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背景下城市会展业发展再思考
2015-06-15蔡礼彬齐红霞
蔡礼彬 齐红霞
[摘要] 针对“十二五”期间各地会展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在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在会展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会展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介入会展业的程度也会发生变化。政府应厘清职能,站在城市和产业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会展业发展,把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会展业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企业边界变动主要是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展开的,作为规模边界较小的会展公司来说更是如此,无论是通过多元化战略进行规模扩张还是通过外包剥离非核心业务,都要围绕增强企业核心能力来进行。
[关键词] 职能;能力边界;规模边界;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2-0019-0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年4月17日宣布启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要求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在讲究“眼球经济”的现代社会,会展经济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会展经济成为提高城市及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需要研究会展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会展企业的边界问题和定位问题。因此,本文不揣谫陋,尝试从两个层面深入探讨“十三五”期间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应该如何扮演各自的角色。
一、文献综述
(一)政府边界研究综述
会展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对资源的整合,更需要权威和强势机构的支持,所以自然离不开政府的参与。随着会展业规模和涉及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介入会展业的程度会随之发生变化。对于政府在会展业的发展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地方政府在会展业中该如何转变职能、如何为会展业提供公共服务等问题,有关专家学者各执一词,缺乏共识。
西方学者认为对政府边界的界定实际上就是界定政府公共职能的范围,对此不同理论学派有着不同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政府应当大幅度削弱职能,尽可能地远离经济生活,政府应当仅仅作为市场的推进者。3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及政府干预理论逐步兴起,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均衡,只有政府积极干预才能克服和纠正市场带来的一些弊端。中国学者对于政府边界研究大多围绕着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而展开。盛洪认为,市场交易在两两人的交易不存在直接的外部性情况下更有效率,政府则在两两人的交易存在直接的外部性的情况下更有效率,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位于两两人的交易与两人以上的交易之间。[1]许一鸣、李勇认为,政府与市场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边界,尽管市场与地方政府都有着各自的“定义域”,然而并不能依此就建立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固定边界。[2]李春龙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析了政府与市场的绝对边界与相对边界,认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处理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唯一途径。[3]谭荣、曲福田则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市场和政府边界的确定实质上就是为交易寻找适当的治理结构。[4]高玉林以市场、企业、个人、国家、政党、非政治组织、法律和社会等为考察对象或参照物进行横向比较,探讨政府与上述对象之间的关系或互动,来促进人们对政府边界的认知和划定。[5]皮建才则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纵向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认为中央与地方的政府边界会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迁,边界界定实际上是一种效率改进过程,需要以宪政的形式确定下来,否则将会重复付出试错成本。[6]蔡礼彬、贾君刚认为在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地方政府应当发挥积极扶植、规范引导的作用,而当会展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地方政府应该在规范市场环境与提升会展业的文化品位方面扮演更多的角色。[7]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月
第31卷第2期蔡礼彬,等:“十三五”规划背景下城市会展业发展再思考
(二)企业边界研究综述
企业边界问题一直是国外企业理论界研究的重点,该理论经历了起源、发展、深入发展和创新等几个阶段。[8]科斯(Coase)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企业边界”这一概念,并分析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问题。[9]自此,国外学者便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边界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有基于交易成本、基于产权理论、基于战略、基于知识、基于资源和基于能力的企业边界等研究。威廉姆森(Williamson)认为,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并进一步指出影响企业边界变动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10]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的最佳规模是当企业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确定的规模。[11]Langlois等学者是基于资源的企业边界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边界的最大贡献是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对企业的边界或企业规模作了界定。[1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某单一方面对企业边界的阐释已经无法解释现实实践中的很多现象,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中服务外包、虚拟企业组织、战略联盟等现象的出现,对企业边界的综合观模型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纵观国外学者企业边界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具体结合实践应用的研究并不多见。
二、政府在会展业管理中的边界分析
会展的政府边界究竟在哪里?政府是会展产业的主体,还是会展经济的引领者、会展环境的建设者、会展服务的提供商抑或会展安全的守护者?笔者认为,当会展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独立生存、发展能力的时候,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应当适时弱化,逐步由政府扶持向市场化运作过渡。如果地方政府还是一如既往地直接介入,采取直接主办、直接组织、直接投资和直接补贴等办法,势必会导致展会管理和展馆经营的不善。对于已经日渐完善的成熟型展会,政府不应再充当全能的保护者,而应适时放手,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协调展会的发展。因此在“十三五”时期会展的政府边界模式可以参考图1。
图1政府在会展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一)认清优势,合理规划,做好定位
政府在发展会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城市龙头会展项目的培育及其与整个会展业发展的互动。在会展业起步时,由于从业者不成熟,各方面资源较为贫乏,此时政府应尽量给予扶植,引导会展业健康发展。会展经济是城市经济,展会承担了一部分城市公共性功能,因此衡量它的成功与否,不应仅以它本身是否赢利作为唯一标准,还应当充分考虑它的公益效果和社会效益。正是由于会展业公益性和赢利性并存,政府在其初创阶段应给予适当的支持,要“扶上马,送一程”。政府的适当介入,可以大大缩短会展业的培养期,有利于会展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政府有责任对会展业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制定好游戏规则,并当好裁判,使行业内有序竞争、合理竞争,这样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在会展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并走上市场化运作后,政府应该适时转变职能,跳出会展活动的微观运作,将主要精力放在会展活动的宏观调控上,发挥对会展的政策支持、产业导向和市场监督作用。此时政府部门不应再干预和具体参与会展的经营业务,而应逐步将会展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通过政府授权的方式向会展行业协会转移。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会展企业的发展壮大,政府要加强同国际组织及中央政府的沟通交流,争取获得更多大型国际(国内)会展的主办(合办)权,并在获得主办(合办)权后将承办权让渡给会展市场主体,由会展企业进行具体的会议和展览的运作经营。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监督,对行业协会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管理。
(二)营造健康有序的会展行业环境
一个城市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除了需要良好的硬件配套设施外,外部的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不可或缺,二者亦需由城市管理者——政府来提供建设。外部空间环境是指城市的硬件设施和开展会展工作的基础设施,如公益设施、旅游资源、公共交通、通讯物流、生活服务等。社会环境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对外开放的心态,体现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主要包括人文传统、居民素质、行政法规、政府办事效率等。政府要加强对会展的管理,防止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欺诈、骗展、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地方主管部门要对申报的展会进行统筹规划、合理排期,要对举办时间冲突的展会项目进行协调,避免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要优先安排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以上的展会项目,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会展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会展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时,政府着力维持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同样是为了维持会展业的持续发展。
(三)部分职能外包与剥离
行业协会是沟通政府和企业的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协会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行业各方面的信息,能提供各类有效服务,正确引导会展资源流向;协会要配合政府制定一系列规则,保证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尽可能消除“市场失灵”导致的不利影响;协会要加强自身功能建设和组织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建立行业协调和自我约束机制,以行业自律的方式负责会展市场的协调和规范。会展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重视市场导向的把握和市场主体的培育。让企业唱主角才能使会展业的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专业化、市场化的轨道。所以,政府应该更多地站在全市和产业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产业发展,而不是承办展会。这就是角色和职能在适应市场变化前提下的转变。
(四)做好各种服务工作
政府应认识到会展行业的市场主体是企业,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来规范市场。企业应争取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支持,获得法律保护,享受各种合法权益,并根据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在法律和行业规范的许可范围内,诚信、合法、自主、规范经营,把握市场机遇,发展壮大。同时,政府要建立会展职业培训时效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增强实务操作能力。要鼓励会展企业通过委托高等院校培训、赴国(境)外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会展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水平;要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与城市劳动就业保障部门、会展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健全会展专业的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职业技能考证培训体系;要扶持大学会展专业或重点学科基地的建设发展,重点培养会展专业高、中级人才等等。
三、会展企业的边界创新分析
企业边界与企业性质理论紧密相关,是企业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对企业边界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和企业边界的决定模式上,对企业边界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共识。一般来说,所谓的企业边界通常等同于企业的规模。企业边界理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四个:企业为什么出现?企业的边界为什么扩大?企业边界的扩大为什么会停止?企业边界的稳定性如何?[13]国内对企业边界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将其分为双重属性,即一方面是由有形资源决定的规模边界,另一方面是由无形资源决定的能力边界[14],其中规模边界又分为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横向边界是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和种类,纵向边界是指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企业内部开展的活动集合。[15]当前对企业边界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企业边界理论层面的探讨,如针对不同条件下企业边界的变化,最典型的代表是外包视角下企业边界的变动、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及战略选择,以及战略联盟视角下企业边界的变动。与此相比,对企业边界在具体行业实践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一)企业边界的属性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边界的属性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企业边界可以划分为纵向边界、横向边界、外部边界和地理文化边界[16],也有产权边界、法律边界等等之说;也有学者认为企业边界具有双重属性——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前者是由企业所拥有的土地、资本、人力、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源所决定的,而后者是由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品牌等无形资源所决定。[17]规模边界是企业边界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力边界是对传统意义上企业边界的扩展。对企业而言,能力边界的大小决定规模边界的大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等无形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企业的能力边界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规模边界可分为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两类:横向边界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种类的多少,最优横向边界的确定由企业单位成本最低的产品种类决定;纵向边界是对价值链上各个环节在企业内部开展的活动的集合,“自制”和“外购”的决策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纵向边界。与横向边界相联系的通常是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确定,而纵向边界的变动更多地体现在企业对部分业务的外包和剥离上。企业的能力边界是其核心属性,归根到底,企业所有活动都是在其能力边界范围之内开展的。[18]企业的能力边界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涵盖范围很广,从理论上说,企业对内部知识的整合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而确定其能力边界的大小。在实践中,企业能力边界的变动趋势多样,如通过扩展企业社会关系网而增强自身影响力、对关联企业的操纵和控制等等。
(二)企业边界理论在会展公司经营管理创新中的介入
1.会展公司管理创新模式分析
企业管理创新的模式分析可以从其类型、内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着手。从类型上看,企业管理创新分为渐进式管理创新和突变式管理创新。从内容上看,企业管理创新包括经营战略与管理方针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从发展趋势上看,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由单纯追求短期内的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企业运营能力取代各要素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三是伴随着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的出现,管理创新所面对的企业组织形式趋向多元化;四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范围向企业外部延伸;五是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会展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经营战略选择创新、组织结构设置创新、服务创新、知识管理创新、营销宣传手段创新和以用工为代表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当前学界对会展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会展业务流程,将整个流程划分为展前(展会主题的确定、申报审批、招商招展、宣传营销)、展中(展会现场的组织管理、服务管理等)和展后(后续营销、信息反馈等)三大部分。当前会展企业的管理创新依托以上会展业务流程,在具体的流程环节中实现创新,通常包括展会主题选择的创新、宣传创新、展览现场的管理创新等。这种以会展业务流程为依托的管理创新在分析会展运营模式时实用性较强,但从一个会展企业的整体管理来看,该种分析方法难免存在过度强调会展业务流程之外的日常管理工作的缺点,最终造成会展企业对参展商、专业观众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时程序繁杂、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后果。随着会展行业的逐渐发展成熟,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以会展企业为中心的战略联盟的发展、会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盟经营、会展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新式用工形式的普及层出不穷的营销大战的开展等,都使会展公司在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时所考虑的因素超出了传统企业应考虑的因素和范围,因此新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当前,企业管理界以项目管理为发展方向的企业管理创新成为一种新兴的思想,这种项目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表现得更有效率,被越来越多的非项目型企业所借鉴和采用。对中国众多的会展企业而言,受资金、企业资源、实力等方面的限制,每个企业所涉足的会展项目数量有限,而且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都可按会展项目进行归类,因此,以会展项目作为实现会展企业管理创新的依据比较切合当前发展的实际。
2.会展公司的企业边界理论分析
在会展公司中,土地、资本、以厂房设备为代表的固定资产、人员等有形资源在整个企业中的比重很小,相反,知识、信息、企业品牌等无形资源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所在。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会展公司的规模边界比较小,能力边界的延伸和扩张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对会展公司来说,影响企业边界范围的因素主要是会展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市场、企业家精神等。会展公司不可能具备完成展会项目所必需的所有能力,能力和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企业必须与外部企业建立联系以获取完成展会活动所需的各种能力。因此,企业如何确定自身所需保留的和由外部市场来完成的这两种能力就决定了企业能力边界的大小,最终企业的能力边界就是由那些被企业保留在内部进行自我培养的能力集合组成。会展活动所需的策划能力、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现场服务能力以及其他能力构成会展企业的边界,
其过程如图2所示。
图2会展企业的最优能力边界
对一个会展企业边界的描述可划分为两个维度: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横向边界主要是通过会展公司所经营或涉足的会展项目的数量和领域来决定,比如,一个经营涉及车展、房展、服装展、电子消费品展等多个领域展会的会展公司的横向边界就比只经营某单一领域展会的会展公司的横向边界大;纵向边界主要是由会展公司在经营某单一会展项目时对其产业链上下游业务的控制程度所决定,纵向边界的扩张主要是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相应的一体化决策称为“购买或自制”决策,如果一个会展公司在举办某一展会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策划、招商招展、展台搭建、物流、现场服务等环节,全部由自己公司来完成,则比那些仅仅保留策划、现场服务等核心环节的会展公司的纵向边界大。会展公司横向边界的确定主要受规模经济的影响,经营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内的多个展能收到规模经济的效益,但在现实中会展公司横向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策划能力与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同时也受展会项目的市场容量及其他会展企业的实力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对大多数会展公司来说,经营多个产业领域的多个会展项目是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发展的初期,这种因范围经济而带来的成本节约是会展公司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多元化边界的确定正是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平衡中得以确立的。由此可见,会展公司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的范围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3.企业边界理论对会展公司管理创新的影响
从企业的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内部边界和外部边界来说,在进入新经济时代后,原来的科层制组织企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变化,因企业边界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动。企业边界的变动对企业的日常管理具有较大影响,会展公司在管理创新上应把企业边界理论和企业边界变化的实际相结合,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改变传统的竞争观念。在过去企业边界明确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交集并不是很大,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会展企业作为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组织形式,知识和能力是塑造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任何一个会展企业都需要在会展产业链上与上下游供应商、展会服务商、顾客甚至是竞争对手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某项展会活动。会展公司扩张自己企业边界的同时并不一定以缩减其他企业边界为代价,相反,可以通过企业之间价值网络的建立和合作过程的实现来达到共同扩张的目的。
其二,关注核心能力建设。由企业边界理论的有关原理可以得出:当前企业边界变动主要是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展开的,作为规模边界较小的会展公司来说更是如此。无论是通过多元化战略进行规模扩张还是通过外包剥离非核心业务,都要围绕增强企业核心能力来进行。受资源、能力的限制,会展公司应努力与外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企业价值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这要求企业加大与会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将企业管理的对象由内部延伸至企业外部。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不被合作者模仿,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其三,会展公司可以不“做大”,但要“做强”。根据近年来的资料,无论是在OECD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平均规模的变化趋势都是越来越小,企业组织的格局是“小企业、大网络”,尤其是新兴的经济组织。[19]“做大”意味着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而“做强”则是企业能力边界的延伸。从规模上“做大”,不再是企业的唯一追求,在某些领域内“做专”成为更多企业的终极目标。会展公司并不一定非要选择经营多少个会展项目,因为那只能让有限的资源、人力分散,不能集中力量于自身的核心业务;相反,若会展公司能够集中力量把某一展会项目办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会展,企业各方面的实力就会相应地提升,在举办其他展会项目时,所需的各种外部资源就会随之触手可及。总之,以点带面的能力边界扩张方式对会展公司来说更有实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会展企业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职能、划清各自的边界。政府不仅是会展产业的主体,还是会展经济的引领者、会展环境的建设者、会展服务的提供商抑或会展安全的守护者。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只有厘清职能,不该插手时就由市场做主,该发挥作用时则尽到职做到位,才能还原出一个有序的市场。企业是会展业的支柱力量,城市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实体。从企业边界的理论角度来看,会展企业对能力边界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对规模边界的重视程度。企业所实际拥有的资产、人力等实体资源完全可以通过企业能力边界的扩展来获取,这使得企业管理的内容由传统意义上仅对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管理延伸到与企业相关的企业外部各种资源,甚至包括对关联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战略联盟使得企业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资源、知识、信息的共享,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和关键技术,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创新能力,扩大企业的能力边界。
[参考文献]
[1] 盛洪.市场化的条件、限度和形式[J].经济研究,1992(11):7179.
[2] 许一鸣,李勇.市场与政府的界限[J].财经问题研究,1994(7):1216.
[3] 李春龙.经济效率视角下的政府市场边界划分及治理探索[J].财政研究,2012(10):1316.
[4] 谭荣,曲福田.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土地非农化治理结构的选择[J].管理世界,2009(3):3947.
[5] 高玉林.政府边界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2):7277.
[6] 皮建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边界研究——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08(5):2227.
[7] 蔡礼彬,贾君刚.地方政府在会展经营活动中的角色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770.
[8] Kay ALK. Chinas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Boom[J].Journal of Convention & Event Tourism, 2005,7(1):522.
[9] 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16(4):386405.
[10] Oliver E. Williamson.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1,36(2):269296.
[11] Lee M J, K J Back. A Review of Economic Value Drivers in Convention and Meeting Management Resear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5,17(5):409420.
[12] Langlois R N, Robertson P L. Business Organization as a Coordination Problem: Toward a Dynamic Theory of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J].Business and Economic History ,1993,22(1):3141.
[13] 邬爱其,贾生华.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12):26.
[14] 赵海波.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J].中国对外贸易,2012(2):3234.
[15] Hamel G, Doz Y, Prahalad C K. Collaborate with Your Competitors and Wi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9,67(1):133139.
[16] 黄人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7(1):7981.
[17] 杨荣基,彼得罗相,李颂志.动态合作——尖端博弈[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212216.
[18] 贺小荣,徐少阳. 国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7(1):7276.
[19] Heiko Gebauer. Explo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1,40(8):12381250.
[责任编辑:张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