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光音乐会的抗战之声

2015-06-13文丨刘毓麟

当代贵州 2015年35期
关键词:学联贵阳音乐会

文丨刘毓麟

筑光音乐会的抗战之声

文丨刘毓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筑光”走上了一条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之路。它的会员包括学生、教师、工人和普通市民,它的宣传活动影响到了整个贵阳地区,团结了进步力量,教育唤醒了群众。

筑光音乐会原名“筑光音乐研究会”(简称“筑光”),是一些音乐爱好者于1937年4月创建的公开音乐团体。“筑光”成立之初,是以研究音乐的演奏技巧为主,吸引了不少音乐爱好者,成立不久就发展了一批会员。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将这个合法的音乐团体,改造成受党影响的抗日救亡文艺团体,运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根据上级组织的指示,50余名党员和进步学生加入“筑光”。他们的活动,对“筑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其从人员到活动形式、演唱内容等都有较大的改变。“筑光”由一个单纯的音乐组织,逐步转变成进步的抗日救亡组织。

1938年“二一九”学联事件后,“贵州学联”被破坏,党组织采取措施,把大批“学联”成员转入“筑光”,同时派党员谢凡生以艺术指导身份加入,加强党对“筑光”的领导。1938年6月,吴同尘、吴夔与常学镛组成了中共文化支部。

“八一三”事件后,“民先”贵州贵阳地方队部被破坏,党组织为进一步加强对贵阳地区工作的领导,建立了中共贵阳县委。1939年2月,“筑光”地下党支部成立,受中共贵阳县委领导,对推动贵阳的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筑光”除了通过音乐会、电台广播、街头演讲和集众教唱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外,还演出抗日戏剧、绘制抗日宣传画、举办木刻展览、张贴救亡情报等,广泛开展抗日宣传。

1937年9月18日,正值“九一八”事变6周年纪念,“筑光”的会员们不仅参加各界的游行示威,还赶排了《九一八小调》《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救亡进行曲》《亡国奴当不得》等5首救亡歌曲在街头演唱。

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传来,为配合民众的庆祝活动,“筑光”组织了百人大合唱,演唱了《流亡三部曲》《游击队歌》《慰劳歌》《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歌八百壮士》等抗战歌曲,激昂而悲壮的旋律回荡在筑城上空,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抗战情绪。

1938年12月,中苏文协贵州分会成立大会上,“筑光”会员演唱了《抗敌歌》《保卫中华》《新中华进行曲》等悲壮激烈的歌曲后,又高唱了《国际歌》,这是第一次在贵阳公开唱出无产阶级的战歌,演员心潮澎湃、情绪高昂,观众深受鼓舞。

除了在城里宣传演出外,深入农村送文艺下乡也是“筑光”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寒暑假期间,“筑光”都组织会员到清镇、平坝、定番(今惠水)、龙里、息烽等县和贵阳的乌当、青岩、花溪、中曹、北衙、倒岩等区乡演出,演唱了很多救亡歌曲,其中贵州山歌剧《送郎打日本》特别受欢迎。

由于“筑光”的抗日宣传唤醒和团结了广大群众,国民党当局将其视为眼中钉,多次派特务进行捣乱破坏,并以莫须有的罪名称“筑光”的活动为“非法”秘密集会。

1940年6月19日,国民党贵州省党部登报宣布:勒令“筑光”解散。为此,“筑光”地下党支部作出紧急决定,召开会员大会,声明虽遭“勒令”解散,还要再接再厉搞好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同时散发了《告别会友书》,及时将部分同志、会员进行了疏散隐蔽,密切注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筑光”虽被迫解散,但是抗日救亡运动却没有停止。会员纷纷以新的形式,或转移到外地,或加入到其他进步团体,重新投入战斗。

(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王远白)

筑光音乐会用音乐鼓舞民众的抗日救亡斗志

猜你喜欢

学联贵阳音乐会
高速通到我的家
失败的音乐会
找朋友
春天的音乐会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贵阳数据共享开放条例亮点多多
港大宣布退出学联
森林里的音乐会
难忘UCL中国学联
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