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有歌亦有乐
2015-06-15孙凝异
孙凝异
外地人眼中,歌乐山是革命圣地。但在重庆人的心里,歌乐山的“吃住行”,都是它的代名词:吃,林中乐辣子鸡,在直径近半米的盘子里,油亮亮的红辣椒堆积成山,人们一边抱怨鸡肉太少却又一边享受着找寻它们的乐趣;“住”,山里有家全城人皆知的精神病院,若有人调侃你往歌乐山去,就意味着你有“病”;行,这里有一条号称“魔鬼之路”的盘山公路,弯道多且急,坡度约40度,没被开发成赛车道,实属浪费。
或许正是因为这3个太过鲜明的标签,歌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反而被掩盖了,这个因“大禹治水功成召宾歌乐于此”而得名的山水之地,曾留下郭沫若、冰心、老舍、臧克家、蒋介石、林森、冯玉祥等人的墨迹,尤其是抗战时期的重庆,歌乐山更是文化集中地。如今,这山里隐着一群人,以手艺为歌,自得其乐。
漆之乐 匠之心
橘子本名陈巨涛,38岁,湖南人,因为妻子是重庆人,便落脚沙坪坝区。听说橘子已经好些年,直到半年前,才知道他在做大漆,还是知名漆艺大师何豪亮的弟子。
橘子的大漆工作室在一片农家楼房里,一楼是工作室和阴房,二楼是4位师傅的住房。正在勾画金漆的两位师傅是青海人,都十分年轻。他们正在创作的6个柜子,以黑红大漆为底,金漆描绘山石庭院,画面中的小童全是大漆贴金箔的工艺。其中4个红漆柜的正面有101个小童,顶面有49个,两侧各48个,每一个小童需要画8遍才能完成,费时费工,相当辛苦。这几个柜子,给客户的价格是10万元,而橘子承诺的交付时间是:“大约一年吧。”
“为何不找科班出身的人?上手更快。”
“以前来过两个做兼职的,静不下心,学院派的也很少真正接触过大漆。我们的师傅,是打算花时间培养成匠人的。”角落里,有3个大桶,橘子边说边掀开密封大漆的硫酸纸,提醒我们千万别报着侥幸心理尝试去触摸,以免过敏。这些漆,都是他们从太行山割的生漆制炼而来。制漆的工具,是何豪亮大师发明的太极制漆盘,要让一盘生漆脱水到含水量只有5%左右,才是一盘好用的漆。这个过程,漆盘要不间断地旋转搅拌3~4天,大家轮班值守,根据漆的状态随时调整转速和脱水时间。
生漆能制成3种漆:透明漆、黑漆和快干漆。有颜色的漆,都是透明漆加矿物或植物颜料调成,尽管称作透明漆,实际上它并非100%透明,而是半透明的棕褐色。在紧靠阴房的一面柜架上,整齐排列着许多塑料罐和瓷碗,五颜六色,都是橘子用大漆调制的干漆粉和色漆,而干漆粉能在画面上做出富有层次的肌理感。
割漆、制漆、上漆……传统工艺的步骤一个也不会少,因为对于漆艺,橘子从不会节约成本和精力。他说:“我觉得生命的本质就是用来浪费的,何不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那就会更尊重自己的这份事业。”
制陶人的桃花源
从橘子的工作室出发已是下午两点,太阳正浓。前往重庆主城算是唯一的一座柴窑。目的地在小路的左下方,看到一栋镶嵌细长玻璃的红砖瓦房就到了,院子中央有一棵黄桷树,从竹林旁的水泥小道下去,是柴房和茶室。窑,在茶室与工作间相交的角落里。
这个地方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陶艺老师尧波打造的,两年前她找到这个废弃了六七年的农舍,以一年2000元的价格租下,希望以柴窑为基础建立一个空间平台,把火的精神带回当下中国的同时,弥补校园教育的不足,她还希望能创造一种更有活力的生活方式。
开荒、设计结构、铺路、修房、采购防火砖、整理竹林、收集附近的木柴……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一个充满乡村设计感的地方落成,尧波为其取名“空间”,参与者有10多人,除了学生,还有民间艺人和国外的陶作者。他们把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实验者。“古老的柴窑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它的创作不同于电窑或气窑那种标准模式,柴窑能给人带来未知的惊喜。”张剑伟介绍说。他是这里的老大哥,长期住在山上,从种花草到烧窑,打理空间的一切。
这座柴窑由台湾的老师设计,全部采用歌乐山上出产的高温耐火砖砌成,一匹砖的价格是10多元,修好这座窑花了近10万元。而柴火,大多来自家具厂废弃的木柴,还有在歌乐山田间地头里收集的柴料。烧窑一次,要3天3夜,十几个人轮流值班,装窑、劈柴、投柴、控温、开窑……每一步都是亲自操作,以期寻找到歌乐山当地的特征,而出自这里的作品,就叫“歌乐烧”。
2013年5月18日午夜1点点火,第一窑,芝麻点居多,歌乐山本地泥土温度偏低;
2013年5月23日中午11点点火,第二窑,温度定为1200℃;
……
2014年12月31日下午4点58分点火,第六窑,跨年烧。
时隔半年,歌乐烧开出了第七窑……在这个充满诗意的陶艺空间里,与自然对话。
歌乐山中趣
沿着从橘子的工作室到歌乐烧的那条主马路走,还能发现许多有趣的地儿,竹轩便是其一,这是一家古董店。白瓷砖的两层小楼看上去有些年份了,它们掩映在大株的绿植下,颇有几分残韵。店主小意是歌乐山土著,这房子是他的家,以前就睡着侧房的一张古董床上,但现在他不住这里了。小意收古董已有七八年时间,近几年市场不景气,以前与他一起收古董的兄弟开起了出租车,而小意现在主要做金丝楠阴沉木的雕刻、买卖,“平时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情形也少有了。
在离歌乐山枫香园度假屋不远的根雕作坊,前院搭的木架上爬满了葡萄藤。店主是位四五十岁的福建人,作品多以大型写意的树根为主,参展是他最大的销售渠道。听说在精神病院附近也有一个做大漆的工作室,主人叫文森,是一位做音乐的外国人在自行研究漆艺;在山上,还有个龙洞私家园林,算是最早期的农家乐,主人以园、院、崞方式设计建造,石刻、木雕、盆景无数,一步一景,别有趣味。
待在歌乐山的手艺人还有很多很多,但相互间知之甚少。即使都住在这座山里,他们对所提到的其他手艺人最多的回答是“不知道”、“听说过”。或许正是这种介于刻意与不刻意的“隐”,这群人才得以在此扎根,呈现给大家歌乐山的另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