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衣壮民歌的艺术特征研究

2015-06-17蒋兴荣农语珊

戏剧之家 2015年10期
关键词:黑衣山歌壮族

蒋兴荣,农语珊

(怀化学院 音乐舞蹈系,湖南 怀化 418000)

一、黑衣壮民歌简介

在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中,有一个自称为“敏”、“布敏”、“布壮”的族群,因为该族群以黑色为美,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身着黑色服饰,所以被称为“黑衣壮”。黑衣壮主要生活在广西那坡县大石山区,有五万多人,是整个壮族中最小的一个分支。由于该地处于边远山区内,所以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交通不便,相对封闭,也由此保留了完好的原生态风俗风貌。特别是黑衣壮民歌,更是其民俗文化中的代表,包含6个种类160多套,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情感真挚,演唱时或高亢嘹亮,或低沉古朴,或悠长深远,表现出了黑衣壮族群特有的风情和韵味。近年来,在文化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黑衣壮山歌也走出了大山,通过摄影展、南宁国际民歌节、国际乡村音乐周等一系列活动,一步步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中,被誉为是“山野来风的天籁之音”和“广西音乐的原始富矿”。

二、黑衣壮民歌的艺术特征研究

(一)丰富的类型。黑衣壮山歌是一个丰富的系统,包含多种类型,如“论”、“诗敏”、“尼的呀”等多个种类,不同的种类在演唱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均有不同,带给人们多元化的审美感受。如“论”,这是黑衣壮民歌中的单声部类型,主要流传于那坡、大新、防城等地,属于高腔山歌,所以也被称为是“过山腔”,以男女对唱为主。在男女对唱中,有一种黑衣壮民歌中特有的对仗形式,即演唱内容的对仗,如男唱天、女唱地;男唱山,女唱水;男唱哥哥,女唱妹妹等。男声多用真声和假声的结合,被称为“阴阳嗓”,而女声则多用假声。在群山之间,男女歌手纵情歌唱,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只有一阵阵动人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又如“诗敏”,这是黑衣壮最具有代表性的多声部民歌形式,主要流传于那坡县。与“论”不同的是,“诗敏”多采用五声商调式,速度较慢,曲调舒缓而悠扬,歌词多为七言四句歌,并伴有大量的衬词。在具体的演唱中,男女两个声部始终保持着同调式而不同音高的关系,猛然听上去似乎感觉有些混乱,但是仔细听过之后,就会获得一种错落有致之感。“尼的呀”被誉为是黑衣壮山歌的名片,因为采用了合唱的形式,所以能够充分体现出黑衣壮人民热情、质朴的性格,同时因为歌曲的可塑性较强,所以可以融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2000年初,由20多个黑衣壮姑娘和小伙组成的“尼的呀”合唱团,凭借《山歌年年唱春光》一曲,一举获得了全国群众歌咏比赛一等奖,并走出了国门,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成为了黑衣壮山歌中最响亮的品牌。

(二)鲜明的风格。黑衣壮山歌之所以能够受到普遍的欢迎,就是因为其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能够带给人们以全新的审美体验。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地域性。地域环境对于民歌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比如中国北方的民歌,多是粗犷和豪放的,旋律多大跳和小跳;南方的民歌则细腻委婉,旋律以级进为主。黑衣壮族群生活于群山之中,地域环境较为特殊,如果对该环境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聆听黑衣壮山歌时,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满眼是翠绿的高山和树木,一条弯弯的山路直通到大山的深处,苍鹰在陡峭嶙峋的山岩上盘旋,人们就坐在梯田上、火塘边,静静聆听着这天籁之音。其次是生活性。民歌诞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中,所以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黑衣壮民歌也不例外,通过黑衣壮民歌,能够对该族群的生活有全面的了解和感悟。而且其并不是对生活简单直白的描述,而是多采用比喻、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段,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艺术再现,所以是超越生活、高于生活的。如“画眉飞进油茶林,山山都是唱歌人;挑着箩筐进山坳,装满茶果装满情”。以物喻人,形象鲜明;以物说理,通俗易懂,给人以自然和亲切之感。

(三)独特的形式。虽然黑衣壮民歌十分丰富,但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乐律形态上,黑衣壮民歌多采用五音列构,多数曲调都在相邻的二、三、四度音之间进行,多用四二拍和四四拍,有的歌曲还伴有装饰音和衬词。在歌词上,明显表现出了一种即兴性特征,多用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除了尾字押韵外,还大量使用腰脚韵和头颈韵,内容多是一些生活中的交往、娱乐和情感表达。在演唱方法上,虽然黑衣壮族群不知道什么是共鸣技术,却能够将三个共鸣腔体有机融合在一起,以鼻咽腔为主,喉咽腔为辅,胸腔为支撑,三个腔体各司其职并融会贯通,将高、中、低三个音区相统一,使高音嘹亮、中音扎实、低音浑厚,为作品表现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在行腔上,多数演唱者都掌握了一套合理的装饰音技巧,高音区咬字清晰,爆发力强;中音区多采用自然歌唱,融入装饰音后更是给人以灵动之感;而低音区不仅能发出浑厚的音色,而且注重音量的强弱对比和节奏的快慢对比,从而使歌唱富含音乐表现力。在演唱形式上,则包含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类型。而且歌唱并不是作为一种表演,而是出于一些民俗活动的需要,包含对天歌、对地歌、对神歌等等,有着浓郁的地方和民间风情。可以看出,黑衣壮山歌在作品和演唱上,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既符合声乐艺术本质的艺术规律,同时又有着鲜明的特色,这也正是黑衣壮民歌受到人们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

(四)多样的传承。黑衣壮山歌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与其独特而丰富的传承方式是分不开的。首先是仪式和庆典传承。各种仪式和庆典可谓是黑衣壮山歌的母体,没有民歌的仪式和庆典也是不完整的,很多黑衣壮人都是在仪式和庆典中耳濡目染,继而学会了唱山歌。以最为著名的“风流节”为例,这是黑衣壮族群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的一大早,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到树下或草坪上对歌,而青年男女们则在歌声中寻找着自己心仪的对象。黑衣壮人自幼就生活在这种氛围中,也就自然实现了民歌的代代相传。其次是歌师的传承。歌师是黑衣壮族群中专门的创作者,并受到普遍的尊敬,每逢节日、婚丧嫁娶等活动,都会邀请歌师来到现场即兴创作。如农光清、樊剑穆、黄延龄、黄峰等,都是当代著名的歌师,正是有了他们的热情和付出,黑衣壮山歌才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并且走出了大山,回响在国际的舞台上。再次是山歌爱好者的传承。除了歌师这支专业队伍外,还有一些民歌爱好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黑衣壮山歌的传承,他们在工作之余,或搜集山歌,或组织活动,或倾囊相授,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最后是媒介传承。那坡地区因为处于大山之间,所以交通不便,与外界相对隔绝。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认识到了黑衣壮山歌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开始主动推广黑衣壮山歌,从新世纪初,就先后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摄影展、歌唱大赛等,使黑衣壮由地处深山到如今成为旅游一景,成为广西壮族的又一个文化品牌。

综上所述,黑衣壮民歌在题材、类型、演唱和传承等方面,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既体现出了黑衣壮族的智慧,也带给了人们全新的审美体验。近年来,当地政府为了推动黑衣壮民歌的发展,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黑衣壮民歌,为其在新时期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而作为音乐工作者,更要将黑衣壮民歌融入到音乐表演和教学中,使之得到更专业、更广泛的传承。这既是黑衣壮民歌继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1]何政荣.黑衣壮民歌“虽敏”的文化特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2]赵媛.侗族大歌生态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猜你喜欢

黑衣山歌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巨人今晚就要来
苗山歌
苗山歌
黑衣“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