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医疗学科学家”的任军
2015-06-16闻卓
闻卓
他总是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身工作,兢兢业业地奋战在医学第一线。长期以来把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并重,既是一名恪尽职守的医者,又是一位身正为范的师者,同时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迈向一位杰出的临床科学家。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常务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院长助理——任军。
横刀立马抗癌前线
任军作为一名医生,成就首先体现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领域。
他17岁就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大学2年级开始就开展科研活动,毕业前就发表了我国最早一篇关于胃幽门螺杆菌的学术论文。大学留校后,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28岁在国际上发明胃癌免疫血清诊断试剂并获国家专利,31岁破格晋升副教授,34岁破格晋升教授、博士导师,37岁成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刚来京时奔波于第四军医大学和北京大学,每周四来北京、每周六回西安,临床、科研齐头并进,无休息日且每天工作到午夜。至今,致力于肿瘤细胞免疫技术治疗实体瘤研究已经十多年。
任军进入肿瘤研究领域是从对胃癌的关注开始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胃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一直数一数二,在农村地区尤甚,然而却无法普及日本逐家胃镜排查的方法。正在攻读硕士的任军立志找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普查法,准确性要高,成本要低。“我当时想,如果只需提取唾液、血液或尿液,就能筛查早期胃癌,那就便捷多了。”任军说。
从1991年到1994年间,这个理想始终在鞭策着任军。他是著名消化病专家樊代明院士的开门弟子,硕士毕业那年,他终于拿出了成果——“胃癌免疫PCR血清诊断试剂盒”,抽血排查早期胃癌的愿望成了真。
1994年,该试剂获得国家专利;次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中国十年专利成就展金奖;1997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新药证书。2002年,任军对山东临朐进行普查,在接受普查的几千人中,胃癌免疫PCR血清诊断试剂为多人赢得了珍贵的治疗时机。
随后,胃癌高发区形成原因成为任军新的关注点。攻读博士期间,他从陕北相关机构搜集了1958年至1998年40年间数万名胃癌患者的资料,开始了大负荷的基础研究工作。从1998年到2002年,任军先后调查了陕北40多个村庄,研究了3万名胃癌患者资料,某些类型胃癌的家族性特征逐渐浮出水面。
论文《12个中国家族遗传性弥漫型胃癌家系CDH1基因胚系突变的研究》是这项历时五年艰苦研究的成果。“胃癌虽不是遗传病,但是有一部分具有遗传倾向性。”任军解释。
2005年,第41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他的团队成果在9千多篇论文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当年优秀论文奖。专家认为,这一新发现对年轻患者胃癌的早期发现有重大临床意义,有利于提高对遗传性弥漫型胃癌乃至其他肿瘤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除了医学上的意义,这还是中国学者在ASCO历届年会上第一次获此殊荣。
最近十年几来,任军通过潜心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复发转移乳腺癌病人的治疗方案——化疗+免疫重建。经过多年长期的随访,与常规化疗相比,这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这一方案,不仅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而且在一些危重患者身上上演了“生还奇迹”。
2008年6月,一位年仅29岁的女患者小陈在怀孕七个月时检查出了乳腺癌,发现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已进行了紧急剖腹产,婴儿暂无大恙,母亲癌细胞肝转移、脑转移、骨转移,加之产后虚弱,患者已经出现肾衰竭和呼吸衰竭,已经危在旦夕。任军说,“这是我从医20多年来遇到的最危重的病人之一,肝脏转移灶非常大,几乎看不到正常的部分。”
任军决心放手一搏。他先实施了几次小剂量化疗,摸清了患者的耐受性,马上实施了化疗联合细胞免疫治疗方案。众所周知,化疗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疗法。此方案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经大剂量化疗后,将“抗癌导弹”淋巴T细胞重新植入患者体内,敌我力量重新消长,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得以重建。患者小陈在鬼门关上被硬生生地扯了回来,最终赢了这场与死神的艰难角力。
事后,小陈得以康复,当时紧急剖宫产下的孩子非常健康。小陈的父亲为此特意向北京市委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我在年近花甲之时,遇到了这种不幸的事,使我绝望了。但我遇到了刘双主任(接诊医生)和任军主任这样的好大夫,是不幸中的万幸。”时隔一年,他仍然记得任军为小陈治疗时的每个细节,除却医术精湛,给他留下更深印象的是任大夫的为人,“就是高尚啊!”
为了提高乳腺癌的疗效,任军利用最廉价的“老药”却发现了新的作用机制,显著提高了疗效,为患者节约了医疗费用,以研究促进了临床的发展。
为人师表桃李满园
师者任军如今已是桃李满园,至今已经培养硕士24名、博士36名,曾获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及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多项课题资助。他对学生最大的要求是,“做一个有健康价值观的医生”,永远与患者站在一起。
任军作为老师,他总是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影响着他的学生们,让他们受益匪浅。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让学生们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严谨求实的治学之风让学生们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敏锐的洞察力影响学生们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辨证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们注重培养思考能力;高瞻远瞩的思想让学生们知晓科学研究同样也需要高度。
他的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甘于寂寞,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尤其是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医者仁心,都让任军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和偶像。
“培养出临床医学科学家,是我国医学院的努力方向。”是任军对于医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看法。作为连接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应该既是一名合格或优秀的临床医生,应具备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渊博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经验;而上升到科学家,又必须通过在基础科学方面的继续教育和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掌握解决关键问题的技术手段。他自己做到了,也同样严格要求学生努力做到。
身体力行掌舵扬帆
管理者任军,作为院领导、科室负责人,正在优化整合医院肿瘤学科资源,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切实可行的、且易于推广使用的转移复发性乳腺癌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模式。在医院建设“大专科,强综合”的首都第三家肿瘤医院的发展道路上扬帆前行,短短三年内,使学科整体的学术和临床治疗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一批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作为领导,他带领科室不断发展,使得学科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都处于国内领先行列;他优化肿瘤学科资源,关注人才培养,建立起分工合理团结协作的人才梯队;他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努力使专业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他前瞻性地成立了美国杜克大学-北京肿瘤联合研究中心,获得了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全球最大的乳腺癌基金会(Susan G Komen)为中国培养肿瘤人才的特别资助项目等;促成了我国首个与美国研究者同步发起并开展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
任军自己最重视、始终看作个人理想的却是“医疗学科学家”这个定位。他从医的二十多年,临床经验和国际合作经历都相当丰富,深知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结合的重要性,也深深忧虑于“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繁复曲折的道路。而这二者之间的沟通,必将依赖于大批“医疗科学家”的培养。这是他对抗癌事业的前瞻,也是他对自己的鞭策和要求,更是他所领军的肿瘤学科的发展目标。
任军,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常务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院长助理、肿瘤中心主任,肿瘤治疗性疫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肿瘤学博士导师,免疫学博士导师。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及肿瘤个体化治疗,建立了“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模式,用于乳腺癌 、结直肠癌及肺癌等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