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阅读策略
2015-06-16陶宏春
陶宏春
[摘 要]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延伸,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潜力得到挖掘,促进课堂教学更高效地开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拓展阅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36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可是,目前大部分学生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因此,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上,应向课外适当延伸、拓展。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潜力得到挖掘,促进课堂教学更高效地开展。
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延伸,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把它安排在教学中的不同时段。
一、课前拓展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智慧和人文精神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小学教材的选文,大都有它特定的背景。课前,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知识等。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教材《秋天》一课,课前,我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秋天的文章,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图片。学生在对资料的阅读过程中开始走近文本,感受秋天,触摸作者的思路,实现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课堂阅读理解储备了知识。
再如,教学《长征》一课时,学生对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的险恶环境和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无法体验。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关于长征的故事,观看有关影片、图片。这样不仅让学生加深对长征这一事件的了解,也为深入理解这首诗作了很好的铺垫。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的文章,都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补充阅读。如,《秦兵马俑》《黄果树瀑布》等课文,如果仅凭教师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解,学生反复地读课文,他们很难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祖国山河的壮美。只有通过课前的拓展阅读,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感受,才能在课堂上体会秦兵马俑的宏大和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才有可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品词桥句中体会那份沉重和责任,才会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课中拓展阅读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的构建,而意义的获得又依赖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把某一对象还原到具体的场景中,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对象。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困难时,教师可拓展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例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英雄气概,在理解“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这段文字时,教师提供补充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周运兰、小江珊这两个人物获救的资料。学生阅读后对当时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勇救群众的感人场面,深受感动。
在学生学习文章有疑惑时,可以进行拓展,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当时修筑铁路的困难和战胜困难的过程是想象不出来的。这时候,教师给学生补充阅读资料。学生在阅读当时修路时的困难、克服困难的办法等相关资料后,知道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这样的补充阅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发现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为课文学习提供了帮助。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阅读
语文课堂不是一个圆形的封闭式的结构,一篇课文学完,并不是知识学习的终结。在课文学完后,当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时,教师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并进行反馈、交流。如,学习了《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学生:“你还知道人类以哪些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和同学进行交流。”又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后,教师介绍:“《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的成就,在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而且也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同学们想看看这本书吗?”让学生课后阅读《本草纲目》,一段时间后,交流心得体会。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拓展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当学生在学完《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等课文后,教师适时地推荐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让学生阅读。尽管学生对这些名著中的有些内容不太懂,但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师要以课堂为中心,引领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拓展,让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阅读的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拓展阅读的适时、适度,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切不可信马由缰,无的放矢,造成无效拓展。一位教师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只用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哪些动物是人类的“老师”;然后就开始补充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人类“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在班级汇报。教师不引导学生去研读、品味课文,文本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的初衷的。这样的拓展忽略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不可取的。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比作厨师制作美味佳肴,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调味品,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尚能入口;多了、乱了,就会让人无法入口了。因此,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阅读才是有效的拓展。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将丰富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有所收获。在课堂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地进行拓展阅读,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使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