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循环农业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015-06-15赵华蔡晓婷张荣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循环农业建设研究保障体系

赵华 蔡晓婷 张荣荣

摘 要: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完善的保障体系。完善的循环农业保障体系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础、“助推器”和“稳定器”,同时也能确保农业废弃物从源头的分类、收集、运输,到最后的综合利用、处置等每一个环节有效运行。该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在发展循环农业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循环农业保障体系,包括配套技术支撑体系、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政策法规制度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化管理运行体系,研究了应建设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循环农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104-04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ound loop security system. Perfect security system is the basi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ycle of agriculture,"booster" and "stabilizer",but also to ensure that the source of agricultural waste from the classification,collection,transportation,and finally the utilization and disposal of each link effectively.The paper mainly analyzed that China should establish a sound security system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process,including supporting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investment security system,security system,institutiona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system and social system. The main focus of construction were studied.

Key words:Circular agriculture; Support system;Construction research

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1]。发展循环农业,最主要的目标是将农业废弃物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从而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农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然而,在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相关基础保障体系不健全,例如,技术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到位、政策法规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社会化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导致发展循环农业的动力不足,无法稳定循环农业的全面发展。

根据国外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的实际,发展农业静脉产业,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支撑才能真正运行[2]。农业静脉产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配套技术的支撑、资金投入上的保障、政策法律制度的支持、基础设施设备和社会化的管理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是发展农业静脉产业的“助推器”和“稳定器”,能够有力地支撑其发展,确保农业废弃物从源头的分类收集、运输,到最后的综合利用、处置等每一个环节的运行,是农业静脉产业的现实基础。

因此,将循环农业各个保障环节相互结合,发挥它们的整体作用,对构筑和稳定循环农业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循环农业体系和保障体系的相互关系,见图1。

1 完善循环农业的配套技术支撑体系

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将废弃物做到资源再利用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相应的配套技术体系。技术体系主要由促进废弃物资源的利用、最终处理或处置等各类技术组成。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以及掌握了燃料化、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材料化等“五料化”技术利用,并且每一类技术中又包括众多单项专业技术或者组合技术。

技术支撑体系对发展循环农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集成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成果的结果。建立健全技术支撑体系,一方面需要积极地与发达国家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地进行自主研发。在市场机制的环境下,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开发-应用-扩散的模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依托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组织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技术,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2 健全循环农业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在建立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应当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循环农业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建设初期,其资金投入主要靠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在循环农业基本建成和正常运行后,其自身将会实现资金的累积,同时还有外部资金的融入,见图2。

首先,政府对农业投入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时,可适度调整各项投入,以应对其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保证资金投入能按循环农业发展需要适当增加。必要时,可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相应的责任约束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循环农业投入的职责,确保形成稳定可靠的建设资金来源,完善循环农业的投入机制。其次,在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多种手段,给予农户及其他投资者优惠,调动生产者及投入者投入资金的积极性。最后,从总体上应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行为商业化,运行机制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可通过提高循环农业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吸引信贷、非农企业资金、农户个人等多方面的资金,以形成可持续的循环农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各级银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同时应鼓励、引导相关工业、商业、农业企业对循环农业进行投资。

3 加强循环农业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律体系保障。我国应从法律上确定处理农业废弃物的基本方针,包括处理标准、设施标准和委托标准等方面。明晰各级政府对农业废弃物管理的责任,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从政府主导废弃物管理过渡为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各级政府应按法律政策的规定,统筹规划,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废弃物的处理计划,对设施建设进行受理、许可和指导,对排放单位实行监督。采用委托、招标、特许、批准、许可等多种行政方式,引导相关企业从事农业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理。

在法律中明确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实行“责任分担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和“排污者负责制”。进行“谁污染,谁负责”的管理制度,规定不同的排污者对排污行为和不利结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确定生产者负有回收利用其废旧产品的责任、相关企业负有环境主管部门报告的责任,定期向行业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其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主管部门应该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个人排放者应履行对自己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分类的义务,并在指定地点免费排放。

针对农业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生态环境等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有关土壤污染、流域污染、环境安全事件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规定各种评价指标,协调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切实保护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4 强化循环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以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为保障,如农业废弃物资源的收集设施、储藏设施、运输设施、资源化利用、废弃物处置设施。建立基础设施体系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再生产的重要条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资源专业化处理设施设备,有助于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能力。

其各种设施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收集设施,包括建立家用收集桶和专门的回收网点,促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实现分类回收;利用设施,包括利用设备和必要的专业组织机构等。如收集处理农作物秸秆需要秸秆还田粉碎机和打捆机、压块机、青贮机等。在秸秆及粪便等资源利用中,户用开发沼气需具备沼气灶、沼气压力表、沼气开关、直通、三通、输气导管,还有沼气灯、电子点火器、沼气汽水分离器、沼气脱硫器、沼气热水器、沼气饭锅等设施设备;大中型集中沼气工程中,厌氧发酵罐是主要专用设施之一。采用热解气化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时,气化炉是必需的设备。采用堆肥法时,需要相应的发酵装置。

鉴于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实际条件,应从宏观上部署,集中力量建设,通过循环农业重点产业建立省、市、县、乡、村相结合的人力、物力投入体系。采取县、乡政府补助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补助一部分,农户自筹一部分的集资方式,积极鼓励农民修建储藏设施,购买相关机械,提升装备水平,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产业链、肥料产业链、饲料产业链等循环农业链,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循环农业链建设速度。

5 建立循环农业社会化管理运行体系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建立社会化的管理运行体系。政府在宏观上起主导作用,环保部门负责行业指导,以循环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力,同时引导其它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和支持。本研究以市、县、乡、村发展循环农业为例,设计了循环农业社会化管理运行体系,见表2。

5.1 建立健全循环农业社会化管理运行体系 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采用“农户缴费、政府补贴、源头分类,桶装收集、定时清运、分类处理”的管理制度,强制执行农业废弃物分类收集,按照“农户——农业废弃物收集员——农业废弃物中转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网络”的模式进行回收、循环利用。为强化全程管理,确保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落实,可专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规划建设局、环保局、各镇(乡)人民政府、村委会、垃圾收集员、农户等在共同推进循环农业 建设中所担负的责任。

5.2 加强循环农业社会化日常管理运行规范

5.2.1 统一农业废弃物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的操作标准 在配齐必要设施的基础上,教育引导村民了解农业废弃物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的基本要求,掌握农业废弃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养成分类的良好习惯。此外,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讲解示范、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使农业废弃物收集员懂得如何对不同农业废弃物进行收集、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尤其是在中转站或收集网点,要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预防“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

5.2.2 规范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标准 督促各镇(乡)根据相应的处理模式,使农业废弃物处理的主要设施如垃圾桶、农业废弃物运送车、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等建设规范、有序。切实做到主要设施按标准建设,确保设施配备统一、齐全。

5.2.3 规范循环利用网络的建设和建设标准 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建立市、县、镇(乡)、村四级循环农业体系网络,并统一各类回收资源的回收方法和价格;由环保部门负责指导农业废弃物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各项业务,中转站集中从事农业废弃物收集资源化利用具体业务,同时,此环节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将逐渐吸引有关企业加入。

为加快循环农业社会化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应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广泛宣传教育[1],用群众容易理解、喜闻见乐的方式,唤醒全民的环保和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意识,教育全民关注循环农业,引导、培养公民的自觉参与静脉产业的行动和生活习惯,并从小抓起,在各类学校中进行相关教育,促进形成常态化运行制度。

参考文献

[1]赵建忠.发展循环农业是保护农业环境的根本出路[J].现代农业,2012(02):88.

[2]范连颖.论环境教育构筑日本循环型社会[J].现代日本经济,2005(01):61-63.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循环农业建设研究保障体系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基于专业特色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