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引进留学人才问题的研究

2015-06-15司江伟沈克正

关键词:引进高校

司江伟 沈克正

[摘要] 高校加快引进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对提升学校整体实力乃至促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中国高校引进留学人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高校学科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人才发展环境仍需优化、考评机制不健全、配套措施不完善等。为此,高校应着力推动学科发展、改善人才环境、健全考评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以引进更多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发展。

[关键词] 高校;留学人才;引进;人才环境;考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9; 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2-0097-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本质上演变为优秀人才的竞争。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在世界范围内延揽优秀人才,其中扩大招收留学生成为其主要手段,而中国和印度则是数量最大的留学生提供国。[1]这就造成了中国大量优秀人才的外流,这些人才若不能及时“回流”或者“环流”到国内,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采取比发达国家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应该成为中国引智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中国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任, 其能否延揽优秀的留学人才为我所用,不仅会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化进程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

而且会影响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高校引进留学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际机遇

2008年以来,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萧条,至今尚未完全复苏。这使得欧美企业不同程度地缩减人才招聘计划,一些企业甚至进行了裁员。同时,欧美企业给予员工的薪酬待遇也被缩减,这其中不乏高新技术企业。这些状况造成了海外留学人才在欧美获取工作的机会大大降低,其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由于中国政府果断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中国经济增速始终维持在8%左右。“风景这边独好”的经济形势,对留学人才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为着力引进中国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创新创业,中央相关部门及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及“百人计划”等引才引智计划,对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2.国内机遇

从国内的形势来看,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急需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这深刻指明了破解中国当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由于创新驱动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这将为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目前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校也成为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国家以“985工程”、“211工程”和“2011计划”等项目为抓手,带动了高校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当前,中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进一步得到加强,部分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的差距显著缩小。高校自身的这些优势无疑会对海外留学人才产生吸引力。

(二)面临的挑战

1.国际挑战

目前,在全球范围的“脑力战场”上,各国形成了激烈的“抢才”局面,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竞争力最强。美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较多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完善的基础研究设施、较为优厚的物质文化条件,吸引了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到美国工作。在移民政策方面,从2014年开始,美国实施新的更加宽松的H-1B签证政策,合格的非移民签证申请人,在签证失效后的4年内,可以免面谈续签,这就为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在个人待遇方面,美国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留住人才:

美国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保障政策和退休金政策等,吸引高层次人才到美国工作,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美国实施高薪聘才,对于高层次人才给予高于发展中国家数倍的待遇。

在科研支持方面,美国政府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本届政府支持力度更大,每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3%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美国企业界也同样重视科研,纷纷加大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得益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得力举措,美国在延揽全球英才方面处于绝对优势。根据美国政府的统计,大约30%的来美留学生学成后会选择在美国定居,成为美国人才。正是人才的涌入,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流入,使美国形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这也是美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持续优势的关键所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月

第31卷第2期司江伟,等:高校引进留学人才问题的研究

2.国内挑战

高校引进留学人才还面临着与国内其他组织竞争的挑战。调查显示,目前归国人才服务于外企和三资企业的比例占29%,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占16%,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占15%,选择自己创业的占11%,在国企工作的占9%,其余则选择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领域工作。而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海归人才中,单纯选择在高校发展的人才不到7%。①

由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易于直接得到转化。同时,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人才的物质待遇与高校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并且企业往往更具竞争性和挑战性,这些对留学人才都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各地人才创新创业园区的建立,如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上海浦东国际人才创新实验区、天津滨海新区创新创业基地、深圳前海深港合作人才特区、武汉东湖开发区创新创业园区等,它们在金融支持、股权激励、本地落户以及生活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优秀归国人才去创新创业。

二、高校引进留学人才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引进留学人才的成效

1.海外人才回流形势向好

1978—2013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30586万,其中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14448万,单是2013年一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就为3535万,较前一年增长了8万多,同比增长2953%。[2]数据显示,近5年回国人数达到80余万,接近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年均递增36%,截至目前,各地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超过2万人,其中“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总数已达3319人。[3]

总之,在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连年增长的同时,归国留学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且近些年来归国留学人数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的速度,这意味着中国规模引进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局面已经形成,这为高校引进留学人才提供了契机。

2.高校引进留学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归国潮的出现,归国留学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高校海外引才的状况更是令人欣喜。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将引进海外留学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从2006年至今,学校引进的73位高层次人才中,海外引进比例占85%,这些海外引进人才主要来自美、英、德、日等国家;新增的300名教师中,从海外招聘的比例达到1/3。②再如,上海交通大学于2007年制定了《上海交通大学2020战略发展规划》,提出“人才强校”战略,面向全世界揽才,特别是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几年来,上海交大共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400余人,这些人才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对2007—2011年回国到高校应聘工作的留学人才的统计分析:应聘者以高学历为主,其中45%拥有博士学位,30%拥有硕士学位;求职人员的层次很高,其中教授占5%,副教授占13%,助理教授占54%,共占应聘者总人数的72%,基本满足国内高校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4]

3.高校引进留学人才的作用正在显现

留学人才在高校回归后的效应正在显现。

留学人才加入到高校后,他们将在海外学习掌握的前沿学科知识和先进科研技术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重大项目的申报及完成、论文发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乃至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对高校产生了不小的正效应。

以重大项目申报及完成情况为例,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5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每一个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均有来自高校的留学归国人才的参与,如《低维材料中新奇量子现象及其调控的机理研究》的项目完成人顾秉林、段文晖等人,均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在5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中有45项由高校负责,并且多数是由留学归国人才主持。③有关研究显示,留学人才在经过3~4年的适应期后,大多数能够在高校开辟一片自己的科研天地,为推动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校引进留学人才存在的问题

1.学科发展平台还较薄弱

总体来说,在中国高校工作的高层次归国留学人才大有用武之地,但同时国内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限制,尤其是学科水平的影响,使得高层次归国留学人才发展受限。通过分析中国科学评价中心2014年发布的《最新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关于中国大学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排名学科列表发现: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学科总体实力不是很强,虽然在物理学、工程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表现比较抢眼,但这些学科强的学校也仅仅集中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少数高校,还没有形成一个规模性的一流学科建设群。另外,中国大陆高校的学科发展不平衡,在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的143所高校中,有37所高校仅有1个学科进入前1%,并且在微生物学、心理学、遗传生物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等学科只有极少的高校进入ESI前1%。④由此看来,中国大陆高校整体学科水平亟待提高,为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发展提供平台的任务相当艰巨。

2.人才环境仍需优化

环境对人才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5]近年来,高校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其往往聚焦在人才发展的“硬环境”建设上,而“软环境”建设仍存不足。中国人事科学院对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环境问卷调查分析显示,留学人才满意度较高的前五项因素分别是:计算机互联网普及程度(631%)、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513%)、社会安全状况(474%)、经济发展水平(472%)、文化设施(376%)等硬环境要素;满意度较低的后五项因素分别是:风险投资规模和质量(126%)、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活跃程度(133%)、新技术从科研机构向市场转移的效率(148%)、法律法规执行力度(161%)、人际交往信任程度(194%)等软环境要素。[6]根据分析可以看出,留学人才发展的“硬环境”取得了较高的满意度,“软环境”亟待改善。

3.考评机制不健全

考评对人才的发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目前中国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考评呈现出两种极端状况:一是过于粗放,只是从教学、科研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才作出简单的评定,缺乏具体、明晰的考评指标体系;二是过于细化,对教学、科研等方面制定了细致的指标体系,而且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赋分办法,将高层次人才的所有活动量化处理。从近几年高校人事管理的趋势看,后一种倾向正在渐次强化。年度考评、岗位考评、职称评定、导师评聘以及项目考评等等,名目繁多,使得高校高层次人才疲于应付,他们“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不是在接受评审,就是在准备接受评审”。为应付诸多评审会,高层次人才还要准备纷杂的汇报材料,难以静下心来做长期研究。

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其过程和结果很难在短期内以量化的结果呈现。因此,短期内多头、多频次的考评无助于高水平成果的产生。如何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让归国留学人才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不为名目繁多的考评所困、所累,保证他们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是用好归国留学人才的关键所在。

4.配套政策不完善

当前,高校对海外留学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在海外留学人才的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社会保障等方面均存在大大小小的政策壁垒,这些使得归国人才仍存在一些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发展。如海外留学人才的国外工龄与国内工龄并轨困难,在海外的医疗保险无法与国内的对接,影响了归国人才的社会保障问题;归国人才的子女对国内教育体制不适应,归国人才的配偶未必有能力自己解决工作等等,

也成了归国人才的烦恼。这些都是留学人才回国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引进留学人才工作的对策

(一)推动学科发展

只有好的平台,才能吸引好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对其所从事的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高校不仅要为归国留学人才敞开报国之门,更要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相比,高校吸引留学归国人才所具有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其提供的学科平台可以发挥归国留学人才的学术特长。如果让归国留学人才白手起家,建设一个一流学科是很不现实的。这就要求高校从国情、校情出发,合理规划和设计学科发展方向,对相对优势的学科采取倾斜政策,搭建学科发展的平台,再通过引进归国留学人才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

(二)改善人才环境

第一,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努力探索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校情的高校人才工作管理机制。要下大力气摒弃“行政化”、“官本位”的做法,突出学术本位、学者本位,保证归国留学人才集中精力做研究、出创新成果。

第二,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高校的海外人才引进工作。要加强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顶层设计,统一引进海内外人才的政策口径,实施合理的管理办法,保证海外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协调发展。

第三,在符合高校规定的前提下,要给予归国留学人才一定的科研自主权和经费支配权。同时,要努力建立起透明、合理和公平的学术环境,努力消除学术“潜规则”,将所有的规则明晰化,为归国留学人才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氛围。

第四,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为海外人才多出、快出发展成果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高校要提供必要的实验室、信息资源和设备仪器等资源,在科研硬件方面为海外留学人才开展创新创造活动搭建优越的平台。

(三)健全考评机制

第一,合理设置人才考评体系。在考评导向上,要关注“现实产出和未来潜力”。在考评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在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要求有所侧重。在考评标准上,要根据岗位、专业分类设置多元化标准体系。在考评方法上,采取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避免纯定性或者过于量化两种极端。在考评主体上,除了本校的师生外,可适当引入国内外同行专家等进行多元考评。

第二,探索建立一体化的人才考评机制。高校要将年度考评、岗位考评、职称评定、导师评聘以及重大项目的考评等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内部多头、多频次考评的问题,为高层次人才减轻负担,排除干扰,保证高层次人才静下心来,利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关注一个研究领域,争取产出影响深远的重大成果。

第三,高校要建立规范的考评程序。要建立由个人述职、负责人审核、集体评议、结果公示、申诉复议、奖惩兑现等环节组成的考评程序,保证考评过程、结果的公正性。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学术带头人、团队负责人在考评中的作用,将个体考评与团队考评、组织考评结合起来,提高考评的效率和效度。

(四)完善配套政策

第一,要协调相关部门妥善解决引进的海外留学人才入境和安置的问题。要积极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使得海外留学人才归国和安置等更加方便快捷。努力解决海外留学人才的户籍身份问题,使他们享受到同等国民待遇,在公积金的使用、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到相应待遇和权益。

第二,要完善各类针对留学归国人才的保障措施。要切实解决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在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如工作生活的位置、配偶的工作等问题。

第三,要建立合理规范的反馈机制,让优秀海外留学人才能够对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的执行进行及时的反馈,充分表达他们的诉求,不断修正和调试政策措施。

四、结论

高校引进留学人才,一方面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又深刻影响着国家“人才强国”及“科教兴国”两大战略的实施。因此,高校要依托已经取得的引智成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推动学科发展、改善人才环境、健全考评机制、完善配套政策等对策,克服各种困难,进一步加强引进留学人才工作,以引进更多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发展,以此来促进高校自身及国家的发展。

注释:

① 《“海归”变“海鸥”留学归国多活跃在高新科技领域》(见2009年12月1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091201/t20091201_426188.shtml)。

② 《统计显示逾七成海外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见2012年11月19日出国留学网 http://www.liuxue86.com/a/715329.html)。

③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见2015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门户网站http://www.most.gov.cn/ztzl/gjkxjsjldh/)。

④ 《最新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见2014年10月24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网站http://rccse.whu.edu.cn/html/2013/10/201310242234021.htm)。

[参考文献]

[1] 王辉耀.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5.

[2] 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降幅明显回国人数增多[EB/OL]. (20140310) [20141129]. http://www.jyb.cn/world/gjsx/201403/t20140310_573328.html.

[3] 盛若蔚,刘铮.“海归”总数突破百万[N].人民日报,20130324(3).

[4] 2011年全国高校人才引进数据分析报告[EB/OL].(2011310) [20141129]. http://teacher.eol.cn/html/t/shujvbaogao/index.shtml.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7.

[6]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一周年情况评估报告[J].前瞻与思考,2012(1):1415.

[责任编辑:赵玲]

猜你喜欢

引进高校
关于国企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近三年引进虚构类畅销书的出版状况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广告学著作引进与广告学的发展
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人才引进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