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学概论
2015-06-16边元
边元
(上接第五期)
袁老受到《大学科技写作》一书中的“课题树”的启发,在分析研究日记这一对象时,可以运用“课题树”的方法进行,这就是“日记课题树”。“树”的概念是从图论中借用来了,做到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良好结合。树的根基处是总的较大的课题,由此向外伸展出若干树枝状的单元,每个单元是一个次一级的课题,由此类推下去,就形成了一张日记树状图,这个日记树状图我们称之为“日记课题树”。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话来说:“我们把及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组成部分。”学者袁爽之老人用“日记课题树”来着重说明:日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门具有系统知识学问,已从应用文之一的小苗,形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的日记文化。日记既是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现象,又是有着丰实厚重具有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源。这就是日记课题树构图的中心思想。袁老的日记树比拟是成功的,是作者才智和用心的结果。借助想象力与联想力,作者袁老的思维自由地生发开去,由此类推弛想,带出更多的东西,日记的意蕴丰富了,扩展了,加深了。袁老对日记文化现象以及对日记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有着较为详细而又有创意的阐发,识见高远,卓然可取。如果袁老对日记没有深情挚爱,是不会产生出这么多美好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的。“日记课题树结构”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概念划分体系。它比较好地表达了日记课题树的多级性,就可以帮助我们将一个笼统的日记研究对象,划分成合乎逻辑的若干等级的小课题,以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工作。有利于帮助我们选择出最需要、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课题,也更有利于我们拓展思路,使日记科学研究迈向宏阔的空间和走向纵深发展的轨道。对于一般读写日记的人来说,能更有目的去写自己喜欢和需要的日记,更好地发挥日记的功能与效果,提高认识水平和鉴赏水平。为了使日记树更加实用、完备和可操作,我从《青少年日记》杂志编辑部的角度考虑,对袁老的“日记课题树结构”不揣冒昧地做了一些必要的增补、修订和诠释工作,特向广大青少年日记爱好者介绍。
把日记作为一项科研题目来进行科学研究,不仅袁老有此卓见,北京中国教育学会也于2009年提出了“十一五”科研项目,即“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这一规划课题,并成立了课题组。作为日记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研究的实验学校,目前的分课题的实验学校已多达200余所。举例来说,以课题“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这个科研课题为基础,把它作为母课题还可以划分为子课题,如江苏东台市城南中学的子课题“农村初中生日记写作的价值研究”等。只要对广大师生有益有用,就会得到课题组的支持。
课题就是科研课题,是指科学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嗜待解决的重大事项。日记课题是指有关日记方面的科研课题,即在有关日记的科学研究中所围绕进行并力求获得结果的具体问题。“日记课题树结构”是袁老首先提出并亲手设计出示意图,我十分赞赏。把日记作为一项科研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正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我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新领域。它既是一项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科研活动,也是一项有利于广大中小学开展日记写作、日记教学、日记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把日记作为课题树研究时,主要是在广义的层面上来理解的。
开展日记课题树的科研活动,我认为前途广阔,大有作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探索、实验与总结。既然是探索和实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同心协力,下大功夫。任何科研理论和实验都是一个动态过程,都是在不断实践、摸索、追求中逐步完善、提高的。即使告一段落的科研与实验也还有待更高要求的检验。一种新观点、新理论、新实验的倡导,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调查,力求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我认为把日记作为这一个科研课题来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是我国日记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好事,将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置身于新世纪我国日记作品的艺术之林,在当代日记大家的日记里,讲真话,抒真情,不断涌现出情思佳美、具有典型散文风格的日记作品,对社会、历史、人生、现实生活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执着于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呈现出多元整合的态势,这就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析。
我深感把日记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来深入研究,它具有多级性、复杂性和广泛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日记课题树”设计者袁老也认为这只是一个草图,是个雏形,是抛砖引玉之想。我和袁老在书信及电话中相互切磋琢磨,多次商量研讨过,最终达成共识。袁老赞同我把他的日记课题树向全国广大青少年爱好者加以介绍。由此可见袁老的治学十分严谨,为人又十分严谨,为人又十分谦逊。他十分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日记树”的发表,有利于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有利于不同学术观点相互切磋和争鸣,有利于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和谐的学术环境。袁老的“日技树结构图”为了更好的弘扬日记文化,为人民生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蕴涵丰富,极具创意,可供引导中小学教师、日记研究工作者前进的方向和制定目标时的重要参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