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发展概述
2015-06-17孙娟
孙 娟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150)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发展概述
孙 娟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150)
20世纪一二十年代,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西学东渐”潮涌、新音乐文化逐步深入发展,为中国近代音乐事业奠定了雏形,但整体仍处于极低的发展状态。本文主要从音乐教育的早期建构、钢琴表演的出现、音乐传媒的出现与早期发展三个角度,对这一阶段的中国钢琴艺术发展进行了回顾。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钢琴;发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而五四运动(1919)则更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华民国一成立就开始了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复辟帝制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钢琴创作开始了学步阶段。
这一阶段音乐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新旧交替的复杂局面。“新”和“旧”主要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而划分,“西学东渐”则始终贯穿于其中。民国时期音乐文化的西学东渐较之前更加地开放与包容,“学堂乐歌”的产生与传播不但打破了中国传统自娱自乐和自己自弹他人听或唱和的几种形式,而且传入了西方的记谱法和简单乐理,它们和一些伴奏乐器(如早已传入中国的风琴﹑手风琴﹑钢琴等)相继得到传播和使用。同时,音乐教育﹑钢琴表演和音乐传媒也相继得到发展。
一、音乐教育的早期建构
“五四”后,中国音乐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各类音乐专业学校的建立和已建立的各类学校中音乐系﹑科的增设。
(一)钢琴、作曲教学的早期发展建构
19世纪中后期,开设音乐课的教会学校约有12所设有琴科课。其中从中国人最早在新式教育中接受音乐教育的“马礼逊学堂”开始至国人自办并有校名可查的最早的教会学堂“经正女塾”,音乐课在教会学校中逐渐得到普及,但规模都不大且水平很低。作曲教学更是如此,笔者所见只有登州文会馆(1891)年备斋分年课程表①中提及的乐法启蒙课。此课“教导学生歌唱﹑识谱﹑以致编写歌曲,并收集中国民间曲调,配以新词传唱”②。辛亥革命后,只有约5所教会学校增设了音乐科③,均开设钢琴课(必修或选修),其中涉及作曲教学的只有4所,课程仅限和声学和作曲两门。
“五四”后,音乐教育普及度有了一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五四”至1927年约有12所新成立的各类大专院校与音乐专业有关,且系由北京﹑上海及其他部分沿海主要大城市开始向周边辐射,例如私立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1923,长沙)﹑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组和艺术师范(1927,重庆)等,这些学校均开设钢琴(主科课)﹑和声和作曲课。同时,出现了中国最早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如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成立,1922年改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1921,由俄国人П・Н乌森创办,学生主要为俄国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1922)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科(1926)等。作曲有关课程仍处于个别课范围且师资缺乏。
(二)第一所具有独立建制的专业高等音乐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及其钢琴、作曲教学
20世纪20年代末对中国音乐教育界来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第一所具有独立建制的专业高等音乐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建立(1927年11月27日由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创办)。至此音乐教育开始由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向有目的地系统培养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方面专业人才的高等音乐教育迈进。
上海国立音乐院虽在成立之初,由于学生人数少,没能按原计划分为“作曲﹑钢琴﹑小提琴﹑声乐”④四系,然而在开始设置的“选科”(为专攻一门专业而设)中,还是包含了钢琴和理论作曲。此外,萧友梅深知师资力量对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重要性,为提高音乐院的教学水平,特聘请当时因欧战而云集上海的外国音乐家来校任教,同时积极吸收青年留学生。在钢琴教学方面,他聘请俄国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钢琴家查哈罗夫(Prof.B.Zakharoff)担任钢琴主修教师,为中国培养出第一代钢琴演奏家——李翠贞﹑李献敏﹑丁善德﹑巫一舟﹑吴乐懿等;在作曲教学方面,他聘请留学归国人才如萧淑娴﹑吴伯超﹑李惟宁等。尤其重要的是在萧友梅的诚邀下,1929年8月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黄自被聘为音专教员并兼任教务主任,他把西方作曲教学的系统体系和方法引入音专的作曲教学,为专业作曲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国内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培养的一批音乐人才开始逐步成长。
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创立标志着独立建制的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并由此揭开了我国由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培养音乐人才的新篇章,它所培养的第一批本土音乐家为中国钢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钢琴表演的出现
由于教育的落后导致这一阶段的钢琴演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据老一辈音乐家丁善德回忆,当年在上海有位裘茂衡(按:裘茂衡为裘梦痕之误——笔者)先生常在音乐会上演出……他的主要拿手曲目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K331第3乐章),被当时公认为最高水平的演奏。”⑤当时国人的演奏水平,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演奏会秩序单》⑥是该校1921年10月10日和12月28日分别组织的第一次及第二次音乐会节目单,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演奏会的水平。这两次音乐会的钢琴独奏曲目几乎全是欧洲作曲家古典﹑浪漫时期的初﹑中级作品,如海顿的奏鸣曲第11首的第一乐章﹑莫扎特的钢琴小品《Menuet》﹑杜舍克的《小奏鸣曲》(op20 no.1)等,几乎占据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作品的难易程度相当于钢琴演奏初级阶段水平。
20世纪初只有少数外国人在中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但为数甚少。最早举办的是意大利钢琴家梅・柏器(Mario Paci)⑦(演出地点:上海德侨俱乐部)⑧。此外,上海音乐会经纪人——美国人斯特洛克每年聘请欧美一些著名音乐家来华演出(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其中有A.鲁宾斯坦.戈多夫斯基.C.拉赫玛尼诺夫和莫依塞维奇(Moiseiwitsch)等。
有关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笔者查到的只有赵元任的《偶成》曾于第二次常年会中交际会演奏⑨和《新霓裳羽衣舞》钢琴版曾在当时音乐会演出⑩等个别资料。
三、音乐传媒(出版、唱片业)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乐谱印刷水平﹑音乐期刊和唱片的出版﹑发行等是体现音乐传媒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
此阶段中国人早期创作的钢琴曲也在刚刚起步的音乐期刊中零星出版,例如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五线谱版)﹑赵元任的《结婚进行曲》(1928,《音乐杂志》不定期第一卷第二号)﹑韩权华的《Vacation moods》(1928,《音乐杂志》不定期第一卷第二号)及沈仰田的《钉缸》(中国戏剧曲)等。下为沈仰田发表于1921年《音乐杂志》第二卷第九﹑十号合刊的钢琴曲《钉缸》片段彩印件。
橘红色不太规整的谱面反映出当时五线谱印刷依然处于手绘水平,非常不规范,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20年代末。我们从赵元任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的“谱头语”中可了解当时乐谱出版的大致情况:“在中国发刊音乐,没有排印乐谱的设备跟懂乐谱的人,这是个大困难,要是照平常写了‘行书’式的手写谱来影印罢,印出来又不清楚又不好看,虽说音乐是听的不是看的,但是一本不清楚的谱子放在唱者的手里或是钢琴上面,究竟有点扫兴。”11由此可见,中国出版业呈现出排印乐谱设备和乐谱制作人才两方面的资源匮乏,大部分乐谱的印刷都是靠人工手绘,印出乐谱的质量高低又与手绘水平联系紧密,水平很低。
被帝国主义掌控是学步阶段中国唱片业的一大特点,虽然1927年大中华唱片厂改由中国人自主经营12也没能改变这种状况。此时期大多唱片公司都集中在上海等大城市,其中主要的有二十世纪初创办于上海徐家汇的唱片厂——法国百代兄弟公司﹑英商电气实业公司“EMI”和美国公司“RCA”等,主要录制一些地方戏曲(包括京剧﹑昆曲﹑评剧等),没有出现中国钢琴曲的唱片资料。
综上所述,在一方面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西学东渐”潮涌﹑新音乐文化逐步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钢琴表演﹑音乐传媒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缓慢发展了约90年,虽为中国近代音乐事业奠定了雏形,但整体仍处于极低发展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传播主体有了重大改变,大批留学生代替传教士和洋务运动时的官宦士大夫13成为传播音乐文化的主体,他们对西方音乐文化和西文的了解,都是传教士﹑清末士大夫所不及的。这也是为什么第一批最早产生的中国钢琴曲均出自留学生之手,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担也大部分由留学生(如萧友梅﹑黄自等)担当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王元德、刘玉峰.山东登州文会馆正斋备斋分年课程表[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25.
②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增订本)[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
③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开办的图画手工专修科(1912)、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开办的艺体专修科(1914)、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增设的乐歌体育专修科(1915)、北京创立的孔德学校中的音乐教育(1917)及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19)等。
④丁善德主编.上海音乐学院院史1927-1987[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87.2.
⑤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1.
⑥《音乐杂志》第二卷第九十两号合刊(1921年12月),北大音乐研究会编。
⑦意大利钢琴家,20世纪初期就来过中国,关心中国人的音乐活动。
⑧廖辅叔.梅・帕契其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1).
⑨原刊编者注,载赵元任《赵元任全集》(第11卷),商务印书馆,2005:192.
⑩陈聆群,齐毓怡,戴鹏海.萧友梅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0:278.
11赵元任.赵元任全集(第1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
12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时期音乐史年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99.
13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J]中州学刊,2002(5).
孙 娟,博士,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的阶段性成果。
J624.1
A
1007-0125(2015)05-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