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情境作文教学实效性摭谈
2015-06-17许峰敏
许峰敏
【内容摘要】情境作文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材料来源,解决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问题。本文结合情境作文教学实践,从强化情境作文的教学理念、创设鲜活的作文教学情境和明确情境作文的具体要求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情境作文教学实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作文 教学实效 策略要求
新课程标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它道出了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生活实际,学生才乐于写;有了情感体验,才能表达真情实感。人的积极性过程总是有所指向的,写作活动作为一种创造过程总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只有需要和动机吻合的积极性过程才能说是积极的活动。因此,创设作文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写作活动中,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使学生情真意切地写出自己要写的东西,并把目标直接指向学生本身的发展。
一、强化情境作文的教学理念
1.情境作文能给学生提供材料来源,解决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现在的初中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因为他们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老师没有解决好学生作文“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作文将始终停留在“硬着头皮写”,东拉西扯、七拼八凑,毫无真情实感,凑足字数,一交了事。而作文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作文情境,让学生依情境作文。
情境作文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材料来源,解决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问题。“写什么”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作文当然就是“硬着头皮写”,东拉西扯,凑足字数。学生若依情境作文,写起来自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有一次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几位学生的家长拿着雨伞,雨衣在门口等候,我觉得这是触动学生写作灵感的大好时机,我请几位家长走进教室,让他们参与其中,说说他们对孩子的真挚的爱,表达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殷切的期望,同时让学生谈谈当时的心理感受,学生们踊跃发言,气氛融洽,沟通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课后,我以“感恩”为话题,叫学生写作,学生们都写出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虽然文笔仍然不太优美,但有一点很值得肯定:那就是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最朴素的情感——感恩。作文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就摆放在你眼前,这是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有了鲜活生动的生活情境,学生写才有依据,写起来也能得心应手。所以,解决学生的材料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
2.情境作文能增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有时候学生作文常常陷入千篇一律,套话成篇的境地。如我叫学生写《我的同学》,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运用人物的外貌描写,但收上来发现,在人物外貌描写上,大多数同学都运用了“浓眉大眼”,“水灵灵的大眼睛”,“红扑扑的脸蛋”等词,完全“脸谱化”,如同一个模子印出,人物缺少鲜明的个性。向学生打听,才知他们写的时候,根本没去观察周围的同学,全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因而人物缺少生气。为了能让学生写好外貌描写,我当即在课堂上叫学生写他的同座,告诉学生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同座的性格特点,反映同座的精神风貌,学生之间本来就非常熟悉,再让他们互相写,一节课下来,学生写的人物不再是一个类型,而是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人。因此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加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诱发他们的情感体验。我反复向学生提起,情境不单单出现在课堂上,在生活的每个地方都有情境,在上学放学的途中可以发现情境,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也有情境,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去发现。有了情景,能使学生“发现事实、事理的真际”,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叶圣陶语),而不是从课本上或词典里抄来的套语,更不是平淡单调、感情贫乏、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之文。作文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向往感、产生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体验,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悟性和灵性。
3.作文教学情境能培养学生在一种应急状态中的灵活的写作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人生存立世最可宝贵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人才能解决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问题,才能表现出人的创造精神,才能毫无愧色地表示人是万物之灵长。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去触类旁通,去举一反三,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案。因此,作文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契机,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置了一个启迪心智的温床。
二、创设鲜活的作文教学情境
教师只有用“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力智力的、有进取精神、有效率感、有敏锐的现实感、有责任感的新人”(张志公语)。可见,创设作文教学情境需要语文教师付出创造性劳动,精心实施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以作文。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初中生生活阅历虽不丰富,但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和希望。同时也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要通过创设情境打开学生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感受体验,诱发他们的情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新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就是按语文运用与生活的关系,将内容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想象世界、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分析生活的能力。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恰当地紧扣教材,联系生活展现情境以作文。把课文生活与学生生活,教材与作文贴近再贴近。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既给学生“导流”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以作文。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以作文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一般说来,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实验类。指导学生做实验,如《死海不死》指导学生用鸡蛋和盐水做实验,让学生明白鸡蛋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浮起来的道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接着指导学生写该实验说明和实验报告。一石击数鸟,有很多好处。
(2)劳动类。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从事某项劳动,然后要求学生作文。如美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制作了贺年卡,作文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写说明文《贺年卡的制作》,动手、动脑、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3)课外活动类。指导学生参加文体活动、课外活动。如打球、跳舞、听音乐、参观风景名胜、采访专业户等。然后,趁热打铁,指导学生作文。学生因为有了生活体验,写时文思洋溢,思路开阔,生活气息浓郁。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以作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这两句名言也同样揭示了“文”与“画”之间关系。因为,当人们用文字来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心中总是有“境”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情境以作文,可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如参观游记及运用空间顺序来说明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简笔画,绘制一张简易图,再现当时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方向抓住景物特征,体会当时真情实感。在一次介绍我们的学校的作文中,我首先让学生参观学校,告诉学生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把学校大致轮廓画出来,然后学生根据图画介绍学校,因为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抓住了学校的特征,所以学生都能顺利的完成这次写作。
三、明确情境作文的具体要求
1.情境作文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作文教学情境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越是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生活之树常青。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既能丰富自己的生活库存又能开拓想象,写起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情感倾吐也就自然感人。可见,作文教学情境生活化是作文教学的出路。
2.情境作文最好是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一次上课时,我发现初一学生生活自理能差的实际情况,创设了一次有趣的作文活动。具体做法是①我手写钉我纽;②我口说我手;③我手写我口;④我手改我文。这次作文,学生头脑似乎格外聪明,闪光佳句俯拾即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每一个学生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他们都说这次作文怎么这么容易写,主要是他们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是在写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体验,而这正是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3.情境作文始终关注学生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观察,强化学生的体验。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所谓愚者,只有很浅很狭的一部分,仅是维持他们勉强的生活,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了。这个原因当然在少所接触,而接触的多少不在乎外物的来不来,仍在乎主观的有意与无意,无意应接外物,接触也就少了。所以我们要经验丰富,应该有意地应接外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由此看来,有意的观察才能积累经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呢?教师必须根据写作需求确定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才不至于颠倒主次。比如写一篇题为《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作文,可以是开展班级语文趣味知识竞赛,参加关爱孤寡老人送爱心活动,到野外游览,参加植树活动……在活动前,教师应该提出观察要求:清楚地记录活动的过程,参与活动的人物特点,并要求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地用笔记录下来,以备写作之需。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活动中,还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要求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才会充分重视活动。带着教师布置的活动任务,学生才会有针对性地参与活动。记录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初步的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这样一来,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观察欲望和写作的动机。
4.情境作文应该珍视学生的感受,放大情感体验,促进“个性”表达。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因此,要想让学生创作个性化的作文,就应该让他们在活动体验中学会独立思考,不套用别人的话,用自己独特的见解来阐明所思所想。案例:三月风和日丽,万物复苏。学生们对风筝产生了兴趣,某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开展赏风筝、画风筝、买风筝、做风筝、放风筝、议风筝等一系列活动,唤醒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根据活动中的体验自由表达。有人根据放风筝活动的快乐写了《有趣的风筝盛会》;有人根据自己历尽艰辛,在他人的指点和自己的摸索下好不容易把风筝放上天的经历,写了《我终于把风筝放上了天》、《放风筝的学问》;有人根据放风筝时出现的意外,两只风筝线绞在一起,风筝线断脱,失手后发生的事,产生感想写了《风筝绞在一起以后》、《自由的风筝》;有人根据自己了解到的风筝的各种类型、色彩写了《我喜欢的风筝》、《小议风筝》;还有人根据空中那五彩的风筝写了童话《风筝选美》、《风筝的自述》,写了小诗《风筝遐想》、《假如我是风筝》……通过组织这样一次体验活动,能让学生写出这么多篇关于风筝的文章,而且主题各异,内容包罗万象,这也让我们看见了在学生的世界里对于风筝的理解是五彩缤纷的。这位教师创设的一系列活动也正是契合了学生内心的一种表达需求,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如此丰厚的体验,创作出如此丰富的文章。
5.情境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情境紧密配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学生阅读,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一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一)文中所表观的作者的积蓄。(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可见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经过筛选的范文,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设置阅读教学情境时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特别是那些与作文能力发展有密切关联的部分,更应讲清讲透。而设计作文训练则要配合课文的体系序列、练习序列进行,作文指导时要有意识启发引导学生向范文学习。将读写知识变为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 体验式写作教学新思路[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 (10).
[2] 王相武. 作文训练不能缺少第二课堂[J]. 语文教学通讯,2011(3B).
[3] 伦慧清. 初中现场情景作文教学初探[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21).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前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