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2015-06-18李晓静肖璐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过度管理者战略

李晓静,肖璐莎,杨 阳

(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李晓静,肖璐莎,杨 阳

(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来源于心理学的过度自信通常被定义为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导致实际行为产生偏差,由此衍生出的过度自信理论在经济和金融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领导层的管理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现象,而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又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现象,回顾了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按照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为国内其他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启示。

过度自信;管理者;企业战略;投资

1 引言

作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过度自信理论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最早被心理学家定义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来合理解释的现象,这也促使他们尝试从人的内心活动的角度来弥补这一理论上的缺陷。

在传统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都是以经济人作为前提,即每个人都自利且理性的,对自己下一步的行为都是经过充分理智的算计而决定的。但在现实情况中,这一前提显然是不适用的。原因有三:其一,人的思维并非像计算机一样完全由数据和代码来支配,我们在追求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非理性思维的干扰;其二,即使在完全已知的环境里,对当前形势最有利的决定可能需要决策者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专业积累,但并非所有管理者都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某些方面的不足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其三,当今社会里,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全面可靠的信息来源是每一位管理者都渴望获取的,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的不可知性总是会让管理者陷入未知的决策环境。如此看来,之前根据传统完全理性假设推导出的理论在有限理性的管理者身上未必能够得出一样的结论。现实情况提醒着我们,非理性行为在日常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研究经济理论的时候不应该再将人的内在因素排除在外。

心理学研究证实过度自信心理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而纵观我国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不难想象:我国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现象可能更甚。我国传统文化赋予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地位,依靠着改革开放的势头发展起来的大批企业的元老如今大都身居高位,他们曾经为企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辉煌的历史极易使人居功自傲;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不成熟的,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极易自我膨胀,肆意妄为。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认为很有必要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并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出发,回顾和总结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便使其他学者对这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管理层过度自信定义及度量

“过度自信”一词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率比事实上的程度更高的一种思维倾向。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社会上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几乎都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在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之后,经济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这一心理特征对企业的决策者以及他们所指导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国外的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得较早,整体上也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Merrow(1981)和Statman(1985)先后分别对美国不同行业的管理者进行了调查,但二人最后的调查结果却一致显示:管理者们总是对预期的收益进行积极的估计,而实际结果却大打折扣。在之前这些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Roll(1986)开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狂妄自大假说”(The Hubris Hypothesis),认为狂妄自大的管理者会使企业在并购活动中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这之后不久,Cooper(1988)也对美国近3 000位创业企业家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自己企业成功的概率比别的企业要大,但之后的追踪调查却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同最初的两位学者一样,Cooper用具体数据证实了相似的结论;Mahajon(1992)认为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对一些事件出现的概率进行过高的估计之后,一旦这些事件确实或者只是巧合发生,人们就会因为自己估计正确而加大自信程度;10年之后,又出现一位里程碑式的伟大学者 Heaton (2002),他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乐观”(Optimism),并通过建模的方法将乐观的管理者与企业自由现金流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对象,并认为乐观的管理者会高估企业的投资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收益,同时也会低估公司的价值;Hackbarth(2004)提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低估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并会使企业偏离其最佳的资本结构;Malmendier和Tate(2005)则用实证研究验证了Heaton(2002)的结论,并提出了“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这一概念,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就是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会高估自身的能力,使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并导致管理者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且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Ben-David,Graham,Harvey(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度自信的首席财务经理倾向于使企业有更高的负债比率,同时也与Hack-barth(2004)的结论相呼应。

3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用于军事领域,意指作战的谋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企业战略这个经济名词,指对企业的谋略,用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和增强竞争优势。Chandle(1962)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要研究企业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开创了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历程。

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过度自信与战略选择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从并购战略的角度来看,Roll(1986)认为,狂妄自大是大部分企业被并购的原因,经理人过于乐观和骄傲自大促成了大部分并购活动,使没有必要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Malmendier和Tate(2005)关于500强公司CEO的个人投资组合和公司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更强的投资冲动,对投资规模产生了正向影响,且他们组织进行的并购活动比理性管理者更频繁。Glaser、Scehers和Weber(2007)发现德国多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存在明显的过度自信,且企业投资水平较管理者理性的企业投资水平更高,同时也使得企业并购活动频繁发生。

从投资战略的角度来看,Kahneman,Slovic&Tversky(1982)认为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所施加的影响不可忽视。Heaton(2002)通过建模推演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认为乐观的管理者会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与收益,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造成投资过度。郝颖,刘星等(2005)通过对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外因和表现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和对其与企业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实证检验,得出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使企业投资增长率显著提高,且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更高。Ben-David,Graham和Harvey(2007)通过盈利预测偏差来衡量企业CFO的自信程度,发现CFO过度自信会使企业投资规模、投资金额、投资频率都较大。黄莲琴,杨露露(2011)引入了情绪感染理论和迎合理论,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者的情绪这两种心理因素共同作为导致经济人非理性行为的原因,认为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会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来使企业的投资水平得到提升。马润平,李悦等(2012)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规模的过程中,考虑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对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而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的约束作用。前已述及,我国经济市场的法律体制还很不完善,不论是外部监督制度还是内部约束体制都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缺乏合理管制的情况下,过度自信对企业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其最后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公司的治理机制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过度自信还是会导致企业投资规模增大。叶玲,王亚星(2013)认为投资决策在财务决策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使企业投资水平有所提高。

从扩张战略的角度来看,姜付秀,张敏等(2009)以并购金额等变量替代外部扩张,以内部投资额替代内部扩张,以总投资额替代企业总扩张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的结果显示,拥有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激进的扩张战略,企业投资规模也会相应扩大。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管理者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回顾了过度自信理论,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现象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将心理学带入经济领域,开始探索人的内心活动,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独特视角,同时也对传统理论在解释非理性现象时的不足进行了适当的补充。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行为金融学的一项研究课题,而是通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传统理论,对经典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补充进而发展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但就目前的研究格局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且不论是从系统的逻辑性还是完善性来看都还有很多缺陷,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例如:①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选择激进的投资战略会对企业的绩效和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呢;②很多行为金融文献集中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的影响,那么当面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J R Ben-David,I Graham,C R Harvey.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Policies[R].2007.

[2]A C Cooper.Entrepreneurs Perceived Chances for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3(2):97-108.

[3]M Glaser.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Is the CEO Alone Responsible for the Relation[R].2007.

[4]J B Heaton.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J].Financial Management,2002,31(2):33-45.

[5]D Kahneman,P Slovic,A Tversky.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6]U Malmendier,G Tate.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6):2661-2700.

[7]E W Merrow,K E Phillips,C W Myers.Understanding Cost Growth and Performance Shortfalls in Pioneer Process Plants[M].Santa Monica,CA: Rand Corporation,1981.

[8]R Roll.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J].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86,59(2):197.

[9]M Statman.Optimistic Capital Budgeting Forecasts:An Experiment[J]. Financial Management,1985,14(3):27-33.

[10]阎达五,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J].会计研究,2000(9):2-6.

[11]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5):144-150.

[12]姜付秀,张敏,陆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13]黄莲琴,杨露露.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资本投资[J].东南学术,2011(5):157-167.

[14]马润平,李悦,杨英,等.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过度投资行为与治理机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2(6):38-43.

[15]叶玲,王亚星.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投资与企业绩效——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116-124.

10.3969/j.issn.1673-0194.2015.05.065

F272

A

1673-0194(2015)05-0131-02

2014-12-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02005);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4070633)。

李晓静(1972-),女,吉林长春人,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财会系副主任、书记,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资本市场财务管理(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过度管理者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战略
战略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