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累,并快乐着

2015-06-16郑保山

中国铁路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照相机摄影

郑保山

走进肖殿昌,第一眼见这位身兼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士会员、佳木斯大学摄影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讲师的人,他很疲惫,微黑的面庞有些泛黄。

那是羊年正月十五后的一天上午,进他家中的工作室。当时,他还埋头在电脑上整理自己的图片。爱人说“来客人了”,他才抬起头来,近视眼镜依然遮挡不住眼睛里的血丝。爱人说:“他刚出院,还在打点滴,可还总趴在电脑前,怎么也劝不住。”他却若无其事地站起身来,热情地将我请进他的工作室。

工作室只有10平米大小,西侧墙面上是用木方和木板搭建的简易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影集、图册、盒装图片、移动硬盘,对面的一个封闭式书柜里,同样摆满了影集和图册,还有他用过和收藏的百十部国产照相机。

“我拍的图片得整理出来,否则不会有价值。”说话时,他手里握着一个外壳与照相机镜头一模一样的茶杯,每喝一口水,犹如在亲吻一次照相机的镜头。尽管病患缠身,聊起摄影,耳顺之年的他还忘情得像一个孩子。

迈入摄影这道门槛儿,是从自学开始的。1975年,他还是佳木斯铁路工务段的线路工。一次,有位老师到他所在单位摄影,临时有事,就把调好焦距的照相机托付给他。看到自己按动快门拍出的图片,他激动得血脉喷张,心里激荡起平生少有的愉悦和快乐。此后,他一有空就跑到一位在照相馆工作的亲戚那里,看人家摄影,看人家冲洗放大图片,借别人相机出去拍照。

那个年代,照相机是奢侈品。借相机难,他想自己买。和爱人谈恋爱,老妈给了180元钱,说好要给未来儿媳妇买一块手表,他却打起了买相机的主意。扛不住他软磨硬泡,爱人答应了。买回一部国产珠江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那一夜,他几乎没有睡觉。仅凭在照相馆里的记忆,他自己画图纸,设计制作了一个放大机。第一次在家里放大洗印出一张10寸图片时,他高兴得在地中央跳起舞来……

那时候,当一名有所造就的摄影师的念头,一天比一天强烈。单位分了住房,自己的房子卖了900元钱后,他花掉450元买来一部孔雀牌单反照相机。

到了2002年,进口数码相机已经成为摄影师们的最爱。好在日子过得去,他又花掉家里16800元的积蓄,托人从香港买了一部国内还没有上市的日本佳能10D型数码相机。

他说:“当时我是国内较早使用民用专业数码相机的摄影师。”

“买个相机容易,拍好图片挺难。”如今,在摄影圈子里闯荡了40年的他,说起从事摄影的历程,话语中依然保持着对这门艺术的崇敬。

摄影作品的分量和价值,是摄影家思想和素养的折射。在他看来,摄影是一门平面视觉艺术,强调在平面中追求三维立体效果,必须用特殊的光影手段和效果去表现,包括光线、构图、色调、质感、透视对比等摄影语言的运用,以及成熟思想和宏观思维的参与,来完成摄影创作。

20世纪80年代初,他自学了汉语言本科专业,大量浏览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丰富和积淀文化底蕴。就在那时,他确定了将民俗文化图片作为自己未来拍摄的重要方向。

“前辈艺术家告诉我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说,“黑龙江地方民风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确实很有必要。”他指着电脑里的图片告诉我,这里的数十万张图片,都对地方民风民俗文化现象有所记录,有的已经快要绝迹。

每组甚至每一张图片,都有一个民风民俗的故事。这样的图片,在他的电脑里满满的。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散乱的图片,成系列地整理出来。

电脑是他自己组装的,艺卓241型的显示器就花了2万多元,内存尽管有32G,但是在旁边的书架上还外挂了8个超大移动硬盘,从500G一直到4TB,而且都是双备份。对当地民风民俗,他不是单纯地记录,还注意积累和提炼。比如,他眼下整理出来的《东北老百怪》就是一个例子。这段民俗起源于叫“东北三大怪”的顺口溜,就是:窗户纸糊窗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整理后,每一怪,都配上了一张图片,使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化因形象生动,富于活力,跃然纸上。

东北作坊系列,是他颇费周折正在打造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先期完成的豆腐坊、粉条坊、油坊、酒坊进入整理阶段,铁匠坊还在拍摄阶段。

他说:“现代工业的进步,让传统的作坊正悄悄淡出人们的视野,我必须把这种文化现象记录下来。”

我们聊得正欢,爱人提醒他,应该去打点滴了。

我一同前往。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去年6月,他在北京同仁医院做了眼睛手术后,身体一直不好,最近血压偏高,春节后打了半个月的点滴稍有缓解,近两天又有不适。不过,一说起摄影的相关事情,他便几乎忘记了一切。

躺在楼下一家小型医疗诊所的病床上,一位胖护士在他右手背扎上了针头,瓶子里是甘露醇,扩张血管的常见药。

他歪着头躺在床上,继续我们的谈话。他告诉我,在买了数码相机后,他在一位朋友家里偶然發现了一个Photoshop软件,这个被称为“图片商店”的软件,可以对拍出来的照片进行多种修饰,使拍摄效果更加完美。不久,这个当时还极少有人掌握的技术,被他拿来为我所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还潜心研究摄影理论。《数码摄影作品的主观影调》《民俗摄影的要点》《数码摄影接片要领》《摄影的抓拍和构图》《艺术摄影的创作方法》等多篇富有新意的论文,被多家专业报刊发表。

随着摄影专业造诣的不断提高,他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佳木斯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直接找到他,聘请他在佳木斯大学摄影系当客座教授。经人介绍,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也聘请他去当讲师。由他主讲的9门课程包括基础、数码、艺术、人像、广告、风光摄影等。直到去年6月眼睛手术之前,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已讲课2年。

现在,他是以养病的名义赋闲在家。可是,好多的摄影爱好者都希望得到他的指点。他便利用网络在线授课,每次讲课1到2个小时不等,在线听课的摄影爱好者有近百人。

更多时间里,他还是埋头电脑,整理拍摄的图片。在向我介绍每张图片拍摄经历和背后故事时,他偶尔摘下眼镜,将眼睛凑到离电脑屏幕只有10公分的距离。

半小时后,我再次进入他的工作室。

在他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2年后的2000年,因摄影成就突出,他成为哈尔滨铁路局摄影家协会主席。这期间,他的职务是原佳木斯铁路分局集经分处处长。

2006年,铁路分局撤销1年后,他主动申请退居二线,把更多宝贵的时间献给了他毕生挚爱的摄影事业。

当时,他购买了一辆213吉普车,车里装上了摄影器材、简易帐篷,以及水和干粮,每天驰骋在黑龙江境内的名山大川、市井胡同、乡村寺庙,以及少数民族部落之间。他坦言:“摘下眼镜,放下照相机,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我喜欢融入到百姓当中,拍摄那些人们还不留意,未来值得回忆的画面和故事。”

黑龙江江畔的街津口赫哲族民族村,是国内著名的一个赫哲族村落。每年,他都要去这里三五次,这里的赫哲族神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付安学(2013年去世)、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傳承人尤文凤、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付占祥,都是他十分要好的朋友。有一年春季,赶上春季捕鱼、小乌日贡(村体育运动会)、做桦树皮船、做鱼皮衣,他在那里一住就是一个月。仅从制作桦树皮船拍下的照片就可以看到,付占祥从搭建龙骨,到贴上桦树皮,再到撑船下水,一个环节不放过地全过程拍摄。

最难忘的是进入鄂温克人居住的大山里的过程。他求当地林业局的朋友,将他送进山里。正逢春季,深山里的天气格外冷,晚上,他就一个人睡在主人烤面包用的帐篷里。即便如此,他也拍摄出一组记录鄂温克人与驯鹿的故事。这组照片以“驯鹿鄂温克”为题,在《大众摄影》发表,在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8届“人类记忆”影赛中获得提名奖。

正是由于执着于摄影事业,他几乎将全部热情、精力,甚至收入都投入其中。迄今为止,他一家的居室,还是20年前单位分配的小两室一厅的房子。说到这里,他注视了爱人一会儿,接下来是一脸的愧疚。

在采访就要结束时,问及他投身摄影事业40年,在《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杂志》《中国摄影》等各类专业报刊发表摄影作品240余幅、撰写并发表摄影专业文章12篇、100余幅作品在国际和国内影展中获奖的收获时,他说了一句颇有感慨的心里话:“累并快乐着!”

猜你喜欢

照相机摄影
小猫的照相机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自制照相机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早的照相机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