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兰纳里·奥康纳《启示》中的宗教情结

2015-06-18高锋

文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奥康纳启示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读者角度出发,以作者和作品为依托,对弗兰纳里·奥康纳本人及其短篇小说《启示》进行了解读。通过将作品视为阅读过程中的审美对象,并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阐释来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向,最终揭示作品中隐藏的宗教情结。

关键词:阅读 读者反应 奥康纳 《启示》

一.引言

一说到当代美国南方文学,文论界总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威廉·福克纳。似乎“没有了他就没有完整的南方文学”。[1](P151)然而,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中,评论界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虽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因疾病困扰仅留下2部长篇和31部短篇小说,但这足以使之成为继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南方小说家。代表作《启示》被认为是“她最好的一篇小说,也是她观念的集中体现”。[2](P79)

二.文本解读

对于奥康纳本人,西方评论界常以“圣经地带的歌手”或“天主教小说家”相称。奥康纳出生在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家庭里,上的也是教会的圣心学校。进入大学后,她在校刊《科林斯》上初露才华,一些作品或多或少地染上了宗教色彩。[3](P27)她的成名作《慧血》表明了她对上帝、福佑、再生的认识和思考,也是一部表明作者宗教信仰的小说。[1](P206)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奥康纳的很多小说都带着不可分割的“圣经情结”,《暴力得逞》(The Violent Bear It Away)、《启示》(Revelation)、《最后的审判日》(Judgment Day)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借用了《圣经》中的语言作为隐喻。在其全部短篇小说中,有5部直接与宗教主题相连,表现了对上帝的感受和向往。《启示》援引《新约》中“启示录”一词作为题目,通过一个戏剧性的冲突,让主人公在上帝的恩典下,实现自我审视和精神超越,再现了作者对基督的认识。

故事的前半部分发生在一间诊所里。女主人公特平太太既是个性格自大、精神盲目的虔诚教徒,又是个颇有爱心、与人为善的农场主夫人。小说一开始,她正陪同丈夫克劳德前来就诊。刚进诊所,她就夸夸其谈,并马上找到一位和自己身份相配的时髦夫人与之搭讪。她赞不绝口地歌颂上帝,自夸自家的猪舍是何等清洁,自己对待黑人又如何仁慈。可就在她高声嚷着“谢谢您,耶稣啊耶稣,谢谢您!”的时候,[4](P435)时髦夫人的女儿——一位相貌丑陋,名叫玛丽·格雷斯的学生,终于难以忍受特平太太的言语,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歇斯底里的发作。她将手中厚重的书扔在了特平太太的“左眼上方”,并且用“夹钳一般的十指掐陷在她(特平太太)那脖颈的软肉里”,仿佛要置对方于死地。[4](P435-436)她昏厥前对特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这个从地狱来的,回地狱去见你的鬼去吧,你这头老疣猪”。[4](P437)此话犹如晴天霹雳一样打在特平太太身上,仿佛是她期待已久的“启示”。她不由得心潮澎湃,冥思苦想,回到自家的猪舍前凝视着眼前的这种动物,似乎找到了自己和它们的共通之处,又似乎余怒未消。她一边拿起手中的水龙头冲击着猪群,一边天问式地喊道“你当你是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物?”[4](P447霎那间,“她那句问话穿过牧场,越过公路和棉花地,最后又清晰地折回到她耳边,就像一句从树林那边传来的对她的答复。”此时,她仰望天空,空中出现了一座大桥,桥上有一群鬼魂潮水般地涌向天堂。队伍之前是“穷白人和黑鬼”,队伍之后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谓“好人”,他们虽然举止端庄,循规蹈矩,但是“他们那副由于震惊而改变了的容颜上”,“美德在消失”。[4](P448-449)这些幻景使得特平太太呆立了许久。最后,当她关上龙头,穿过丛林时,林中响起了蟋蟀的奏鸣合唱。但在特平太太的耳中听到的确是那些鬼魂发出的声音“哈利路亚”。小说就在这句“赞美神”中结束了。

通观全篇,小说的宗教意味不言而喻。这恰恰应了奥康纳本人的一句话“我在为那些认为上帝已经死去的人们写作。”[5](P369)事实上,作者认为上帝是无处不在的。这可以从小说中一次又一次福音赞美诗的响起,特平太太同上帝自言自语式的对白等看出,而且上帝还找到了其代言人——玛丽·格雷斯。她手中的书《人类的发展》巧妙的隐喻出她是人类的见证者。“姑娘的眼睛好像突然闪现出一种古怪的光芒,就跟夜间指路标射出来的光芒一样。”[4](P426)上帝成了领路人,他要引导那些“对上帝的恩惠和存在有所怀疑的人”,使其避免因“自欺欺人而走向堕落”[2](P81)所以他要使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特平太太陷入一种尴尬无奈的境地,让她切身用情感体验上帝给她的“启示”。特平太太的内心原本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源于其物质上的自恃清高和精神上的平庸浅薄之间的冲突。小说结尾处的幻景可以引申为一种宗教启蒙。她让特平太太明白了自身的不足“她看得出他们(自己阶层)的美德在消失”,也使她顿悟到在上帝面前,人人是平等的,那些你所鄙视的人或许会首先步入天国。由此我们可以对奥康纳的宗教观可见一斑:宗教启蒙是解放人性堕落的一种有效手段。宗教对她而言,不仅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的支柱。她在艺术的维度里,把对宗教的超验理解和道德体悟折射于南方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而创造出一个个类似特平太太式的小说人物。

三.结语

作为一名凭着强烈宗教信仰的支撑来体验生命意义的作家,奥康纳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不幸,她用作品描绘着她的拯救之道。虽然她的宗教启蒙带有上帝的博爱论色彩,但这足已给她的读者某种暗含的启示:迷失于物质与世俗世界中的灵魂只有皈依宗教,才能到达天国的彼岸。而身为读者的我们,似乎也能透过这扇天窗,窥见其小说的精湛艺术和独到见解;并且,在阅读这一审美化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公昭主编.20世纪美国文学论[M].西安:西安交大出版社,2001.

[2]徐英瑞.评奥康纳小说《揭示》的主题[J].山东:北华大学学报,2002(4).

[3]苏珊·巴莱[美].弗兰纳里·奥康纳:南方文学的先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4]弗·奥康纳著[美].公园深处:奥康纳短篇小说集[M].主万,屠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美].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M].孙宏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作者介绍:高锋,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民航英语)

)endprint

猜你喜欢

奥康纳启示阅读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
浅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