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教”与“教无类”

2015-06-13方友美

亚太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孔子

作者简介:方友美,女,汉,重庆巫溪,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他提出的许多宝贵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教育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及其深远的,本文就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浅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有教”“教无类”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186-01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是初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在春秋末期,面对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在自己创办私学、聚徒讲学的实践中,也正是实践者这一教学主张。他广收门徒,其他的三千弟子当中,上至鲁国当政的贵族弟子孟懿子,下至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志这样回答的:“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1]说明孔子的弟子原本就是良莠不齐的,他相信教育的力量,使得学生化恶为善、化愚為智。“有教无类”的开放性办学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丘私学沉稳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2]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么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给予我们现代教育一定的启示。

一、目标多元,做到“有教”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大部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学问、言行、忠恕、信义”“学问、言行、忠恕”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在首位,文化知识次之。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把所收集的历史文化资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六经”,这六种教材,各有教育任务,代表了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各方面的内容,说明孔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学生也可以多方面学习从而得到发展,孔子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这些,又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因材施教”,给了每个学生个体学习上极大的自由与可能。[4]

现在,我们也在大力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考核却最终落到了单一的文化考试上,在众多教学内容面前,只有试卷最有说服力。文化考试伴随着学生的一生,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就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于是,压力从高中、初中,一直压迫到小学,乃至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历程,仿佛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于是,“有教”的空间狭窄到了极点,最后教的就只有一点,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指出了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如果孔子只是单一教授文化知识,用一张试卷来考核所有学生,恐怕也不会出现弟子“贤者七十二”的美谈了。

孔子的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启示我们,在注重人的多元发展,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只用一张试卷来衡量所有学生学习的好坏,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都做到“有教”。

二、降低目标,达到“教无类”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几个学生整天在一起,耍点小聪明,调皮捣乱。孔子面对这样的学生,出了感叹“没有办法”,并没有极力训斥,强迫学生去做什么。学生宰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白天睡觉,什么事也不干,孔子不但不叫醒他,反而从宰予的行为里得到收获——观察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后来宰予却成为孔子学生当中“言语”表现最为突出的人。[3]

柳宗元说得好,“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下了种子,不要时时挖起来看,而是耐心等待,它自然以丰硕的果实来回报你。学生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们给他莫扎特的环境,他会成为莫扎特;就算没有苦心培养而任其自由发展,“生命自己会找出路”,过程虽然会坎坷,他还是有可能会成为莫扎特。最怕的是学生不是莫扎特,却一定要他变成莫扎特。教养学生,其实顺其天性即可。无论今天社会怎样发展,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任何外力无法改变的,如果一味地“揠苗助长”,那只是一台机器,承载知识的机器,当知识堆积到难以承受时,学生就会选择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作为一名老师,要根据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适当降低学习目标,从简单做起,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慢慢深入,而不是整个放弃学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愉悦的学习心态是学好功课的必要条件,[5]当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的跟不上,或者厌烦的时候,孔子启示我们,不要着急,让学生从最容易的地方下手,从最感兴趣的事情上下手,慢慢来,不要着急,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可教的地方。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孙清培.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雷玲.教师要学孔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4]王世农.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D].辽宁师专学报,2009.1.

[5]周维新.孔子的教育思想[D].嘉兴高等学校学报,2000.12.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