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与探索

2015-06-17王海燕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导师

李 圣,王海燕,李 勇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072)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极大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调整、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正因为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部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调整的重大举措,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并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些举措加速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给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

当前,我国已相对成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管理体制,是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对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这些模式和体制并不能完全适用。外部机制不健全,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不适应,内部质量管理和师资配备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等问题普遍存在,亟待解决[1]。因此,必须加快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步伐,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之适应社会需求,面向工程专业实践,符合职业导向,如此方能推动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要以培养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紧密围绕夯实基础、提升培养质量和实现多样化的培养主线,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培养单位实际和自身特色,创新运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进一步优化调整人才培养过程管理,改革专业技术课程设置;通过利用教育界与企业界的优质资源,拓宽学生实践锻炼渠道,以建立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这样才能培育出“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人才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举措,在教育部和各高校培养单位的一起努力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由于针对该类研究生的培养体制、机制不完全而导致的问题日益凸显,培养的学生质量难以保证稳定,不能满足社会的期许和需求。我们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研分析,得到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在进行正式的调查之前,我们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小范围的访谈,以便为设置问卷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资料;此外,我们根据前人的研究,借鉴了前人的成熟量表。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个人信息和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识、课程设置、导师制度、教学方面等几个方面的量表问题。问卷发放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西安7 所211高校和985 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授予院系随机抽取,并以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问卷形式进行发放。涉及到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有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几个专业学位类别。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 份,回收问卷574 份,问卷回收率为95.6%,其中有效问卷528 份,有效率为92%,其中男生占69.5%,女生占 30.5%。西安这 7 所 211 高校、985 高校涉及的全日制硕士学位门类较多,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对单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对共同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社会认同度不高

图1 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动机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同度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不高。在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识方面,我们设置了几个量表,分别是学生的就读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了解程度、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前景及对在实际培养中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地位差异的感知等。从图1 中可以看出来,学生选择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因为考研分数低,从学术学位调剂过来的所占比例最大,为45.7%。有21.0%资源选择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因为可以早一年就业,且见效快。为了提升学历和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2.5%和11.4%。可以看出来,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生源并不是很清楚和了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且对于自己接受这样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清楚。我们的调研数据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图2 显示,仅有2.6%的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占23.8%,“一般”占33.7%,“不怎么了解”占24.9%,“非常不了解”占14.8%。可见,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了解程度情况不是很理想。

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不高。图3 显示了校内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分别从导师指导学生的类别、导师指导学生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就导师指导学生的类别而言,只有5.0%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全部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4.6%的学生表示两者兼有且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66.7%认为两者兼有但以学术型为主,13.5%表示两者在数量上差不多,从中可以发现,各个高校并没有配备专门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就导师指导特点而言,图4 的数据表明只有10.4%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导师是完全按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指导的,35.6%表示导师基本上能按照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进行指导,41.8%表示导师更多的是按照学术型学位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指导,13.1%表示他们的导师完全是按照学术型学位的特点对其进行指导。由此可见,校内导师在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没有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没有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进行很好的区分。这有可能是因为老师自身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了解不是很到位。

图2 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了解程度

图3 导师指导学生的类别

图4 导师指导学生的特点

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不高。我们对这几个学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之后,从业人数较多的行业类型的企业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不是很了解,会对这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生存在能力不如学术型毕业生的偏见,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认同度不高甚至不认可。

从以上结果中,发现学生、导师、企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度并不高,而导师的偏待、企业在招聘中的歧视会引起这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心里的极大不平衡,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学习投入,影响了他们发挥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导致其培养质量大打折扣,不能达到社会期待的质量,进而进入了社会认同度不高的怪圈。

(二)培养环节未凸显出专业学位特点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先要明确其定位即鲜明的职业导向[2]。专业学位从设置之初就迥异于学术学位,其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因而在招生、导师指导、培养、就业等诸多方面应该有明显的区别。秦发兰等[3]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满意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等,绝大多数都认为培养单位制定的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太小,不能够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化特色。这与我们调研所得到的结果大致吻合。在课程设置方面,“我认为课程内容太偏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太少”,我们使用李克特式五点量表,结果显示,有47.8%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表示“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只有25.7%,见图5。关于“教师在专业课堂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只有11.3%的学生“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见图6。不仅仅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之间的差异,同样,学校要为两种学位开设不同的课程,即使同一门课程也要有所差异。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更注重课程内容的宽度,应用和实践特点。但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是与学术型研究生在一起的,有53.3%的学生表示他们“经常”和“较常”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起上专业课,只有19.8%的学生认为“较少”和“很少”,只有9.8%的学生表示他们没有和学术型的研究生一起上过专业课,这表明,高校很少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单独开设专业课。以上种种现象继而衍生出在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出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使用的规范、标准等都是一样的,学校、院系并没有加以区分。由此可知,虽然当前很多培养单位设置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但准备不足,沿袭了“穿新鞋,走旧路”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上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应特点和独特优势,并没有和学术性研究生分开来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社会预期目标产生较大的差距。

(三)专业实践缺乏,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

图5 “我认为课程内容偏重理论与时间联系太少”

图6 与学术型学生一起上课情况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针对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人才,从设立之初就要求培养单位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的培养理念,从前文中可以看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生源是应届本科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对所攻读专业学位涉及的相关行业的基本工作要求和工程知识储备了解甚少。但是,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在课程设置环节,培养单位沿袭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理论课程较多,不注重实践环节。专业学位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模式。

图7 显示了校外实践导师的具体情况:有52.9%的学生表示校外导师“非常和比较能满足”学生的需求;19.8%表示“一般”;13.6%的认为校外导师“不怎么满足和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有2.3%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校外导师,有11.5%的表示校外导师只是挂名而已。总的来说,校外导师的师资力量比较弱,对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方面的指导。从中可以看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影响力较大的还是校内导师,而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了下面的问题。从图8 中可以看出有10.2%的学生表明,自己跟着导师要学习科学研究理论、方法等,为自己之后读博士做准备。有39.1%的学生表示,自己跟着导师做横向项目,了解做项目的程序和各项事务,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有24.6%的学生表示自己想实习而导师需要自己留下来做课题,浪费自己的实践时间。剩下26.1%表示完全听导师安排,自己对实践没有想法。有超过75%的学生表示,导师带自己和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区别。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影响很大的导师,都没有对实践环节足够重视,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事实上无法真正得到面向职业需求的实践,使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大受影响。这样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势必会大打折扣。

图7 校外导师满足学生实践需求情况

图8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跟着导师学习和实践情况

(四)培养过程、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亟需建立和完善

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的基础,如果把研究生培养比作航母,那么培养目标是方向舵,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是航母舰体,那么培养过程、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就是航母的动力系统。正是因为有了监控保障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才能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我们跟所发放问卷的几所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院管理层负责人、几大行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等进行访谈,发现虽然这些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控保障逐渐加强,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前监控保障体系依旧以政府为主导、以校院两级机构协同管理为主,非政府的社会力量未能真正参与其中,仍未改变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实施者和评价者集为一体的现状。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其他相关主体参与度尤显不足,特别是学生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体系的建立、健全和相关决策中缺失话语权,培养体系和监控体系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也可能得不到学生主体的认可。再次,培养质量评价形式单一,仍以论文评价为主,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能力的表现,不能真正发挥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作用,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适应性和发展性。

三、改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议

社会认同度不高等恰恰是因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学校管理者等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了解不够精准,培养模式还没有成熟,处于不断探索改进阶段。从而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尚未达到社会期许的质量,其能力表现未能引起企业、社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需要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尽快探索出一套符合培养单位实际和自身特色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各培养单位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以振兴我国产业发展为己任,以提高我国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为出发点,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充分利用培养单位的综合优势,结合具体的学科实际,全面规划、精心组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建立符合行业实际需要的合理知识体系

第一步,我们要有步骤有计划地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切实贯彻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或社会领域需求相契合。例如:通过学校与行业协会定期交流、积极参与国内外人才需求高层峰会、毕业生回访以及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各类人才需求类型、标准、规模,明确和修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第二步,根据我们所掌握的需求情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进行修正。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西方教育发达国家著名高等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在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借鉴国内兄弟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共同探讨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我们要根据需求来修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层级性,设置基础类课程和核心类课程,开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拓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面,着重培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会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门数和分数要求,增加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把体现行业和社会需求放在首位,做到依据行业需求动态修订课程体系,为培育出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人才做出贡献和努力。

第三步,在培养过程中,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增设对本行业职业任职资格考试有帮助、介绍行业前沿发展的选修课程,更加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内容的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要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两条主线并进,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建立健全无缝连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稳定的实习基地

要坚持以职业导向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坚持将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贯穿于培养全过程,着重构建产、学、研、用连接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开放性的教学课堂,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双导师制,聘请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研究等多个环节能得到具有更强职业导向性的导师指导;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强项,培养单位的创新基地,建立校内实践软环境,创造机会让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通过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以直接面向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牵引,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和拓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并对已建立的培养基地进行筛选和建设,在工程实践阶段鼓励企业“先期介入”,在实践环节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教师配置等方面与企业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互动,使企业参与度最大化[4],从而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实训氛围,加深研究生对工程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学位论文工作中,强调学位论文选题应是来源于与行业结合的应用课题,积极提倡采取案例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管理等形式的学位论文,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学能所用。

(三)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建立健全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要推进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保障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要鼓励培养单位成立专业学位评审委员会分会,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的全过程提供指导和评审,同时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培养情况;要合理搭建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交流平台,推动校内导师进企业,加深校企导师的交流沟通[5],保证企业导师能切实指导学生;要引导加快非政府力量进入培养质量监控的体系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话语权,通过外在动力和内在需求真正实现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发展和运行;可以采用内部自律和外部评价相结合、静态规范和动态评估双重监督的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督促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形成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维质量监控体系。要将项目管理的方法适用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上,精心掌控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阶段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合理运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质量保证机制,通过初审、终审、答辩、抽查等步骤,包括评审工作流程、专家组设置、评价标准、反馈体系等多个监控保障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培养单位要探索出一套本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管理保障的办法,包括外聘任课教师课时费的发放、第二导师的选聘、实习基地的组织建设、实习研究生保险、实习补贴、差旅费等具体操作指南,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健康、高速地发展。

[1]云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人才资源强国——访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J].中国国情国力,2013(9).

[2]张乐平,朱敏,王应密.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性及矛盾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

[3]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4]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

[5]牛荻涛,史庆轩,任瑞西,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

猜你喜欢

全日制专业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V eraW an g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