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怎样教音乐》
2015-06-17刘丹宁
刘丹宁
(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漫谈《怎样教音乐》
刘丹宁
(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基于台湾早期著名音乐教育家张锦鸿先生所著的中等教育辅导用书《怎样教音乐》,并结合相关理论、思想,本文从“为何而教”、“如何来教”和“有何要求”三个方面浅析当前音乐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计以及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旨在协助各方共同发展中等音乐教育事业,解决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音乐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师能力
台湾早期著名音乐教育家张锦鸿先生所著的﹑由中正书局印行的《怎样教音乐》一书,是台湾早期中等教育的辅导用书。综观全书,无论是教育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还是教育理念等方面,这本书在那个时期都颇具卓越远见,对台湾乃至大陆后期音乐教育进一步完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基于此并结合相关理论﹑思想,从“为何而教”和“如何来教”“有何要求”三个方面来浅析当前音乐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计和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旨在协助各方共同谋划中等音乐教育事业,解决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一、为何而教?
何为音乐教育?《怎样教音乐》一书中,第一章“为何而教”里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四点[1]:(一)为涵养学生的德性而教。古有《乐记·乐本》云:“乐者,通伦理者也”,意思一目了然,即音乐与事物的伦理相同;古语又云:“礼乐皆得,谓只有德”,是说礼仪和乐理都懂,才叫做有德,即音乐是可以训练道德的。《怎样教音乐》也明确提到,中学教育一项显著的目标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健全国民,这是因为音乐作为最直接通过听觉等隐形媒介与心灵接触﹑影响感情的艺术,是以感性的方式教化人们向善﹑行善的,因此可以达到约束行为﹑修身养性的作用。(二)为陶冶学生的美感而教。台湾早期音乐教育要求德育﹑智育﹑美育﹑体育要综合发展(其理论类似大陆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口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即指音乐中最常见的旋律﹑和声等,可以使人达到身体机能方面的统一协调。音乐最主要是可以使人得到精神的极大满足和情感的饱和,它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因此常常被开发运用于其他科目中,比如诗歌中讲究的抑扬顿挫﹑体育和音乐旋律的结合等。这本书从封皮来看年代较为久远,初版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可以看出其理论还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三)为助长学生的精神生活而教。高雅音乐不仅能给人类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贝多芬说:音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接受高雅的音乐对德性的内敛和修养起着引导作用,同时还对品味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往往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怡情﹑增智﹑育德,音乐为沉闷的课业学习添加了一剂精神兴奋剂。(四)为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而教。陈果夫说:复兴祖国之音勇以壮,其士奋。聆听著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保卫黄河》,它的创作正是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浩浩正气之风让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二、如何来教?
优秀的教学理论﹑教学理念是需要被借鉴的。我们通常说“寓教于乐”,其意是指学生在娱乐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有些教师挖空心思想让课堂变得活跃,却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开心,但是下课后就忘了这节音乐课的重点。
《怎样教音乐》一书就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音乐进行时教育在先而娱乐在后,不能主客颠倒。”这一点在音乐课堂设计中尤为重要。良好的音乐教育课堂设计方式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发展﹑提升音乐教育品质。这就要求音乐教学活动不能顾此失彼,在教学﹑娱乐统筹兼顾之下,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对音乐知识达到最优吸收,这样就不会出现知识的断层,形成一条完整的音乐知识链,而不是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待学生升入高中后还是没有基本的音乐文化素养,那么这样的音乐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此音乐专业要逐步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其优势在于它在一个音乐元素进行到另一个新元素之前,可以在很多知识方面做强化训练,这样既能照顾到初﹑中﹑高年级的循环音乐训练,同时以此程度为基础,逐渐加深难度,进而完成一个三声部的合奏表演[2]。这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积累较多的曲目,实现音乐知识的衔接和再继续创作。
生动丰富的实践是促进理论不断向前的动力,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好的﹑适合于不同年龄段的音乐作品,然后找出“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的教学顺序”。“节奏→旋律→即兴创作→曲式结构→音色→曲式→表情”——通观全书可以看出,这本书把音乐学习阶段的模式阐述得比较完整,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们鼓励和自信。如果学习可以循序渐进并持续不断地进行,那么教学成果是可以期待的。更重要的是,“音乐的学习必须通过实际参与音乐的活动来达成”,只有包括以上各阶段的音乐活动学习,才能让音乐素养达到一个质的飞越。
三、有何要求?
由国立台南师范学院音乐教育学系承办的台湾区国教音乐教育新知研讨会——音乐科开放教育与统整教育研讨会实录中提到:“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音乐教育的领域,教学工作更为困难”。一个好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师德﹑扎实的音乐素养和职业功底,还要有较高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能力。音乐教师作为传授音乐的专业人员,应具备主动思考的能力,而非仅仅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教书匠”,枯燥或者是内容空洞的课堂教学是不适合当前音乐教学的,这一点在《怎么教音乐》中也特别提及到。不能否定的是,音乐教师必须将技术与音乐教育哲学理念,考量教育与文化层面上的脉络,引发学生对音乐美感的兴趣,这样比纯粹的灌输更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欲[3]。
当前,音乐教师的关注点应在于关注教学内容的次序性﹑连贯性﹑均衡性以及灵活性,还要思考如何转化与调整,继而确切应用到现有的教育环境中,满足学生的音乐需求。同时,音乐教师还要及时了解音乐学术的动态信息,发挥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等综合理论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引导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扩大思维视角,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综合性人才。这样,有了教师一定模式的操作行为,同时有学生相应的学习行为,教学才能被激活,教学目标才会实现。
四、结语
“教育,决定人才;人才,决定世界大未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音乐教育“育人”的目标正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优秀的音乐学习具备较高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尤为重要,良好音乐教育基础和正确音乐价值观应从小就开始培养。切实把握好“为何而教”﹑“如何来教”和“有何要求”,才能发展好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这正是这本书——《怎样教音乐》对我们的启示。
[1]张锦鸿.怎样教音乐[M].台湾:中正书局,1954.3-10.
[2]吴梅芬.理解课程视域下的中学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3]殷瑛,郭声健.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走向[J].中国音乐,2014,(10):177-183.
G4
A
1007-0125(2015)05-0228-02
刘丹宁(1994-),女,青海西宁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在读,从事手风琴演奏、音乐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