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水城·绿色小康”放异彩

2015-06-13

当代贵州 2015年17期
关键词:水城县水城民族民间

“生态水城·绿色小康”放异彩

文丨图 张周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都匀经济开发区将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新常态,强势推动开发区的跨越发展,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水城县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坚持“生态引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主基调,以“生态水城·绿色小康”为主旋律,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贯穿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全过程,注重把生态与农业、生态与工业、生态与城镇、生态与旅游、生态与文化等有机结合,全面增强“绿色小康”无限魅力,提升全面小康“含金量”。

生态与特色农业结合着力打造生态富民圈

水城气候条件独特,境内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633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毫米,大部分地区年日照1300~1500小时,无霜期达250天左右,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水城县委、县政府立足特色,充分发挥立体型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深入推进打造猕猴桃、茶叶、核桃、红豆杉、刺梨、中药材和蔬菜“七个特色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园区”的要求,大力实施“特色产业腾飞”计划,全力打造“水城春”绿茶品牌,积极打造“猕猴桃之乡”和“红豆杉之乡”,进一步做优做特剌梨产业,集中打造核桃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全面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既是建设“生态水城”主要目的,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着力点。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富硒茶产业园区管委会、猕猴桃产业园区管委会,全县农业特农色业种植面积达103.5783万亩,其中茶叶16.24万亩,猕猴桃11.3万亩,核桃38.71万亩,红豆杉3.1095万亩,刺利6.242万亩,中药材6.952万亩,其它21.0248万亩。

生态与新型工业结合着力打造循环经济点

水城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煤、铁、铅、锌、锰等31种矿种和100余处矿床矿点,还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18万千瓦。建设绿色和谐矿区,促进经济与生态循环发展,让水城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既是全县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围绕这一战略,水城县坚持用生态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就业多的产业,以水城经济开发区为引擎,大力推进中禾德源双巢气源点、鑫晟煤化工、黔晟新能源、蒙正药业等现代工业及新兴技术产业,切实将水城经开区打造成水城县开放创新的示范区,推动以新技术、新材料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

以发耳工业园区为龙头,加大煤矿整合力度,对效益较差的煤炭企业坚决关闭整合一批,对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千方百计帮助做大做强一批,广泛搭建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基地,提升煤炭资源就地转换率,提高煤炭产业附加值,推动以煤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实施绿色矿区工程,制定《水城县煤矿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水城县“六化”矿井建设实施方案》、《水城县“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水城县“矿山复绿”规划设计方案》,全面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文明型、环境友好型矿山企业。

生态与旅游产业结合着力打造生态经济链

水城古有“荷城”之称,今有“高原明珠、凉都福地”之美誉,境内旅游资源独特,有地质地貌、山川、峡谷、奇峰异石、洞穴等旅游品种达39个,春可踏青观花、夏可攀越探险、秋可品果看雾、冬可滑雪赏冰,是旅游、避暑、赏景、休闲、养生的圣地。

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是新常态下水城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也是建设“生态水城”的主要路径。按照“春踏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的发展定位,水城县突出抓好大健康旅游业发展,以“大健康”为主题,着力打造以冬季雪地运动和夏季休闲度假为核心的玉舍森林公园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以草地休闲和山地运动为核心的野鸡坪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以花海、经果花丛和烂漫山花为核心的玉马线花海观光、民族风情休闲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以滨河田园、水车名桥、温泉养身、民族文化、体育健身为核心的百车河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目前已成立野玉海景区管委会,投资10余亿元在景区建成公路自行车赛道、山地越野摩托车赛场、房车营地、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水库、花海湿地、滑雪场、彝族火把广场等项目,完成玉舍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旅游功能配套及滑雪场建设。

生态与美丽乡村结合着力打造生态小康村

水城境内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明显,土地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属典型的乌蒙山地区,是加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试验区。

建设美丽乡村,既是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全县广大群众的愿望和期盼。水城县坚持依山就势、依山傍水打造“美丽乡村”,围绕人文美、景观美、民居美、生态美、功能强、产业强“四美双强”打造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立足山地特色,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围绕山体、水体、文化、居住、产业、就业、旅游等元素,搞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布局,打造一批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山水、留得住文化、富得了百姓的特色小城镇,扎实推进玉舍和发耳两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全面启动南开、陡箐、保华、龙场、花戛等12个小城镇建设。建成补那、格支、倮么、海坪、法那等一批建筑风格各异,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建筑群落,呈现出一幅幅“青山伴绿水,村庄入画屏,家家民居美,村村气象新”的美丽乡村画卷。目前,全县已累计实施特色民居建设及改造98016户。

生态与特色文化结合着力打造生态文化园

历史与民俗积淀了水城厚重的文化,26个民族和谐共居,“南开苗族跳花节、青林芦笙艺术节、海坪彝族火把节”等民族民间文化逐步形成响誉省内外的文化品牌。

建设百花齐放的文化生态,既是建设“生态水城”的一项重点内容,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景区景点建设和乡村旅游打造,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规划建设县级文化广场5个,各住宅小区、社区文化广场10余个,乡村文化广场120余个,建成“农家书屋”314个,农民文化家园26个,村级文化大院233个,33个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和文化宣传中心等各类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同时,全力打造“水城农民画”品牌,推动水城农民画加快形成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现代民族民间绘画画乡”。全力打造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大力培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带头人、传承人和爱好者,办好“海坪彝族火把节、南开苗族跳花节、青林芦笙艺术节”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切实把水城打造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力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加强民间艺术带头人、传承人的培训和保护,开发培育苗族芦笙、布依族五等装、蜡染、刺绣等一批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快县电视台、网络信息中心机构改制,提升《双水》、《生态水城》、《水城政研》、《水城县委党校学报》等刊物的办刊质量,增强县内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单位:水城县小康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哈文丽)

米箩乡倮么村“美丽乡村”特色民居

猜你喜欢

水城县水城民族民间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水城扬州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走进现代教学问题探究