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踏歌》为例谈汉唐古典舞的技术创新

2015-06-17傅艺澜

戏剧之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汉唐古典舞舞蹈

傅艺澜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在二十世纪中下叶重建中国古典舞之时,不同教育背景的学者提出了诸多建议,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大约最终可归为两派。一个是以李正一为首的身韵派的中国古典舞,强调民族主体,并借鉴和吸收西方芭蕾、现代舞、东方舞中对我们有用的经验、方法和元素,“以我为主、多元吸收”。二是孙颖建立的汉唐古典舞体系。他三次发表重量级的学术论文,大张旗鼓地提出对当代古典舞理论的改革设想。

孙颖老师在建立古典舞体系时,反对下肢动作吸收西方芭蕾的运动方式,反对西方现代舞的创编技法,他从古代舞蹈的漫长历史脉络中汲取了汉、唐两个时期为创建古典舞蹈学派的基础。他主张创建以汉代、唐代为两大基石的学院派古典舞,从历史中寻找出路,这样才能形成中国古典舞艺术的生命,形成与众不同的中国式风格和样式。与身韵派的古典舞不同,汉唐古典舞体系有两方面的创新之举。

一、从大量的考古文物资料中寻找舞蹈塑形,其中包括石窟中的壁画、岩画、崖画、出土的舞俑、画像砖石、墓室石刻、雕塑以及古画等几乎所有可以窥探到的相关资料,特别以汉唐两代的为重点,从中提点姿态、造型以及形象,并按照一定的套路归类。在课堂中力求将这些动作以中国语言文字的传统风格予以命名,例如:“半月”、“斜塔”、“元宝”以及“白鹤晾翅”、“长虹贯日”、“指天问地”等。

二、对舞姿来路和去向的考察,其中要投入大量的创作性工作,要对一个舞姿进行动态和静态的合理分析和逻辑推理。特别是动态的舞姿要考虑到动作流程的多种可能,然后选取一种最合情理的来势和去势作该动作的链接,还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气息,同时也牵扯到当代的审美原则和精神诉求等诸多问题。

今天展现在舞台上的剧目《踏歌》,是孙颖老师在建设汉唐古典舞体系时的代表作,始于电视剧《唐明皇》,后成为《炎黄祭》舞剧里面的一个舞段,它的题材来源于魏晋南北朝,那么为什么要以这个时期的舞蹈为入手点?孙颖老师说:“汉的文化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具有恢弘、博大、雄浑的气势和风格。汉代舞蹈由于江淮流域楚文化和黄河流域尊周文化的影响,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发展的高潮。汉代舞蹈具有北方周文化坚实、雄厚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的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和热情。”《踏歌》的风格和审美特征不仅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特征,还与那个时代的文化相一致。

从《踏歌》的舞蹈形态来看,动作显现了开与收、放与合、相对与相顺的几种对比。看似矛盾,但就整体运动来说,又是和谐统一的。《踏歌》这种在动势上的矛盾统一更是体现了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杂居而又较为稳定的社会形态。《踏歌》自身包含着的中华民族的那种融洽、凝聚的精神。这是以“和”为贵、和谐发展的中国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踏歌》这种对立又和谐的舞风从总体上来讲,是汉文化对此舞蹈的影响。从具体细节来看,该舞的舞蹈语汇大多以顺势为主,这种顺势体现了民间古朴的风格。很明显,这种顺手顺脚的动作只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外在显现,孙颖先生曾说道:“中国艺术十分将就气韵、精神,抓不住‘神’,仅是猎取到几个‘形’,也仍有可能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偏远山林里的苗族妇女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为什么从原始社会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的边陲少数民族的舞蹈都跳的节奏而看不到动作上的旋律性?为什么还每每顺拐?还残留着动物的形态?总之,难以捕捉的是气韵、精神,能够理解一个时代多种文物上所反映出来的气韵、精神,通过补形、造形也就能接近那个时代。”也就是说,《踏歌》的人们造型形成了由内向外的独特韵律。也就是说每一个成功舞蹈形象的塑造不只是外在空间的一种形象上的展示,更是对人物形象和动作语汇的内在精气神的诠释。《踏歌》正是以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来表达孙颖先生对我国古代文化内涵的深刻把握。

今天的舞蹈大都追求舒展的、长线条的播撒式的姿态,开、绷、直的芭蕾审美标准已经深入人心,它的向外舒展的运动轨迹已经成了当下单一的审美追求。而《踏歌》多是与路径相反的回收和弯曲的动作造型,让人产生一种古朴、质拙的视觉享受,为古典舞多元的舞蹈审美、舞蹈创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这也许与当初《丝路花雨》的全新创作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具有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汉唐古典舞舞蹈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上海汉唐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冰上舞蹈搭档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我和舞蹈
雁栖湖,汉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