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汉剧在当代高等院校中的传承方式研究

2015-06-17鲁诗琪陈文旋子

戏剧之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汉剧华中师范大学当代

鲁诗琪 陈文旋子

【摘 要】汉剧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却处于边缘地带,表现为年轻传承人的急剧减少,导致整个教育体系乃至社会大众对汉剧的淡漠与轻视,以及人们对其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传统音乐文化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所认同。我们的项目研究内容在前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有了自己的见解,即将汉剧传承方式放到当代高等院校中,使大学生成为传承和发展汉剧的主力军,并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继而研究出可行有效地汉剧传承方式并试行之,此项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汉剧;当代;传承方式;华中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15-02

汉剧形成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走过三百多年的风雨历程,时盛时衰,时起时伏,创作演出了号称“八百出”的大量剧目,艺术形态也随时间迁移,几经变化。湖北汉剧为中国戏曲剧种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分支,又名“二黄”、“楚剧”、“汉调”。其中“二黄”一称的来源众说纷纭,清代安徽望江人檀萃说:“二黄出于湖北黄冈、黄安;也有的说出自安徽。”汉剧声腔属于皮黄系统。“皮”是指“西皮”,“黄”则是指刚刚所提到的“二黄”。西皮来源于西秦腔,经过陕西,逐渐向下顺流至湖北襄阳一带,之后与当地的低档曲调相结合。尽管至今关于“皮”、“黄”的流传之说法有许许多多,但是皮黄合流铸就湖北汉剧则是确实无疑的了。汉剧一直是湖北省最为主要的戏曲剧种,文化积淀深厚,艺术表现力很强,曾经声名远播,对京剧以及多种地方戏剧有过巨大的影响。

一、汉剧的发展现状

(一)民族文化知识的缺失

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敌时,有时可以获得成功,但有时却又处于危势。获取成功是因为我们拥有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抵御外敌的不屈意志。而有时我们过于骄傲、开放,逐渐忽略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当我们再次面对武力或者文化上的入侵时自然会缺少抵御之力。艺术文化形态的戏曲亦是如此,我们放松了对本民族经典文化知识的把握,使之根基不稳,让外来文化不断地冲击着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甚至有了喧宾夺主的意味,民族文化知识就此缺失。文化是针对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挑战而作出对抗的应对,能够对环境作出积极应对,民族文化知识就不会存在缺失,反而会进一步发展;但是,当应对抵不过环境给予的挑战时,民族文化知识就会衰落,甚至灭亡。

汉剧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处于边缘地带,其表现为年轻传承人的急剧减少,导致整个教育体系乃至社会大众对汉剧的淡漠与轻视,以及人们对其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电影成为了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大家接触音乐的渠道再也不是戏台或者正厅池座,甚至舞台上的传统音乐早已被如今的快餐音乐文化所取代,致使传统音乐文化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所认同,导致一些不该成为我们时代主流的音乐文化充斥着文化阵地。

(二)阵营狭小

在汉剧历史上,当时的商人多为少读书者,最多也不过是仕途失利之人,其艺术修养与文化内涵极其有限,使得他们并不能适应文人雅士所爱的昆曲之高雅情怀,但民间小曲小调对他们而言又浅显入俗。可见,在许多年前,汉剧艺术就并不为大众所钟爱。

《戏剧月刊》(1928年)中提到:“入汉剧戏园听戏者,多为中下级民众,达官巨贾殊不能见,以其中设备简陋。包厢皆在楼上,正厅池座密比,茶房与叫卖杂物者,川流不息,最惹人厌。其建筑工程与昔日新市场内之大舞台较,已若云泥之别,欲颉颃沪上新式舞台更谈不到,是亦天怪稍拥资财者之不愿光顾也。”可见,民国时期的汉剧就因为表演环境问题只能满足中下级的少部分民众,不能适应该时代大多数人的要求。

受环境挑战,现如今大众所爱的音乐通常为敢于改革、语言丰富、曲调通俗动听、清新明快、易学易唱的那一类音乐。汉剧不适应环境的劣势乃至有病入膏肓、陷于边缘危势的局面,只有适应时代要求,合大众口味,有鲜明个性才能站稳脚跟,符合大众消遣志趣。

二、汉剧的艺术文化价值

尽管汉剧的生存现状堪忧,但我们绝不可忽视其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

方月仿的《古老汉剧的生存现状与对策》中提到,汉剧是湖北地方文化艺术的主要代表,是湖北仅存的最古老的剧种,它蕴含、积淀着楚文化以及湖北历史、地理、人文和风俗等多种因素,是“汉派文化”、“码头文化”最突出最主要的代表。汉剧的皮黄腔系统也正是中国国粹京剧的唱腔来源之一,对中国戏曲发展起重要作用。

汉剧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有其地位价值,其唱词唱腔及舞台服饰等更能为学者提供详细的不可多得的佐证,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深度发掘与研究,将其发扬光大、传承创新,重现昔日光辉。

三、高校传承——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

现行的教育体制摒弃了传统的音乐学习方式,推崇以西方音乐模式为蓝本的教学体制,认为口传心授是落伍的、难以实现的教学方式,民间音乐更是难登大雅之堂。针对汉剧传承现状,我们不得不着眼于当今高校,因为当代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且受过系统教育,相较于其他年龄阶层的人来说,学习汉剧的效果较好一些。更重要的一点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科学研究,其科研环境与科研能力能够实现对汉剧传承的充分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武汉生根已有百年历史,它独特的地域优势以及强大的科研能力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们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是因为该院已经具有一定的汉剧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经验,如开设湖北地方戏曲传承与保护兴趣班并邀请汉剧艺术家授课、定期组织学员进行表演与观摩、鼓励学员参加戏曲表演比赛等等。汉剧独特的唱腔、别致的服装和一出出精彩的戏曲故事不断吸引着新的学员,学员来自音乐学院大一至研二各个年级,也有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采取以下五种方式传承汉剧:

(一)在音乐学院内设立独立的汉剧研究基地。音乐学院的师生本身是一个研究音乐艺术文化价值并可以专业表现之的群体,在院内设立这样一个独立的基地首先是为了体现其重要地位、提升影响力,其次在音乐专业学生的带动下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进而学习汉剧。

(二)音乐学院开设湖北地方戏曲汉剧、楚剧传承与保护兴趣班(本文主要说明汉剧兴趣班)。兴趣班分为理论研究课与戏曲表演课两种。汉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理论与实践之分。既然要继承,若是只继承其记谱、服装、道具,那么与之相关的念白、唱腔、身段、韵味都将灰飞烟灭,最终失去继承的实质意义。同时,对于感知快餐文化较多的当代青少年来说,纯粹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势必会让他们觉得枯燥无味至极,因此加入戏曲表演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表演来刺激学生的了解与学习。

(三)音乐学院邀请汉剧艺术家袁忠玉老师为兴趣班学员进行口传心授的教学。袁老师舞台经验丰富,在戏曲界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因而产生了名人效应,使大家对汉剧的学习更有信心。

(四)汉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应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力荐四位学员参加2012年湖北首届艺术节大学生戏曲比赛,并获得傲人成绩。在此类受关注度较高的重要比赛的舞台上呈现汉剧能够扩大古老汉剧的影响力,加强推广力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地传承方式。

(五)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周希正将汉剧唱腔与现代科学发声方式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唱腔,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

四、华中师范大学传承方式带来的思考与设想

(一)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无论是继承、发展还是创新,我们都要以民众的重视度为基础。若是一直只有少部分甚至是专业人士才重视并致力于汉剧的发展,并不能使其走向大众化,那么对这类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意义。

(二)汉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具有恒久艺术价值的艺术瑰宝,有着丰厚的家底。若只是以程式化的、古板的方式进行传承,即仅仅是了解历史,翻看剧目册,知晓行当、身段、行腔种类是远远不够并且是晦涩难懂的。鉴于此,通过实践来感悟理论,在实践中摸索门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构建汉剧文化保护的高校机制。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接受过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有一定功底,学习汉剧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毕业以后会走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这样汉剧就能在短期内有机会得到广泛传播。最后,高等院校的学生是青年群体,有较长时间对汉剧进行继承与研究,保证了汉剧传承的充分性和恒久性。

(四)将汉剧唱腔与现代科学发声方式相结合这一方法很新颖,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专业音乐工作者一方面采集本国固有的精粹——纯粹的汉剧艺术,一方面联系专业音乐理论,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探索出一条新路,这样能够吸引更多对此有兴趣爱好的人,使其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果更好。

五、小结

当下很多人研究“汉剧传承”这一课题的原因是汉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濒临消亡。汉剧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恒久的价值,但是研究它的学者寥寥无几,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它、传承它、保护它。在高校中研究汉剧传承是一个新的视角。同时,我们研究这一项目是为了找出更多有效便捷的方式使汉剧这个在当代看来属于非主流的艺术文化得以进入主流文化中,并且以汉剧为引导因素,使更多优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朱伟明,陈志勇主编.汉剧研究资料汇编(1822-1949)[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2]李金钊.汉剧音乐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

[3]万鼎生.浅谈振兴汉剧[M].湖北省汉剧研究室.

[4]邓家琪,刘小中,吴光浩,黄源淮.汉剧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5]刘小中.湖北文史资料汉剧史料专辑[M].湖北文史资料编辑部.

[6]周希正.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猜你喜欢

汉剧华中师范大学当代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五创并举”学党史,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学术战"役",华中师范大学砥砺前行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背后的当代
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