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及未来趋势
2015-06-15徐璋
徐璋
一、引言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从1985年由国外引进合作教育概念开始,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取得了不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面对产业转型带来的新问题,当前我国已明确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产学研合作教育无疑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针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改革将是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更加明晰,具体到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师资建设、质量评价等,是关系到未来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几个主要问题。随着产学研教育的政策和管理环境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一些优秀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寻求特色发展道路将成为各个学校努力的主要方向。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总体方向。根据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不同,一般将人才分为学术型(科学型、理论型)、工程型(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技术型(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和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四类,而后三类均属于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任务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进行探索和揭示,即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假设、推理等方式,把认识到的规律转化成原理、定理、定律及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把科学原理、定理、定律等转化为工程设计、方案、规划或决策;技术型人才是以设计、规划或决策为出发点,把这些思想产品复制成物质产品或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赖于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经验去完成产品制造,他们承担部分将设计(图纸)转化为物质产品的工作。长期以来国内重视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与我国实际的社会需求并不吻合。我国未来构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重点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从大专到大本、甚至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构建。
根据我国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尤其对于高职生、技术型本科生、专业型研究生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必须继续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国外一直以来都很注重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并创建了很多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界也逐渐形成共识,要提高教育质量,应该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工程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等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构建、师资建设、质量评价等各项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各个高校应认真分析自身基础和优势,定义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成就各自的办学和专业特色。
三、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但调查表明,目前在高职院校、技术本科型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仍存在不少不足,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主要问题有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联系不紧密,课程内容陈旧单一、缺乏创新,课程结构不合理等。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课程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在基于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或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开放的、灵活的课程体系,主要特征表现为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课程结构模块化。
具体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课程开发主体将由企业(或行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学校课程管理人员组成,各方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学校职能部门的共同协调下合作开发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课程分为文化通识模块、专业理论和职业理论模块、实训实践模块,每个模块中设置相关的课程群或课程集群。文化通识模块包括政治、品德、历史、文化、社会、心理健康、体育以及计算机、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和职业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学科专业领域和职业(或岗位)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并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实训实践模块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工作过程的结合,通过实验、实习、科研等途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总之,要加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专业教育要求和学生个性需求相结合,注重将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与时俱进的课程资源。
当然,针对不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应该有所区别,一方面体现在理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另一方面是实践课程的比例和难易程度上。如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中,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旨,实践课程在教学中占较大比重,实现人才培养与上岗就业的零距离。技术本科院校要以培养地方经济发展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注重开设综合性技术设计型实践课程以及面向技术前沿的各类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要设置更为宽泛和高深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加强跨学科、多学科的学习,并根据产学研合作单位的生产和科研情况,为研究生选定针对技术研发或技术攻关的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锻炼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使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四、教学方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最基本的理念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外“做中学”经验,把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因此教学方法不能仅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教学是产学研教育模式下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有效方法。简单地理解,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实例讨论、分析、练习,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案例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促进和帮助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也已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衍生出更多的模式和内涵。有学者提出按照基础层次、专业层次、社会实践层次设计三个层次的案例教学内容。其中基础层次案例教学作为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实验课、劳动课、社会调查和认知实习等,对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进行训练;专业层次案例教学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调研、第二课堂活动等,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实践层次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校外结合专业参加实际生产、管理和经营,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有学者将案例教学分为研讨性案例教学、设计性案例教学、实践性案例教学三大类。研讨性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描绘案情——陈述事实——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交流结果——撰写报告,主要用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现实的认识,培养学生结合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性案例教学基本路径为描述事实(或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项目(或提出要求)——组织讨论——设计方案——呈现方案并阐述设计思想——交流答辩——(付诸实践)——评估总结,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案例教学应用于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创业、参与科研项目等途径,在真实的环境下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的专业问题、社会问题的能力。除了案例教学,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还可以应用其他一些相关和相似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或任务)驱动教学、模拟教学等。
另外,从广义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学环境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特别对于实践教学,不同的教学环境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教学质量,如何建设各种实验、实训或实习基地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一直都备受关注,许多高等院校开展了这方面实践,并取得了成效。同时,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重视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已出现了一些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实验室、网络实践课程等,为未来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五、师资建设
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对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来说,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担当起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从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调整和优化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即除了要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也要建设具有“双师”的师资队伍。
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内在关键因素。与普通的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相比,从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师在专业素质要求上具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对于教师个人而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从自身情况出发,针对产学研教育的要求,积极开展自我反思和自我学习。如果原本是教学型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和参加培训,不断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如果是教学科研型教师,要积极关注生产一线和社会的现实需求,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或企业技术攻关项目等,提高对岗位和职业要求的认识;如果本身是产学研结合型的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教学课程开发,不断积累实践教学案例,学会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基础理论知识、实际工作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如果是来自于企业、科研院所的兼职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学习或者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把实际工作经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而且需要一个适合教师个人成长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首先应该建立一套关于产学研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标准,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学校或专业层面而言,师资建设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现有的教师队伍结构、教师个体的特点和差异等因素,建立健全相关的运行和管理制度,如产学研教师培训计划、教师考核机制、兼职教师的引进和管理办法等。
六、质量评价
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一定评价目的和标准对评价客体的价值进行认识评定。对于产学研教育教学而言,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应该包括学校、学生、企业、行业、政府等各个层面,评价的客体根据评价的目的来确定,具体可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如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生毕业设计、学生就业等,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评价指标才能真正实现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正确评价。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在思想、理论、方法、途径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首先,产学研合作各方(包括国家、社会、行业、企业、学校等)要共同努力,逐步建立“以评促建”的良好文化氛围,提升对评价工作价值的思想认识,不能只停留在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奖惩而评价的层面,而是将评价内化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再者,从实际操作层面考虑,最为紧迫的是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建立针对性的指标内容。评价指标既要反映评价客体的本质,又要体现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需求,遵循科学合理、全面客观、具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指标的建立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国家已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规范性文件、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体系、评价指标理论等,同时结合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逐步建立适合本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评价标准。注重质量评价数据积累和收集,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既有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为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指导。
另外,为了保证有序且有力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应逐步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学校层面可建立由学校、院系、教师三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同时应加强发挥行业学会/协会组织在教学评价工作方面的引导和协调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1):11-11.
[2]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酝酿大变.http://www.eeo.com.cn/2014/0509/260258.shtml.
[3]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4]蔡丁.高职项目课程实施策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5]胡常伟,毛宁,陈新度.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2(5):163-165
[6]房鼎业.产学研结合培养工程型硕士[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7]就业视角下高职院校案例教学改革研究[J]. 刘伟辉,当代教育论坛,2007(7).
[8]卢毅,戴庆春. 互联网时代案例教学的泛化与异化[J]. 教育与职业,2013(30).
[9]陈斌. 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10]罗汝珍. 产字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教师团队的基本结构要素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2013(4).
[11]吴美华. 技术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