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和思维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5-06-16刘立昌

广西教育·D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原理考查

从高中地理各个版本的教材来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往往只占一小节内容,甚至只是一小节里的两三段内容,篇幅不长,这在越早版本的教材中表现越明显。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地理学科思维的培养上却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其重要性与地位正在日益凸显。对照人教版三个版本的有关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正在逐渐受到课程专家的重视,如:人教版1995年5月第4版教科书中只有两段阐述,而且并未真正提出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人教版2006年12月第3版教科书已有三段阐述并配发了相关图片,明确提出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人教版2008年2月第3版教科书则用了一整节的篇幅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作出阐释,同时配发了大量图文资料与案例加以说明。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许多同行在处理本节教学内容时略显简单粗糙,甚至有应付嫌疑。有感于此,笔者特作此文以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位

我们不妨从现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架构来看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地位(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现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完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规律与原理的认识(必修1),再完成对人文地理事象分布及其成因、原理的理解(必修2),在已经掌握自然地理规律和人文地理基本原理以后,最终进入对区域国土开发与整治(必修3)的学习。教材以案例的形式将地理知识与原理及其应用鲜活地呈现出来,力图通过三册必修本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教学内容放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章节,是对整个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与提升,并为后面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作出铺垫与延伸,使之担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与思维在构建地理知识框架中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听到学生诉说地理知识如何零散、琐碎,缺乏一个知识的框架体系,只能强记硬背,而且就算背下来了,后面的应用也是个大问题,有时候用同样一句话回答同一类问题,用在这道题是合适的,用在那道题却不对了。出现学生所说的这种情况,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关键是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和思维的理解与应用出了问题,而且学生没能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在思考同一类问题时没能结合到具体的区域中去处理。比如“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亚马孙河与塔里木河的情况就差别巨大,只有兼顾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才能对它们作出准确分析,即必须先落实两条河流所在的具体区域,然后再运用整体性原理去思考。这样一来,地理知识将不再是零碎、枯燥而难以把握的。应该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学习内容并不算艰深,理解起来也不难,因为会有很多鲜活的案例来帮助说明。教学中最关键的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的推进与应用,落实在教学中,便是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自然地理环境向人文地理环境顺利推进,这是有关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构建从自然环境到人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维呢?以下是部分参考案例。

(一)在河流问题上的整体性思维体系。如果将河流的特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看成“果”,影响特征形成的因素便是“因”,此时可将有关河流问题的因果知识构建为如图2的整体知识框架。

(二)在人文地理区位分析问题上的整体性思维体系。人文地理大体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六大区位问题,其全面分析方法离不开图3所示的整体性思维体系(左侧要素为自然因素,右侧要素为人文因素)。

(三)在环境问题上的整体性思维体系。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本身的特点而产生的;次生环境问题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中资源的过度采掘、开发,或者向自然环境过度排放有害废弃物而引发或诱发的。因此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从图4切入,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等。

……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地理高考中的地位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会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放在重要位置。试题考查时又分为显性考查和隐性考查。

(一)整体性原理在自然地理题型中的显性考查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涵义包括:①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渗透,构成一个整体;②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力求保持协调一致;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④某一区域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域环境的变化;⑤每个地理要素除了具有独特功能外,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题例一】(2009年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图1),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淀

2.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题例二】(2010年安徽文综)34.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略。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10分)

【题例三】(2010年海南卷地理)图5中4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表示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15.若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则该湖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大约会持续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以上3个题例重点考查整体性涵义中的生产与平衡功能。

(二)整体性原理在人文地理题型中的隐性考查

【题例四】(2011全国文综)39.分析图中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图10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 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 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12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8分)

答案:(2)地域较广且较平坦;(西、北)气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祁连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丰,适宜牧草生长。(3)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适中)。河西走廊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民族与北部、西部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军马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北、往西的大片区域,气候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以及河西走廊以东地区则主要应农耕之需,皆不适宜大规模集中畜牧战马。

本题例的第(2)题是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要素对人文地理中的农业生产有深刻影响。人文地理区位的自然条件分析必须把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如图甲所示。第(3)题则是一道对人文地理区位原理的深刻考查,要求考生必须扣住题干中的“军马场”切入答题,难度较高。深入分析考题答案,得出其思考切入点是从该区域的特殊位置去分析。如图乙所示,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是环境各要素特征的先决影响因素,各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军马场”的特殊区位,解答本题的思考离不开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四、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与思维在培养现代公民素养中的地位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这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掌握地理知识的素养在地理素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途径”。这些地理知识既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与思维在构建地理知识框架中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各国决策和行动的指南,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使学生争做21世纪合格的祖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是地理教师的重要职责。今天的学子就是明天祖国与世界建设的参与者甚或是决策者。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通过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让地理整体性思维扎根学生心中,让学生真正学到受用一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初步具备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作者简介:刘立昌,中学高级教师,南宁市第三中学地理学科教研组长,南宁市高中地理科中心组和高三地理科中心组成员,2004—2014年连续担任高三地理教学,并多年执教文科实验班,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原理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