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励理论视角的偏远小学学习激励方法研究
2015-06-13华敏捷计东亚
文/华敏捷 计东亚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基于激励理论视角的偏远小学学习激励方法研究
文/华敏捷 计东亚
众所周知,激励机制在经管领域的地位不容撼动,那么同样作为管理人员,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管理方法同样适合用激励机制来改善。合理运用学习激励机制,对于偏远地区小学的教育发展而言将产生不可小觑的推动力量。然而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学习激励机制,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点。
激励理论;偏远地区小学;小学教育方法
当下,学习竞争愈发激烈,在许多城市中,家长往往给孩子报名补习班、选择优秀的学校、寄予孩子极大的希冀……然而在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偏远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孩子们无法“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于是家长和学生在起跑线上便产生了隐性的自卑心理,以致在之后的学习中时常为自己寻找退缩的借口。长此以往,在这些偏远地区便形成了“读书无用”这样的风气,这些学生甚至认为学习无用,不如出来打工。“读书无用,赚钱至上”在她们心中根深蒂固。
1.偏远小学教育的现状
对于偏远地区的“读书无用”的学习风气,一方面是经济不够发达,家庭负担需要子女来及早地分担。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而言,父母往往对于子女的学业并不寄予太大希望,反而更希望子女能早点分担自己的负担。这样学生就算在学校表现很好,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励,实现自我满足。久而久之,课程难度加大,一旦跟不上课程,就更愿意放弃学习。教育初期阶段,正是花大量时间积累的时期,但偏远地区的家长更在乎眼前利益,让孩子立刻回家分担负担。
同时,一些从农村出来的优秀学生都不愿意反哺农村,导致农村难有优质的师资力量,教育水平不升反降。偏远地区经济水平与社会观念的差异根本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提升教育水平。鉴于这两点原因,一个缺乏教育激励的体制环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严重限制住了偏远地区教育的发展,阻碍当地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最终社会发展水平难以有效提升。
2.学习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一直运用于经管领域,且拥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自20世纪中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理论的提出,激励理论在基于前人的发掘发展基础上不断规范化、具体化,以致逐渐成为经济管理学的一大学说。
同为管理,我们可以尝试将激励机制运用于小学教师的班级管理中。目前城市教育水平发展快速,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培训教育都有长足的发展。虽然城市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或者家长的溺爱,但整体的发展远高于农村。而城市学习激励机制,也正不断改进与完善。小学生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心理活动受老师和父母的影响极大,且对于学习生活也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心。此时,如果老师稍加一点激励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将会更加配合教学、渴望知识。同时,家长也注重家庭教育,在孩子获得一定小成就之后,再给予一定的激励,包括口头的或者实物性质,也即是从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加以激励,以期孩子对学习更有兴趣,从而让兴趣当老师,以期获得更大的教育效果。
3.合适的激励方式
一般而言,激励方式可分为物质性激励方式与精神性激励方式。单一性的一种方式是难以达到有效的激励。只有双管齐下,物质性激励与精神性激励相结合,统筹协调,共同激励,才能有效达到激励的目的,提升教育的效果。
3.1.精神层面的学习激励
近年来,内高班的设置使无数疆藏学子获得了与内地学生同样的教育资源,而且他们怀揣了梦想与激情,将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因此我们常常会感慨疆藏学子的学习氛围远远地超过了内地学生。这是精神激励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地区的学生小时候可能受环境的影响对于学习并无极大的兴趣,但是内高班的设立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和梦想,给予他们一个成功的途径,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有了目标有了方向,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他们更加放心地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繁华的城市享受现代化教育,并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奋斗。
然而,精神层面的激励一旦运用过度将成为精神负担,甚至会消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经过我们的研究,大多数小学生表示自己能明白学习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在运用精神层面的激励方法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因人而异地进行激励。对于开朗自信的学生,在激励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学生心态健康,不能导致产生自负叛逆的消极性格;对于内向自卑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发挥充足的耐心,一步步引导学生消除消极性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3.2.物质层面的学习激励
物质层面的激励在很多学校都有着或深或浅的运用,例如学生考试优秀,学校奖励笔记本、铅笔盒等奖品。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学校教师的奖励是无价之宝,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我们需要平衡奖励和学习。小学生会为了奖励而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拉近师生距离。但是这种积极的竞争心理绝不能发展成急功趋利的心态,教师应牢牢把握奖励的最终目的——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努力却始终提高不了学习成绩的学生,教师也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3.3 针对社会环境的激励机制
学生的激励机制固然重要,但针对老师与家长的激励机制亦不可缺失。当地政府与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工作,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让家长与老师分享学生取得优秀成绩的红利,实现互利共惠,多方受益,长效发展。当人人都收到优质教育所带来的红利,人人争相去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良性循环机制。
4.结论:偏远小学教育需要激励机制
对于偏远地区的教育而言,经济始终是束缚其发展的致命点,因此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渐渐丧失对教育的热忱;人才的断层,又导致了经济的衰退,教育能力更为退化。这样的恶性循环必须打破。目前来看,一些偏远地区难以立刻将全方位的激励机制落实到位,但只要不断坚持,激励机制终将打破所述的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1]沙霞,激励理论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李海燕,郭彬,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
G40-058.1
:A
:2095-9214(2015)03-00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