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远和平村:日俘走上反战路

2015-06-13文丨刘毓麟

当代贵州 2015年35期
关键词:战俘俘虏日军

文丨刘毓麟

镇远和平村:日俘走上反战路

文丨刘毓麟

1938年至1944年间,镇远和平村为改造日本战俘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收容近600名日本俘虏。

2015年,镇远和平村入选“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和平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国民政府军政部设立的教育、改造日本战俘的第二俘虏收容所的别称,1938年2月创办于湖南常德盐关,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随着战局变化,先迁至湖南辰溪,1938年12月至1944年8月,迁贵州镇远。1944年8月至1946年3月迁重庆巴县直至日俘返回日本。

和平村是军政部直属团职军事机构,其收容所编制为500人(1944年5月镇远和平村造册日俘人数为396人)。原是国民政府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东西宽77米,南北长83.4米,院墙高8米,正门临街,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卫兵室、礼堂、岗楼等建筑。

1939年12月25日,在郭沫若、冯乃超(先后任中共第三厅及中共文工会特支书记)指导下,日共旅华反战作家鹿地亘与和平村日俘20余人在广西桂林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西南支部”。1940年7月20日,在郭、冯指导下,鹿地亘又与和平村日俘10多人在重庆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总部”。1941年8月,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军政部长何应钦下令解散总部及支部,并将总部和支部的50余名盟员押往和平村。

50余名盟员来到和平村后,成立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和平村训练班”,接受鹿地亘及中共党员的教育与指导,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著作,负责搜集研究日军侵华有关情报,编印反战刊物,团结帮助所内的其他日本战俘认识日军侵华的非正义性,并从事反战工作研究,提供反战宣传资料,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训练班在镇远的三年多时间中,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活动:一是创办日文刊物《呼声》《新日本》,创办日文反战壁报《人民有号角》《人民潮》《人民的战鼓》月刊,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呼吁日俘认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逐步走上反战之路。二是协助(收容)所方教育改造日俘,消除“圣战”余毒,促其醒悟自新,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教育。三是多次在日俘中组织工作队到抗战前线喊话,对日军进行反战宣传。

1942年6月,经中共党组织派遣,文化工作委员会第三组组员、原驻反战同盟总部联络员康天顺到镇远和平村任中校主任管理员,先后协助代理所长孙必亨、所长莫锦龙搞好管理。他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倡导的“优待俘虏”方针,具体落实优待俘虏政策,关心俘虏生活,注意卫生,搞好治疗,改善生活条件,进行体育锻炼,进行反战文艺创作,组织盟员学习《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时党八股》等,提高其思想认识,扩大同盟队伍,搜集整理日军情报。

中共镇远支部在成立(1938年12月)后的几年间在和平村也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支部书记田伯萍、宋大鸣通过成立的“镇远音乐研究会”、“镇远歌咏队”等公开合法的群众团体,组织进步师生和爱国青年利用联欢会、纪念会和民间传统节日等形式到和平村教日俘学唱中国歌曲,演出抗日戏剧,对日俘进行反对侵略战争的教育和感化教育,促其反思自新,认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使其觉醒,部分日俘最后走上了反战之路。

1944年8月,和平村迁往重庆。自1938年至1944年间,镇远和平村为改造日本战俘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平村通过政策宣传、教育感化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上的关心,使日俘认识到中国军民是真心优待俘虏的,把部分觉悟过来的日本战俘组建成国际性反侵略团体,组成反战统一战线。在和平村中先后收容近600名日本俘虏,其中有反战革命同盟成员150人左右。

(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徐海星)

猜你喜欢

战俘俘虏日军
俘虏
狼被俘虏
法国大使馆旧址 为避免日军轰炸迁建于南山
什么是战俘?(答读者问)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没有俘虏的胜仗
一句话俘虏一位将军
以哈有望交换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