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网络新闻报道研究
——以新浪网为例
2015-06-17孙洁
孙 洁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4100)
医患关系网络新闻报道研究
——以新浪网为例
孙 洁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4100)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结合刻板印象、框架理论等,考察新浪网新闻频道在特定时间内的新闻报道是如何呈现现实生活中的医患关系的。并结合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网络新闻;医患关系;新浪网
一、研究缘起
(一)现实意义。2014年中国青年报联合腾讯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7.0%的受访者认为医患关系较差,“媒体舆论”和“公立医院公益性不足”被认为是导致矛盾增加的主因。87.4%的受访者期待重建医患信任关系。[1]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40.9%的医护人员认为患者对其信任度降低了;25.6%的医护人员曾经遭受过患者的语言侮辱或躯体暴力;88.1%的医护人员认为在工作中有必要防范患者在未来对医疗行为提出质疑和追究。[2]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3]
这表明,了解网络媒体是如何对“医患关系”进行报道的,进而掌握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并不断改进报道方式与内容,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很有必要。
(二)理论意义。1.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尽管其可能与客观现实不符,还是能够令知觉者以其为依据进行信息的加工并作出重要判断。”[4]本文试图研究网络媒介对医患关系的报道是否会形成“刻板印象”。2.框架理论。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框架意味着简化复杂的事实,按某种常规和惯例,将大量社会事实“包装”进新闻报道,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组织新闻事件[5]。本文要研究网络新闻报道是否有意无意地选择“医强患弱”或者“医弱患强”的报道框架,以及这种现象是否占了主流。
二、文献综述
新闻传播领域针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可分为三类:
第一是指出﹑批评媒体在医患关系报道中的某些问题;第二是呼吁媒体发挥正面舆论引导功能;第三是对某类或某家媒体的医患报道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对网络媒体是如何报道医患关系的论述较少。所以本文以新浪网为例,研究网络新闻报道的一系列情况。
三、研究设计
(一)抽样。以新浪网新闻频道的全部新闻源作为搜索源,限定时间为2009年3月17日到2014年12月31日,以“医患”为关键词并位于“标题”,结果共有2355篇。将无法打开的新闻﹑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新闻﹑重复的新闻剔除,最终获得942篇有效样本。
(二)样本编码。1.报道体裁。(1)消息;(2)通讯;(3)新闻评论;(4)深度报道。2.信息来源。(1)医方;(2)患方;(3)官方;(4)媒体;(5)其他。3.新闻报道的议题内容。(1)和谐医患关系;(2)医患矛盾纠纷;(3)相关应对政策措施;(4)建言献策与评论文章;(5)其它。4.报道立场。(1)医方;(2)患方;(3)中立。5.年份变化。
(三)对搜集到的数据详细统计,得到概况如下:在新浪网新闻频道医患关系的主题报道中,消息类报道在所有报道体裁中占有重大比例,通讯占的比例最小,新闻评论占27.86%,深度报道占17.76%。信源来自官方的最多,其次是来自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信息;来自医方的新闻信息所占比例是来自患方的3倍多。以“建言献策﹑发表评论”为议题的新闻有355篇,从“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医患矛盾﹑纠纷”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与病人的关系并不乐观。立场多为中立,倾向于医方的报道比例为18.03%,患者的为19.67%。
四、结论
新浪网在对医患关系进行报道时,最多的是建议或呼吁人们客观公正地对待这些问题,这说明随着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新闻报道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客观,基本不会形成刻板印象。另外,新浪网对医患关系的部分报道设置偏狭的“框架”,对医生形象片面报道﹑对受众心理过度迎合,这不利于大众的全面认知。
[1]王瑜.警惕“刻板印象”背后媒介素养缺失——浅析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负面影响[J].中国报业,2014,(10):43-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基层卫生服务专题研究报告中文摘要[R].2010.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4]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G.Tuchman,Making News: A Stud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J].New York: Free Press,1978.
G212
A
1007-0125(2015)05-0293-01
孙 洁(1992-),女,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蔡庄镇三楼村,本科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现为西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