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