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2015-06-15许晓伟陶冶丁香乾徐志方
许晓伟 陶冶 丁香乾 徐志方
[摘要] 目前,科技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青岛市通过成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市场服务机构等,初步建立了科技服务体系,但青岛市科技服务业也存在着运行模式不清晰、战略性的服务品牌缺乏、高端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公共研发服务、第三方专业服务模式,创新“众包+众筹+创客”服务模式,探索“工研院”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加快了青岛市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进程,它们是青岛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青岛市;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2-0031-06
科技服务业在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加速商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科技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一、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科技服务业的内涵
近年来,对科技服务业来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要素的现代服务业。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日益显现出未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功能。[1]例如,英国约35%的服务贸易出口额来自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新加坡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已达35%。[2]22科技服务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进一步延伸的结果,其分类标准众多,缺乏统一的界定。在科技服务产业定义方面,王晶等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3]杨龙塾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拥有一定场所、设备、工具、人员,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并为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国民经济部门。”[4]孟庆敏等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采用新兴技术和专业知识,为技术产生、应用与扩散提供智力服务的产业。”[5]而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指出:“科技服务业是基于信息网络,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撑的产业。”[6]科技服务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和业务内容包括研发设计、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五大部分。
(二)科技服务业的特征
从产业变革角度来看,科技服务业明显具有“第四产业”的特点。[7]“第四产业”是由美国经济学博士M.U.Porat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以提供智能型服务为特征的产业领域,即本身无明显利润但是可以提升其他产业利润的公共产业”[2]23。“第四产业”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开展智能型、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即知识密集性和创新性并存;二是公益性与商业化并存。科技服务活动获取经济收益的方式是先投资后收益,或者本身不直接获取经济收益但是可以提升其他产业的收益。
由于科研创新活动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强、专业性和不确定性高的特点,因此,科技服务业的风险性较高。例如Miozzo Marcela等人对知识服务业外包的相关研究认为“知识服务的不可捉摸性加重了买方和卖方的矛盾,并可能成为阻碍创新的力量”[8]。
二、青岛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青岛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
1.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初步构建了科技服务网络,科学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3年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提高3%,增速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增速在15%以上,科技服务业规模呈现持续扩张的态势。2013年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20236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741%,其中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为11904亿元,①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表1所示。本文统计口径主要参考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细分领域中的科技服务业是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②
表12005—2013年青岛市科技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及第三产业数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月
第31卷第2期许晓伟,等:青岛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2.专业服务机构日渐壮大,初步形成产业支撑体系
科技服务业上下游产业链长、业务范围广,迫切需要专业化机构的服务网络协调与体系支撑。近年来,青岛市从技术咨询、信息服务、风险投资、成果孵化等层面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产业支撑体系。
(1)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青岛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共计47家,其中有国家级孵化器12家,市级孵化器8家,孵化器场地面积为276万平方米,总孵化面积超过918万平方米。并且,孵化器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已形成了“企业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的科技企业孵育模式,现有从业人员600余人,在孵企业1900余家,向中小企业提供研发、咨询、测试、金融、法律、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总收入达到70多亿元,有效降低了创业主体创业的风险及成本。③
(2)生产力促进机构。青岛市拥有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500余家,科技活动人员达63万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1家,国家、省市工程中心12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2家。③生产力促进中心与担保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了“青岛市科技担保联盟”,建立了企业发展评价和风险分担体系,与金融机构共建贷款平台,实施“融资直通车计划”和“创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担保和科技贴息服务,还创新科技金融模式,开展了公共研发平台融资租赁履约担保业务,降低了融资门槛,提高了效率。
(3)科技服务平台。青岛市探索以融资租赁、贷款直购、投资管理、无偿资助等平台建设模式,调动社会多种主体资源,构建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包括海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食品药品安全性评价检测等10个公共研发平台,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信息化、国际动漫游戏产业等5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及1个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其中,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已注册用户3000家,在线活跃企业用户1000家;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了“科技服务入园区”、“科技通”手机应用、大型高值科学仪器协作、海量文献共享等服务,办理了37万多件各类业务,为400多家用户提供了检测咨询服务,文献共享服务用户1500多个,服务企业及科研院所52万多次。③
(4)科技市场服务机构。青岛市秉承“市场配置资源,利益驱动创业”的理念,建设了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国家专利技术交易中心(青岛)、蓝海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等服务机构,拥有科技中介和技术转移机构47家,技术合同服务点6家,技术经纪人96人,形成了“政府+行业+中介+经纪人”的科技市场服务体系。这使青岛市产业化能力和产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成果交易保持活跃增长:2013年青岛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2901件,授权专利1930件,同比分别增长1722% 和265%;合同登记3666项,交易金额3542亿元,同比增长3961%。③
3.产业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提升了科技服务的能力
从2013年开始,青岛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青岛市科学技术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专项补助资金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扶持和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高新经济体培育、成果转移转化以及激励科技人员的政策,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四补”措施,即补中介机构、补技术合同成交量、补技术经纪人和补大学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上述政策措施满足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要素,提升了青岛区域经济“家电电子”、“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青岛市科技服务业与其他城市对比分析
近几年随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科技服务业的产值不断增加,占GDP的比重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从与全国科技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对比分析的情况来看,青岛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服务产业链,对关联产业的技术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青岛市科技服务业还存在着一些差距。
1.产业增速较快,但总体规模偏小
与中国科技服务业先进城市相比,青岛市科技服务业总量规模偏小,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集聚优势。从表2的2013年青岛市与部分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对比数据可以看出,青岛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从产业增加值所占区域GDP的比重来看,青岛市约为北京市的20%,南京市的42%。从产业的增长速度看,青岛市增速为143%,低于南京市(217%),高于北京市(1387%)、上海市(132%)和杭州市(114%),增速较快。从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来看,青岛市的从业人员为42万人,而北京市已达791万人,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青岛市的科技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软件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50%)远远低于北京市(7685%)。
表22013年青岛与其他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对比数据
2.产业投资力度偏小
如表3所示,2013年青岛市科技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为3601亿元,占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4%,投资额约为北京市的1/5,约为广州市的1/2。青岛市科技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占第三产业的比重(154%)与北京市的投资占比(209%)、南京市的投资占比(231%)、广州市的投资占比(200%)相比均有一定的差距,也略低于济南市的投资占比(156%)。但是,青岛市科技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对比城市中最快,2013年青岛科技服务业的投资增速是2012年投资增速(246%)的两倍多,表明青岛市的科技服务业已成为投资 热点。
表32013年部分城市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三)青岛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青岛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国内科技服务业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仍然面临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链条不完善、模式不清晰、高端人才匮乏、政策相对滞后等实际问题。
1.科技服务的运行模式亟待探索
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和龙头,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产业需求,服务体系的商业化运营机制尚不健全,主要矛盾集中在:一是各类服务机构运行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科技服务机构、平台带有官办性质,市场独立性较差,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效能不高;二是科技融资机制不成熟,青岛创建了“融资直通车计划”、“创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质押担保平台”、“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等风投模式,成效显著,但其投资渠道仍然集中在银行、保险、证券及担保公司,民营资本介入的比例偏低,并且科技增信、批量助贷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处于创业初期的科技型小企业信贷水平较低,导致创新、创业动力不足。
2.战略性的服务品牌尚未树立
虽然驻青的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机构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具有高科学技术含量的“专、精、尖”型的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少且规模较小,战略性服务能力不足。此外,青岛是著名的品牌之都,但是缺乏一批科技服务品牌产品。与生产制造业相比,青岛提供工业设计、产品研发、产品测试、方案咨询等的纯服务型企业数量较少,层次也偏低,很多青岛龙头企业研发部门的主要服务对象仍然是面向集团内部企业。尽管青岛在海洋科技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海洋科技服务主要偏重基础性、公益性应用,受制于经济体量规模,还不能完全支撑本区域战略性新兴及高端产业的发展。
3.部分高端人力资源匮乏
青岛市科技服务机构所急需的部分高端专业化人才短缺。例如,科技服务业中的技术转移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业务快速发展,但是青岛市的相应技术经纪人、专利代理师、投资分析师、资产评估师、法律顾问等高端人才存在较大的缺口。除此之外,目前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和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青岛特色产业集群科技服务模式的分析
青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模式创新。国家科技部2012年出台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模式创新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国务院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这些都迫切需要进行科技服务模式的分析和研究,促进产业向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各地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创新模式的实践经验
综合科技服务业创新模式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国内外领先城市探索出了“创新平台模式”、“生态系统模式”、“外包服务模式”、“知识管理模式”和“行业标准模式”,[9]以推动产业系统化的发展。对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发达的经济地区(如江苏、广东、天津、上海等省市)的研究表明,科技服务业是具有集群效应的,主要依托区域经济中的重点行业整合相关资源,这是做强做大产业的必然选择。[10]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现代服务业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在增就业、保增长、推创新、促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青岛借鉴科技服务创新模式实践的先进经验帮扶科技型中小企业,除了财税扶持和金融助贷措施以外,还需要针对区域经济中的重点行业,以产业链为纽带,集聚中小企业相关科技服务业务,形成产业集群龙头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和配套服务的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体中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走价值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二)青岛特色产业集群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目前,青岛市已经形成了家电电子、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具有国内行业领先优势。随着科技服务需求的多样化,青岛也涌现出了协同制造、工业设计、科技金融等新型特色产业集群服务业态。但是也应注意到,虽然青岛市科技服务资源有一定存量,但仍存在着布局分散等问题,多数是单兵作战,远未形成产业集聚,还不能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流程、综合性、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借鉴“创新平台模式”建设科技服务集成平台,并研究建立一套科技和金融相融合的服务模式,以便为区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提供知识、方法、工具和技术的支撑,进一步促进和规范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科技生产力与制造生产力的深度融合,加快高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1.促进公共资源开放式聚集
目前,企业试图包揽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以及因担心泄露技术、商业秘密而不愿意将业务外包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青岛的科技服务资源尚未形成集聚态势,对公共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无法形成服务合力。青岛现有公共研发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等十几家,这些平台大多凭借在某一领域的优势各自封闭经营。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解决平台之间衔接的难题,提供集成、统一的创新成果公共服务,迫切需要将各种服务纳入科技服务集成平台,对外提供统一接入和认证服务。
2.均衡研发设计资源的分布
一方面,科技服务的创新资源主要被行业的龙头企业、高校和大型科研机构占有,客观上形成了资源孤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能力,实际拥有的科技服务资源相对短缺,从而失去了抓住市场的良机。因此,要盘活存量资源,对各类服务资源实现共享,建设科技服务平台,解决各种创新资源由于缺乏协调而产生的“系统失效”。
3.加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大量的信用成本,但是,这些中小企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形态种类普遍比较单一,导致投资方和信贷方对企业的融资行为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影响了企业的信用。因此,需要通过科技服务集成平台,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信用进行评估咨询和等级评价等,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
四、青岛市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的探索
目前,青岛市根据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建设的要求,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先导,以强化技术转移为重点,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借鉴和总结经验,走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创新区域经济特色科技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科技服务集成平台,发展“公共研发服务”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模式
青岛市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科技服务集成平台,发展了多对多的服务模式,集团企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主体既可以作为科技服务的提供方,也可以作为科技服务的需求方参与其中。在科技服务创新发展模式研究方面,该模式是“创新平台模式”和“生态系统模式”的结合和拓展,探索制造服务、工业设计领域的“公共研发服务模式”和科技金融领域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模式”。通过平台模式的创新,汇聚整合了资源,推动了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并持续循环产生成果应用,已基本建成“面向青岛市特色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生态环境”,如图1所示。
图1基于集成平台的特色产业集群科技服务生态环境
产业集群集成平台依托国家家电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为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环节提供资源共享、快速设计、快速成型的智能化服务,发挥了制造和工业设计资源的应有效能。
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青岛市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风险控制模式,建立了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了科技专项自动评审系统,打造了直接融资平台,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平台融资租赁履约担保业务,创建了天使投资组合基金,采用智库投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整合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中小企业数据库和金融机构信息库,汇集超过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9家金融资本机构信息,科技信贷支持企业125家次④。
(二)众包平台兴起,创新“众包+众筹+创客”服务模式
传统的研发服务外包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资源的迫切需求,发展众包平台成为创新的研发外包服务模式。近年来,随着产业竞争的加剧,对研发设计服务企业来讲,如何准确、快速地找到和安排匹配的资源是其在进行研发活动时面临的一大难题。企业通过众包平台,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将研发设计任务分发给众多的方案提供商,方案提供商们通过组成在线社区提交解决方案,由所有方案提供者评选出最好的方案,该获胜方案的所有权归发布任务的企业所有,该获胜方案的提供商获得一定奖励。
青岛积极探索基于众包平台的研发外包服务新模式,以软件与服务外包公共研发平台、橡塑新材料公共研发平台为基础,建设了市级研发众包平台,进一步促进创新资源迅速汇聚,以满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并且,青岛以“智能数字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依托,开展了数字家庭产业集群“众包+众筹+创客”服务创新试点,运营“海立方”创新产品孵化平台,产生了8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汇聚了4000多家企业资源和2000多名创客合伙人,
推进了创新项目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⑤
(三)产学研结合,探索“工研院”创新创业服务模式
科研体系与技术转移体系相结合是各国发展科技服务业的一大创新模式。研发设计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产学研紧密结合是增加原创性科技成果、提高关键技术自给率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的关键要素。近年来,中国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也积极尝试与研发环节合作,在多个经济发达地区陆续建立了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工研院”模式。
青岛按照“千万平方米孵化器”设计,依托驻青科研院所、高校,创建了青岛工研院,集聚科技政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支持及服务,促进创新要素所必需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向企业机构流动。通过建立“企业联络员+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的多层孵化体系、科技金融服务入园等,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科技孵化服务。目前已引进信息、通信、仪表、高技术装备等项目30多个,引进国家“千人计划”高端人才20多名。
五、结论
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正在颠覆传统产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创新模式,并不断催生新兴服务业态。与现代服务业的其他领域相比,科技服务除了更加具有知识性、智慧性和风险性之外,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在推动青岛区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系统的科技服务体系,探索多种科技服务创新发展模式,以全新方式配置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种资源,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协同共享和联动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占领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
注释:
① 数据根据2006—2014年青岛市统计年鉴统计而得。
② 现代服务业范围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参见《现代服务业界定标准浮出水面》(《数据》2005年第9期,第44~45页)。
③ 数据来源于《2013青岛市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④ 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报告《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研发和应用(2014)》。
⑤ 数据来源于“海立方”网站http://www.ihaier.com/index。
[参考文献]
[1] 魏江,陶颜,王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3336.
[2] Wong Poh Kam, Singh Annette. The Pattern of Innovation in the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ees Sector of Singapore[J].Singapore Management Review,2004,26(1):2124.
[3] 王晶,谭清美,黄西川.科技服务业系统功能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3740.
[4] 杨龙塾. 我国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5] 孟庆敏,梅强. 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0):7274.
[6] 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EB/OL]. (20120222) [20141029].http://www.most.gov.cn/.
[7] 秦君,刘维汉. 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M]//2014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8990.
[8] Miozzo Marcela, Grimshaw Damian. Modularity and Innovation i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T Outsourcing in Germany and the UK [J]. Research Policy, 2005,34(9):14191439.
[9] 深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报告[R].深圳:深圳市科技服务业协会,2014:2732.
[10] 刁伍钧,扈文秀,张根能.科技服务业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4447.
[责任编辑: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