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左派”思潮之意义及局限
2015-06-17王莉
王 莉
(牡丹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论“新左派”思潮之意义及局限
王 莉
(牡丹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新左派”思潮是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批评思潮,它以平等与公平为核心价值,以西方左翼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新左派”思潮能够反思80年代的“新启蒙”思潮,并对当下社会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新左派”思潮的局限性表现为对50—70年代历史的过度肯定。
“新左派”思潮;“新启蒙”思潮;文学批评
一、“新左派”思潮概述
“新左派”思潮是以西方左翼社会主义为基础思想理论,以平等与公平为价值核心的理论思潮,它认为中国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贫富分化﹑社会失范等问题是资本主义矛盾的体现,“新左派”认为平均主义应是解决中国现有问题的基本选择[1]。在上世纪末与“自由主义”的论战中,“新左派”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但目前这一概念却未得到普遍认可,却已被普遍使用。“新左派”认为中国应该走一条“制度创新”的道路,应该从传统社会主义中汲取经验。汪晖是被公认的“新左派”的代表人物,除了汪辉,韩毓海﹑李陀﹑崔之元﹑陈燕谷﹑刘康以及美国人德里克皆被认为是“新左派”的代表人物。“新左派”认为中国八十年代以来的启蒙主义思想对传统以“平均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批判造成了社会专制,“新左派”认为启蒙主义虽然将“人的自由和解放”作为目标,却忽视了对社会平等问题的关注。“新左派”文学史观指的是以“反现代的现代性”﹑“反现代的现代先锋派”等新提法重新理解革命文学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主导地位并对这种文学持高度肯定态度的一种文学史叙述观念。[2]“新左派”文学史观将20世纪中国左翼文化及左翼文学﹑包括50—70年代文学定义为“反现代的现代性”。“新左派”文学史观借用了后现代理论﹑后殖民理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革命文学进行了重新包装,毫无疑问,这包装是理想化了的,这使“新左派”文学史观有了相对开阔的理论视野。“新左派”打开了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但也存在着必然的历史局限性。
二、“新左派”思潮的意义
(一)对“新启蒙”思潮的有力反省
众所周知,“新启蒙主义”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主流文学批评的中心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霸权话语”,压抑着其他文学批评话语。“新左派”批判性地审视和质疑了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这使得80年代文学批评乃至整个中国启蒙话语得到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在“新左派”那里,“新启蒙主义”存在的问题有:启蒙话语中的知识者和大众的关系问题,主流启蒙话语和其他话语的关系问题,启蒙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身份问题等[3]。此外,“新左派”还关注中国文化和学术如何建构的问题,如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这些在80年代被遮蔽﹑未曾进入学术视野的诸多问题,在“新左派”的反思中被再一次问题化。
(二)对当下问题的高度重视
“新左派”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改良态度,希望关注和改良弱势群体状况。“新左派”的如是主张是对中国当下现实问题的高度重视,“新左派”敏感地意识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社会分配不公平问题﹑城乡差别扩大问题﹑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问题,也正是看到现代化带来的这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新左派”对现代化意识形态进行了反省和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使“新左派”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者。其对市场经济批判﹑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底层大众的关怀,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新左派”思潮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各方面的质疑和批评,但从人道角度去审视它,它能关注现实﹑彰显人文精神,这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三、“新左派”思潮的局限性——对50—70年代历史的过度肯定
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直接借鉴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而避开了“改革前的社会主义实践”内容。“新左派”则重新回到“改革前的社会主义实践”的那段历史,重新看待和审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意义。这无疑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这是“文革”以来,人们第一次用非厌恶的态度看待50—70年代的历史,用非厌恶的态度谈论“左派思想”,而用相对中立的态度看待毛泽东时代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在对50—70年代这段历史的态度评价上,“新左派”表现出了极为深刻的反思,但同时,也显示了过度肯定的局限。
正如上文提及,“新左派”对当前社会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表示强烈不满,认为中国的问题即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因而,一些“新左派”人物对毛泽东晚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加以肯定和赞扬,他们认为,毛泽东晚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心是真正地“平等”,进而认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仅在当时意义非凡,也可以为后来的改革提供借鉴。这种对历史的片面肯定存在的问题便是,由于政策决策失误,人们在建国初和“文革”期间所遭受的灾难被轻轻地抹掉了。郑润良在《“反现代的现代性”:新左派文学史观萌发的语境及其问题》一文中,这样表述和批评“新左派”对50—70年代文学过度肯定的问题:一些学者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想来还原历史文化和文学语境,而远离了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具体文化语境,这种远离的陌生感在给他们带来“审美的新鲜和刺激”的同时,却使他们在定位中国当代文学史时,采用了否定之否定的简单的逻辑,他们试图用一种公允的态度重新评价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但却又一次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潭。[4]这一批评可谓鞭辟入里,很好地呈现了“新左派”批评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回顾“新左派”思想及文学批评,我们能感觉到“新左派”对历史﹑对“文革”﹑对启蒙的反思已不再单单是一种反思的态度,更多地表现出对“制度创新”资源的找寻,毛泽东时期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某些要素被他们重视,诸如所谓的“平等”﹑“独立”及反抗殖民侵略,这些要素被他们发现并作为理论资源用于当下社会批评,但问题是他们在过分重视这些“平等独立”要素的同时,却忽略了彼时由专制主义导致的更大的社会问题,这种简单的单向度的反思甚至倒退到了“新左派”自己一再批评的80年代“新启蒙”思想的思维方式之中。“新左派”试图用本国社会主义资源对抗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其中蕴含着极端化的民族主义倾向[5]。我们必须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对待历史也应有科学的﹑辩证的﹑认真的反思态度,不可否认,“文革”历史给有些人留下了伤痛记忆,所以在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就应更为警惕和小心。但对这一历史的简单肯定无疑会避重就轻,它不应是同情当下弱势群体﹑批判现实所依据的反面例证。虽然“新左派”所持的对现实不妥协的批判立场值得肯定,但其对历史反思的主观性态度,不是科学的学术态度。
[1]萧功秦.新左派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A].公羊编.思潮:中国的“新左派”及其影响[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4]郑润良.“反现代的现代性”:新左派文学史观萌发的语境及其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3][5]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69,106.
本论文为黑龙江省社科联扶持共建项目“‘新左派’文学批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E078);牡丹江师范学院横向课题项目“企业员工文化素养及阅读写作能力提升专项研究”研究成果。
J617.13
A
1007-0125(2015)05-0291-02
王 莉(1982-),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写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