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老字号的重生与进化
2015-06-16王辉辉
王辉辉
手绘再现辽宁省喀左县山咀子镇,“双隆号”创立人郭景贤把牌匾挂上医馆门头
手绘“双隆号”第五代传承人郭秀珍坐诊场景
年近古稀的郭秀珍脑子里总会浮现出一个场景:
漫天飞雪的东北小镇上,一家名为双隆号的医馆里,一个身穿银灰长袍的中年人端坐在一张医案后,在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在微微泛黄的宣纸上开出了仿佛还缭绕着药草香气的方子。医馆柜台的后面,立着一排深红色的中药斗柜,伙计接过药方,麻利地抽开药斗取出药材,称重、包好、递给来人,一气呵成。
“我已经有点分不清这是梦境,还是儿时的记忆了。”郭秀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郭秀珍是双隆号的第五代传人,执业了一辈子的中医师。
郭氏家族自清朝创立的双隆号,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后,在她手上重生。如今,她的后辈又通过连锁经营的资本运作模式,希望恢复双隆号过往的盛景。
而这种努力,实则是民间力量推动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缩影,是基层中医药发展模式的探索。
老字号重生
清朝道光年间,生于河南洛阳的郭开怀开启了郭氏家族的行医时代,研制出了针对不同病因、不同体质的咽炎方子,这也是今天双隆号咽炎疗法的核心和雏形。
1910年前后,因连年天灾,郭氏第三代传人郭四辈举家迁往辽宁省喀左县山咀子镇,并在当地开了一家医馆。郭四辈去世后,在其子郭景祥、郭景贤的经营下,医馆的规模不断扩大。
1920年,兄弟两人正式创立双隆号,在山咀子镇方圆百里都很有声望,并与北京同仁堂保持着密切的业务往来。
1956年,双隆号被收归国有。1958年,郭氏兄弟带着老小回到洛阳,进入当地中医院工作。
后来,郭景贤的女儿郭秀珍继承了家族衣钵。郭秀珍知道,父亲和伯父一直惦记着双隆号这块牌子。上了年纪后,两老尤其爱讲双隆号的往事。因此,她暗下决心重振双隆号。
上世纪90年代,郭秀珍所在的洛阳市中州人民医院西大街门诊部实行科室独立经营,她承包了其中的中医喉科,并以“中医喉科”命名了诊所的名称。
那条街是中医诊所聚集区,仅郭秀珍的诊所附近就有3家中医喉科。为了凸显自身优势,她将诊所的名字换成了“中医老字号”,加上自身祖传医术精道,经常患者盈门。
这招致了附近其他诊所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老字号的标注抢走了他们的生意,甚至开始砸门、偷牌子。
这令郭秀珍颇为头疼。同时,也让她意识到,是时候让双隆号重见天日了。于是,她干脆把“双隆号”这块牌子挂了出来。
2003年,从医32年的郭秀珍退休,并在洛阳市涧西区的天津路开设了双隆号中医诊所,不仅在当地颇有影响,很多省外患者也慕名前来就诊。
2011年12月17日,双隆号咽炎疗法入选洛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走寻常路
郭秀珍的外甥温红卫并没有从医,但他一直关注母亲家族传承百年的双隆号,而且有更大的野心。
与郭秀珍不同,温红卫是一个典型的商人,对商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扶持和推进中医药的发展。这使温红卫敏感地意识到双隆号的机会来了。
“目前民间资本投资中医药行业的主要是建中医专科医院、生产销售中药、做中医保健健康管理三种方式。”北京鼎臣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而温红卫却不想走这些寻常路,他在《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不久,成立了河南双隆号中医专科医院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包括专科医院的后勤管理、健康信息咨询、生物医药研发。
“这是一种很灵活的选择。2014年以前这种性质的公司并不多,从2014年开始,全国同类企业已经超过了1万家。”史立臣评价说。
温红卫之所以选择做这样一家公司,是因为和医院比起来,其发展空间巨大。
他的设想,是要借双隆号的名气建立一个中医连锁门诊平台,汇聚一批民间名医,发展中医基层医疗,同时搜罗一大批效果好、却因没有资金和技术进行各种药理研究、药物试验,而无法获得合法身份的民间验方,进行现代化、标准化的药物研发。
“这样, 公司作为一个整合医疗资源的平台,连锁门诊部后勤管理、药物研发、社区居民健康干预等业务都可以开展,甚至最终可以做成一个大的医疗集团。”温红卫向本刊记者描绘了这幅图景。
他给双隆号的定位是基层医疗,“中医药起源于基层,发展于基层。因此很多医术高超的老中医和好的验方也散落在民间,我们就是要搜集这些优质医疗资源,为名医服务基层提供一个平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桑滨生在双隆号中医门诊调研时评价说,“发展中医连锁门诊是中医基层发展战略的一个构想,你们把它变成了现实,这很难得。”
“这正是我愿意带着团队跟他们合作的原因。”双隆号的合作伙伴、国家名老中医毛天东传承工作室的负责人毛书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9月,温红卫又向当地主管部门递交了成立双隆号中医专科门诊部的申请。
在经历了无数次曲折之后,2015年2月5日,温红卫的申请正式通过审批。双隆号的新征程终于开始。
合作与博弈
目前,双隆号在当地开了3家中医门诊部,除了双隆号第五代传人郭秀珍之外,还有洛阳中医院大内科主任杨素娟、河南省中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清波、史法璋中医外科第三代传人史巧英、中医副主任医师高伯正、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牛得草等共计13名当地名中医坐诊。
除了郭秀珍和高伯正为专职医生,其他的医生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到双隆号门诊部坐诊,根据工作量得到相应的工资。此外,双隆号还招收了十多名年轻的实习医生,作为双隆号培育的中坚力量。
与中医团队的合作则要复杂得多。
2015年春节,温红卫认识了毛书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郭氏正骨法的传承人,毛书歌一直希望能够把平乐中医正骨技术推向基层,使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的医疗服务。因此,他与理念一致的双隆号一拍即合。
谈判并不那么顺利。在温红卫看来,毛书歌实在“太难缠”。
双方争论的焦点不仅仅是利益分成问题,还有合作方式、人才招募及培训等更为细致的问题。比如,在谈判中,温红卫希望将来在其他地区开设的双隆号门诊部可以再引进其他的骨科团队,但毛书歌却坚持,无论“双隆号”的门诊开在哪儿,骨科团队都只能由他的工作室组织,也只能挂“毛天东”这一块牌子。
同时,因为是以团队的形式与双隆号合作,所以,毛书歌格外关注它将来拿什么吸引和留住年轻的高素质人才,比如职称问题、晋升空间、学习深造机会等等。
而在温红卫看来,只要利益分配好了,这些都不是问题,“目前在双隆号坐诊的名中医工资都在8000到1万元之间,年轻实习医生的工资也有3000元,这在当地属于高工资水平。”
利益分成方面,双方初步协定,与毛天东传承工作室的合作,利润将按6:4的比例分成,双隆号占4成。
“我们还在寻找其他有实力的医生和团队资源,这只是个开始。”温红卫表示。
然而,毛书歌的一个担心是,尽管医生的多点执业越来越受到提倡和鼓励,但如果未来双隆号的报酬明显高于坐诊医生所在的医院,势必会受到院方的抵制,从而限制这些医生资源。
一位行医40余年的中医师告诉本刊记者,实际上他所在的医院对于多点执业还是持否定态度。
百年制剂的“非法”隐痛
看着双隆号正逐渐恢复祖辈的声名,郭秀珍非常欣慰。但她心里却有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双隆号传承了百年的自制粉剂膏丸,虽然能够为数万名咽炎患者解除病痛,但直到今天它仍未获得合法身份。
目前中国的中医管理实行医药分管制。中医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的中医管理局和地方卫生局的中医科进行管理,中药则由国家和各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
“自古中医、中药不分家,它们是一个共同体。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中药则是其治病的基础,是中医治疗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40多年的中医临床和管理经验的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副院长高松寿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河南洛阳双隆号中医门诊部,双隆号第五代传承人郭秀珍在调配药材
而中药的管理也并没有根据其特色与西药区别对待。一些传统的中药制剂,想要获得合法的身份,要经过繁琐的医理、病理、药理研究和药物生化试验、临床试验等,这所要花费的代价显然不是一个“双隆号”可以负担的。
郭秀珍告诉本刊记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她就一直在尝试让自家经过千锤百炼的中药制剂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但始终未能获得成功。甚至在90年代,洛阳的药监部门也曾想把包括双隆号在内的几家中医世家的自制中药合法化,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由于没有身份,有一年,洛阳市药监局的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中,没收了双隆号诊所里所有自制的粉剂。讽刺的是,该执法人员有咽喉肿结,用了没收来的药后,竟然好了。于是,当天下午他们就把药都送了回去。
但有用并不代表合法。直到今天,每逢药监部门例行检查时,郭秀珍只能关门歇业一天。
事实上,如何确保中药用药安全,同时也保护那些传承百年的中药制剂能够继续为患者解除病痛,是目前中药管理中面临的难题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在2015年“中医药行业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指出,中药的评价中疗效应该是第一标准。“既不建议照搬西医、西药的经验,也不赞成闭门造车,应该既能考虑到中医药的特殊性,又能达到国际公认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