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戏剧力作《长白之子》的艺术风格
2015-06-17李艺莲
李艺莲
(延边大学 艺术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黄凤龙是早期的朝鲜族剧作家之一,他在整个朝鲜族戏剧文学史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先后创作了80余部戏剧作品。其中,《长白之子》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力作。《长白之子》是195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而创作的,它以带有民族色彩的艺术形式真实地描绘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情况。通过成功塑造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英雄人物形象,作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共鸣。《长白之子》不仅是黄凤龙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更是一部标志朝鲜族戏剧蓬勃发展的代表之作。
《长白之子》是在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之上,适当结合浪漫主义的成功典范。作品真实地反映出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这一历史篇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朝鲜族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开展了近30年的武装斗争。在漫长的岁月中,朝鲜族抗日战士英勇奋战,在斗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部作品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作品以革命发展过程中真实而丰富的生活场景为基础,极具艺术性地表现出了举国抗击帝国主义的反侵略战争激烈而艰苦的社会现实。通过塑造抗日勇士长白之子朴哲的形象,作品真实地表现出当时中国朝鲜族人民的整体抗战历程。作者将朴哲塑造成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经典英雄形象。朴哲出身富贵,本可以锦衣玉食、加官进爵,尽享荣华富贵,却偏偏战胜了所有诱惑而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这些充分表明朴哲是一个将阶级解放、民族独立与个人幸福联系到一起的革命觉悟者,是一个将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视为无限光荣的革命乐观主义者。作品中的朴哲尽管在抗日武装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与挫折,却依然坚信着广大人民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断奋斗与拼搏着。虽然故事以他的壮烈牺牲告终,但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却为人们传递了无限的勇气与前进的力量。一直以来,朴哲默默爱恋着凤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选择向凤女表白。走上绞刑台的那一刻,他放声大笑。他那豪迈的笑声,让敌人惊慌失措,使他们沦为真正意义上的败者。所有的这些,都清晰地表现出了朴哲的乐观主义精神。作者正是通过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将朴哲塑造成富有真实性的英雄主义形象。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深刻而真实地表现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通过揭示伟大共产主义理想及无产阶级斗争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深刻而全面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通过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长白之子》向观众展现了其成熟的艺术风格。虽然也有人指出作品表现历史现实的形式过于浪漫,但总体而言,由于《长白之子》在揭露现实的同时揭示了现实化的理想,我们也大可以将它看作是深刻而全面反映社会现象、感化并鼓舞观众的佳作。简言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使作品形成了忠于主题的艺术风格。
《长白之子》具有朝鲜族人民生活、斗争的历史特色、时代特点及浓郁的民族气息。换言之,作品对朝鲜族特有生活的展现,使其拥有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凤女的母亲池氏并没有形成中国共产党式的觉悟。但从民族心理上来讲,她已经自然地形成了鲜明的抗日心理。所以在作品中,她积极协助朴哲开展地下工作,并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解放的革命事业之中。在长期的生活与斗争实践中,池氏形成了具有温婉而坚强性格的典型朝鲜族女性形象。通过生动地表现出朝鲜族女性温柔外表下的坚强性格,即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作品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了朝鲜族的民族风格。
作品还将朝鲜族人民热爱金达莱花和长白山的特点引入其中,巧妙地表现出了民族风格。每年的五月,金达莱花漫山遍野,整个长白山地区都是一片殷红,通过对金达莱花的描写,作者歌颂了抗日战士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并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雄伟而壮丽的长白山凝聚着民族之魂。通过将朴哲歌颂为长白之子,作者讴歌了他的革命牺牲精神。作者将代表民族精神的自然景物引入作品之中,在反映作品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作品的民族风格也表现为它的语言形式。《长白之子》使用了大量生活化、带有乡土气息的朝鲜族口语,真实地重现了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我们也可以从战士们在抗战之余哼唱的曲子中感受到朝鲜族的民族特色。总体而言,作品在真实反映历史现实的同时,集中表现出了民族特色。这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朝鲜族”民族气息。
《长白之子》在1959年到1984年的26年期间,在40多个剧场上演了426次,据记录有45万5千余人的观众数,成为在思想艺术方面最具社会影响力、吸引最多观众的朝鲜族戏剧。《长白之子》的确带有历史与时代的烙印,然而,作品严谨的文学构成与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结合,却使其在新型戏剧形态不断涌现的今天,依然屹立于思想与艺术性的高地,成为朝鲜族戏剧史中最为璀璨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