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2015-06-16符艳艳

关键词:跷跷板创设科学

符艳艳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

科学课程中有许多抽象的理论、概念、规律等,使该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会让学生畏惧,但是它们也是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而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动力,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此方法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将科学现象、科学概念或者科学规律融入到故事中去,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求知欲。教材中一些有名的实验、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等都是可以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的优良素材。

案例1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片段

在导入“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时,可以先介绍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国王让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是否用纯金制作,但是光从这个王冠外形和重量无法一下子鉴别出来。阿基米德日思夜想都没想出来。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慢慢坐进去时,水从盆边溢了出来,他望着溢出来的水,突然大叫:“我知道了!”竟然一丝不挂地跑回家中。阿基米德是如何比较王冠真假的呢?这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

故事情境创设方法所选择的故事要有针对性,要符合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情境须有较密切的联系,并能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疑问,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使课题的引入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间也可以穿插一些故事,这不仅可以调节课堂的学习气氛,还能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如在教学“液体压强”时可以介绍帕斯卡做的水桶实验故事,在教学“光的反射”时可以讲述爱迪生借助镜子帮助医生完成妈妈的手术的故事等。但是教师要知道故事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教学的中心,故事要选取得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复杂,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

二、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内容,也是科学探究的有效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设置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和素材。实验形象、直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给学生展示鲜活的视觉听觉冲击,学生从中会产生各种疑问并加以积极的思索,思维会高度活跃,引发学生对原因、结果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案例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片段

为了证明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先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接下来一半学生做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如图1a),一半学生做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这一本质结论。之后让学生同样在敞口容器中做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1b),结果却发现质量不相等,天平不平衡了。为什么质量不相等呢?是否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之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将装置改进后再次进行实验,得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结果。

质量守恒定律既是化学反应中普遍遵循的一个重要定律,又是充分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教学的良好素材。引导学生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既能帮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亲身体验,享受探索真理的乐趣,又能培养他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做实验,观察现象激发疑问,脑海中出现问题和矛盾,从而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

案例3   “叶的蒸腾作用”教学片段

在讲该节课前,按图2中所示的方法,在上课几小时前将一套演示装置放置在阳光下。上课时教师先出示另一套(没有放在阳光下)演示装置提问:如果将这一装置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把各自的想法和这一假想的理由写下来。

讨论后,教师再出示放在阳光下的一套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结果和他们自己假想的结果是否一致。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转入对蒸腾作用的讲解。

演示实验具有直观性、启发性、示范性、教育性,大多数科学概念、规律的引入都要依靠演示实验,通过其创设的情境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处于观察→兴趣→思维→疑问的状态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种实验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发现。因此,这种情境教学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教育是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求,教育才有意义。新课程理念强调科学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将生活中富含科学知识的事例、现象引入课堂,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案例4  “机械能”教学片段

在讲完机械能后,教师可以补充荡秋千的生活实例,并提出问题:①荡秋千时,没有外力,秋千为什么会幅度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②如果没有外力,秋千能保持原来的幅度吗?荡秋千这一活动每个学生都玩过,因此都有体验,将此事例引入课堂用机械能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会非常兴奋,问题会很快迎刃而解。

案例5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片段

教师先从学生具有感性体验的“跷跷板”引出探究课题,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跷跷板平衡的条件作出猜想,有利于激发探究兴趣。由跷跷板提出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再确定简化跷跷板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探讨改进,最后进行实验。endprint

以上两个案例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有很强的亲切感,有探求结果的内驱力。在解决问题后,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体验到了科学的魅力,加强了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动力。

其实生活中各个角落都蕴含着科学知识,许许多多的发现、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课堂,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眼前一亮,当他们觉得科学知识能学以致用后,学习科学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如此,科学知识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四、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积极动脑思考才能发问,问题是学生好奇心的流露,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能推动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教师利用问题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阵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本质,可以使他们获得科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案例6  “平面镜成像”教学片段

通过实验(如图3)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之后,教师应该进一步深化拓展。问题一: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普通平面镜?问题二:如果平面镜不与桌面垂直,能成像吗?如果有像,它在哪里?问题三:在实验过程中烛焰受风的影响,有安全隐患,蜡烛还会不断变短,使像与物体不等大,能否将实验改进?问题四:仔细观察实验,发现蜡烛的像有两个,你如何解释?

案例7  “伏安法测量电阻”教学片段

在讲授伏安法测量电阻时(如图4),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设问。问题一:能否用该电路图测量电灯的电阻?然后让学生测量电灯的电阻三次,提出问题二:为什么测得的电灯电阻有较大的差异?该实验的误差来自于哪里?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设计实验:如果只有一个电流表或者电压表,如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一堂精心设计的课肯定包含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经过充分的备课,深入挖掘教材,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与科学探究过程相结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思维也得到了锻炼,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带着疑问去学习,“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情境,使给出的新事实、新观念与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就会让学生形成困惑,激发其探究事实真相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点拨得当,排除疑虑,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科学课堂生气勃勃,为科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有了继续探索的意愿,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打造出高效的科学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跷跷板创设科学
神奇的跷跷板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蜡烛跷跷板
科学拔牙
智力跷跷板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