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历史学科的猜想教学
2015-06-16周昆
周昆
[摘 要]猜想,是人们普遍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育学领域,猜想被广泛地运用于数学学科。然而除了数学,历史学科也可以通过猜想活动来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拟就这一话题,结合教学实例,对历史猜想教学的意义和历史猜想的种类进行论述,并对开展历史猜想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猜想;猜想教学;历史
一、猜想和猜想教学
猜想活动往往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的基础之上,是人们较为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也会涉及猜想,即根据一定的历史线索,结合相应的历史经验,对某些历史情景和历史问题进行假设性的想象和判断。较于一般的猜想或数学猜想,它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这类猜想(以下统称为历史猜想)需通过历史实证来证明,公式、演算等一般意义上的证明方式不适用于此类猜想。二是进行历史猜想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常识。比如,只有了解一定的地球版块运动的知识,才可能猜想出美洲文明有可能起源于亚洲。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定的猜想活动,以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就是猜想教学。它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分为选择猜想素材、布置猜想问题、验证猜想结果三个步骤。
二、历史猜想教学的意义
1.通过猜想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法国学者波德莱尔曾经说过:没有想象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近年来,诸如孙云晓等很多学者都提出,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中学历史教学恰恰可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多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都鲜明表达了要求教师开展猜想教学的用意。
比如,人教版《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一课中就写道:“如果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雅典的平民或贵族,梭伦的改革对你有哪些影响?”这就是对历史情境的一种猜想。通过这样的猜想活动,让学生假设出具体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件,从而充分发挥想象力,勾画出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生活的图景。再如沪教版《印第安文明》一课中展示了0、1、5、20四个玛雅数字的符号(图1),要求同学们猜想一下玛雅数字9和25的写法,这是对历史文化符号的一种猜想。通过这样的猜想活动,使学生更能感悟到玛雅文明的奥秘与伟大。
2.通过猜想教学,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开展猜想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想象未知,根据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笔者教授人教版《青铜文明》这一课时,以课文中的“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为切入点开展猜想教学,引导学生对大立人双手所握何物进行大胆猜想。学生果然被大立人夸张、独特的双手所吸引,纷纷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有的说木棒,有的说稻草,有的说象牙,有的说火炬……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青铜器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3.通过猜想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
在历史学科中开展猜想教学,并不只把目光聚焦在猜想的内容上,而是更多的注重猜想的思维过程以及对猜想结果的验证,从而让学生更积极地开动脑筋,增加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力。另外,对猜想结果的验证不可避免地需要搜集资料,比对分析,甚至开展实验,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这样的验证过程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能力。比如教授“靖难之役”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建文帝的下落开展猜想教学,让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甚至可以组织诸如“建文帝生与死”之类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思辨表达、资料搜集以及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能力。
三、历史猜想的种类
历史猜想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情境式猜想。即关于历史情境、历史面貌的猜想。比如人教版中“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这一段内容就是典型的历史情境式猜想。学生可以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提取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北宋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展开丰富的联想,还原当时汴京城的历史风貌。教材还要求学生为画面中的几个人物配上一段有趣的对话,这更使猜想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起来。这一类情境式猜想,在猜想教学中经常被运用,教师往往可以通过编历史小故事、演历史小短剧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应的历史面貌。
历史要素式猜想。即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中的某个或多个要素进行假设性删减或更改,从而进一步分析理解历史。举例来说,假设不是美国,而是苏联首先发明了原子弹,那么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会是怎样?这一猜想,即更改了历史事件中的国家要素。再比如,假设美国在二战中期就成功研发了原子弹,那么二战会提前结束吗?这即更改了历史事件中的时间要素。这类猜想往往伴随问题而来,旨在通过不真实的猜想对历史进行真实的解读,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的能力。比如第一个猜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二战后两级格局的形成离不开核力量的平衡,而第二个猜想则是让学生明白美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对加快结束二战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历史疑案猜想。即对一些并不明确或存在疑点的历史问题进行猜想。这一类猜想是历史猜想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甚至很多老百姓茶余饭后也会涉及这些话题,比如郑和下西洋是否比哥伦布更早到达美洲、金字塔到底是由谁建造的,等等。教师运用这一类猜想开展教学,虽然不太可能得出最终结果,但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符号性猜想。即对一些历史符号的产生和意义进行猜想,比较典型的历史符号有岩画、徽章和文字等。比如《中华文化的勃兴》这一课中就提到: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图2)?这就是对中国古代甲骨文所表达意义的猜想,或是说是对古文字的一种猜读。符号性猜想是历史猜想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猜想,这种猜想既具有历史学的意义,也具有符号学、文字学的意义。而中国古代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因此开展古文字猜想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图画式细节,同时也能大大丰富学生的文字学知识,加深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四、猜想教学的实际运用
教师在历史学科中开展猜想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学法则,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具体而言,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精心选择猜想素材
一是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要充分论证猜想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保证猜想过程为教学所服务,与教学目标无关或是偏离主题的猜想素材,坚决不纳入教学。比如,有的教师会让学生猜一猜杨贵妃长得什么样、拿破仑究竟有多高,这种猜想就属于低水平猜想,教育意义不大。
二是教师选择的素材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猜想过程不仅是猜的过程,更是想的过程。有的教师在讲课时,可能会卖卖官子,请学生猜一猜荆轲刺秦王是否成功,乾隆皇帝活了多少岁等这些是非性、结论性的命题。这种猜想容易让学生形成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以及碰碰运气、随口乱猜的浮躁态度,不利于发挥猜想教学的积极作用。
三是教师开展猜想教学要注意适时适度。并非每堂课都要开展猜想教学,更不是猜想活动越多越好,一般一堂课以1~2个猜想命题为宜,切忌“猜无止尽”,背离教学目标千里之远。
2.积极鼓励引导学生
中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的猜想有时会不着边际,甚至天马行空。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无视或嘲笑学生,而应给于学生充分的鼓励和尊重,积极引导他们回归正确的思维道路。
笔者在进行猜想教学时曾有一位学生对人类起源的问题有过这样的一段猜想:一个神灵坐在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上,一不小心放了个屁,一下子就把那块大石震裂了一半。然后就从石头里蹦出一男一女两个小人,他们有说有笑,手拉着手朝森林深处走去……这就是人类最早的祖先。这段猜想有些荒诞,也引得全班学生哄然大笑,但我在课堂上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所具有的独特视角和惊人创意,将他的猜想导向远古人类巨石崇拜的文化现象,并顺势引导全班学生探究学习古代人类的各项崇拜文化,把猜想教学的积极意义发挥到最大。
历史学科的猜想教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广大教师关注和研究。积极开展历史学科的猜想教学,既是一种必要,也是一项挑战。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树立猜想教学意识,不断提升猜想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让猜想活动推动历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让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