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宗教顶礼的芭蕾形态
2015-06-17杨旭
杨 旭
(牡丹江文化艺术中心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在追溯舞蹈起源史,探寻舞蹈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足迹后,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舞蹈都至少由三大类舞蹈组成:宫廷舞蹈、民俗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人类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作为用身体直接表现的舞蹈则是人类肉体与精神的合一,它有思想欲望,也有对神力的欲求。对于神力的欲求,体现在解决衣食住行、满足七情六欲的各种舞蹈上。例如,有祈求风调雨顺的舞蹈,也有渴望五谷丰登的舞蹈。在不同历史时期,宗教舞蹈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舞蹈之中,宗教舞蹈都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和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情感、宗教意识是深深地渗透于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之中的。
一、从宗教文化角度看西方芭蕾舞蹈形态
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文化属于完全不同的两大文化体系。耶稣基督直挺挺地被钉在十字架上,他代表了欧洲的文化基调。与此对应的是,释逝牟尼佛是坐着的,孔子讲学也是坐着的,他们代表了东方的文化基调。立是为了动,所以,西方文化求“动”。东方文化主张通过肉体的坐和心理的静来修炼人生最高境界,所以东方文化主“静”。站在这种宗教文化下来看中西方舞蹈的训练体系,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芭蕾多从把杆的站立开始入门,而中国的古典舞多从盘腿而坐的地面提沉开始。再如,黑天鹅的32个fouette转,是在精确的空间定位和轻松的舞姿中完成的。旋转时由于向上和外形所形成的放射力,给人以螺旋升空的感觉,其核心就在于它是在整个身体垂直于地面的原地旋转,所以呈直立上升状。同样是旋转,中国舞《金山战鼓》中环鼓的32个串翻身也有很高的技巧性,其动作核心是旋转偏离垂直状态,更多地屈服于地球引力,用降低身体重心的方法尽力与地面接近,最终形成下垂状。
由此来分析西方芭蕾的舞蹈形态,便能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审美。
二、从舞蹈主题看芭蕾宗教色彩
此外,从舞蹈所表现的主题来分析,多数作品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这从对著名舞蹈《天鹅湖》的剖析中就能略见一二。
《天鹅湖》中群鹅的主体动作为双臂展开上下飞舞,时而静止,时而移动,时而原地自转。这一系列动作,一方面是用来模仿天鹅,另一方面象征它们祈祷上帝赐予它们自由,摆脱现实的束缚。
在《天鹅湖》第一幕中,母亲送孩子一条护身符,这便体现出宗教意识。小丑递神灯,所有宫廷中人手举神灯齐舞,认为神灯能照亮世间,给予世间光明、幸福,驱赶黑暗、邪恶。
在王子出现幻觉并偶遇白天鹅的一段独舞中,在主题音乐出现后,舞蹈者重复做“阿拉贝斯”动作及它的变形动作。山妖黑衣出场(黑色本身就代表黑暗和邪恶),在对王子施法时,它数次将王子的头部按在地面上,仿佛要将他打入地狱。而白天鹅象征着天堂派来的使者,纯洁、善良,使得黑与白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天鹅湖》第二幕中,当王子再次寻找到白天鹅并与之相逄时,王子将白天鹅托举至高空数次,意思是要将这种喜悦传达给上帝。这也是一种宗教的表现形式。
在《天鹅湖》第三幕中,在与王子、白天鹅的一段舞蹈中,黑天鹅动作僵硬,灯光极其昏暗。在这一幕的场景里,竖着一幅高大的圣母玛利亚神像,圣母怀抱耶稣,俯视着一切。这一场景的出现也充分体现了信仰。在这幕剧情里,王子与魔鬼在搏斗中同归于尽,王子为保护众多的天鹅作出了牺牲,体现出其具有崇高而又伟大的精神。这种处理远比王子战胜魔鬼、救出天鹅姑娘这一结果更为有力。
在《天鹅湖》第四幕中,白天鹅与山妖在舞台中作斗争,群鹅变换成十字架似的队形,以借助神的力量战胜恶魔,祈祷上帝保佑天鹅重获自由。最终,光明取代了黑暗,这体现出正义终究会压倒邪恶这一宗教宗旨。
宗教的终极目的是告诉人们死亡的意义,原始人认为死是生的继续,人类的死亡如同植物一样。基督教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复活”,许多著名舞剧不断地使用这一观念。
总之,“宗教是人建立神圣世界的活动”,“宗教是受神圣存在性影响之人的相应行为”,从宗教角度看舞蹈是舞蹈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启示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舞蹈这一肢体语言的本质,宗教与舞蹈这门课给我们提供了研究舞蹈的一个重要方法,而对于如何能将其贯穿于我们的教学与剧目创作中,还需更多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